從古德裏安這位德軍裝甲兵總監的視角來看,希特勒方才所提出的這個要求無疑是極度過分而又近乎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是相當于讓古德裏安去親手創造出一個看似根本不可能的奇迹。
自己的要求非但沒得到滿足不說還被希特勒用一點點蠅頭小利強加了無理要求和命令,愈發感到希特勒這麽做很有可能會釀成一場無可挽回災禍的古德裏安,當即決定繼續同希特勒據理力争。
“我的元首,俄國佬的坦克不論是在質量上亦或是數量上都遠遠超出了我們預先設想的極限。那些新式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同類型的所有裝備,雖然連我自己都不願意承認,但是那些俄國人的坦克已經比我們德意志更加優秀的确是眼下不争的事實。”
“能夠力壓俄國人坦克一頭的新式坦克定型投産還遙遙無期,我們的裝甲部隊眼下隻有不斷補充新的坦克開赴前線,使我們的坦克總數量能夠和俄國人匹敵!不然的話,質量和數量上的雙重劣勢可是德意志軍人的勇氣都無法彌補得了的!”
原以爲自己的總結性發言已經起到了一錘定音效果的希特勒,可沒料想到古德裏安的反應會這麽激烈,甚至于不惜站起身來同自己争論地面紅耳赤。
愈發感覺自己的面子在這麽多部下面前有些挂不住,語氣中漸漸開始摻雜着火藥味道的希特勒索性開始和古德裏安認真對掐起來。
“古德裏安,我在這裏要先告訴你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出發前來召開這場會議之前,我在柏林已經私下會見過了費迪南.保時捷博士。”
“保時捷博士親口向我承諾他所設計出的新式坦克要比那些俄國佬的拖拉機強數倍不止,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也已經遞交上來等待投标審核,我們手中現在握有雙重保險!從長遠角度來看無疑是我們的裝甲部隊更具優勢!”
唾沫星子橫飛的希特勒眼下已然是有些過于激動,對于坦克的情有獨鍾使得這位高高在上又帶有種族歧視的德意志元首眼裏,根本容不得半點吹噓蘇聯裝甲部隊更加優秀的沙子。
“除此以外,古德裏安,如果我知道俄國人的坦克數量真的像你那本書中所說的一緻,我相信我就不會發動這場戰争了!”
希特勒口中所指的古德裏安那本書,事實上是古德裏安在1937年所撰寫并出版的裝甲部隊著作——《注意!坦克!》
在此書當中,對裝甲部隊有着自己獨到且嚴謹看法認知的古德裏安指出了蘇聯裝甲部隊的強大之處,認爲蘇聯坦克追求戰時大規模生産甚至不惜降低一些質量的設計思路,非常适合未來可能會爆發的大規模戰争需要。
對蘇聯裝甲部隊做了長期而深入調查的古德裏安在書中指出,蘇聯裝甲部隊在1937年時所擁有的坦克數量可能已達1萬輛之多。
古德裏安的這一論調在當時的德軍高層可謂引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和大地震般的效果,包括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在内的一衆德國陸軍高級将領,均對古德裏安的這一論調提出了嚴重的質疑,甚至于差點導緻古德裏安的這本《注意!坦克!》著作沒能在德國國内出版發行。
以1937年時德國自身的裝甲部隊規模和工業産能來看,依靠1930年蘇德蜜月時早期德國坦克設計師的幫助,逐漸才在坦克設計上起步發家的蘇軍裝甲部隊,能在如此短的幾年時間内就完成“學生趕超師傅”的奇迹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事實上,不論是等到巴巴羅薩行動發動以後的德軍一線部隊所遭遇蘇軍坦克規模,亦或是後世關于二戰時期蘇德兩軍裝甲部隊的具體數量解密資料來看。
1937年時蘇軍所擁有的各類型作戰坦克總數約爲1.7萬輛,大大超出了古德裏安預估1萬輛左右的保守模糊數字,更是以幾何倍數遠遠淩駕于同時期德軍裝甲部隊規模之上。
但即便是等到蘇德戰争正式打響,古德裏安當年那看似荒唐的論調被蘇軍手中那似乎越打越多、根本消滅不完的海量鋼鐵洪流所佐證了以後。
不論是希特勒本人,亦或是其身邊的政治軍事顧問團,乃至是德軍總參部中圍繞在希特勒身邊爲其出謀劃策的部分德軍高級将領。
其對蘇軍手中遠超己方預估數字的海量坦克直接以“鴕鳥政策”做出了選擇性的無視,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爲德軍高層乃至希特勒顧問團都自負地相信,蘇聯軍隊的實力實際上在強大的德軍閃電戰攻勢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即便是擁有了如此海量的坦克也隻能是稍稍延緩了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死亡而已,簡而言之就是無足輕重又白費功夫。
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德國軍政高層人物都有着趨炎附勢又主動迎合希特勒主觀意願的毛病。
而當身旁被這些好聽話所終日包圍在中間的希特勒在聽多了這些“吉利話”以後,愈發自負又不可一世的德國元首乍一聽到古德裏安口中的反調後會産生怎樣的結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知前線敵我坦克數量對比不容樂觀的希特勒面對古德裏安的直言進谏,卻再一次地選擇性将其無視。
盡到了自己應盡責任的古德裏安最終沒能成功勸說希特勒相信自己并改變既有的看法,而這些高層領導層執行“鴕鳥政策”的選擇性無視逃避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在未來卻要由前線上浴血奮戰的德軍将士來爲之買單。
這場開到了最後直接變成了希特勒與古德裏安二人,關于裝甲部隊問題唇槍舌劍的前線作戰會議最終不歡而散。
認爲古德裏安是在危言聳聽的希特勒頗有怨氣地踏上了歸國之路,而内心哀歎自己無力改變這既有現狀的古德裏安,卻在爲了下一步的作戰行動而獨自思索起來。
“無論如何,即便是總參部的作戰計劃有所變更,第2裝甲集群對莫斯科方向發起進攻的準備也必須要盡早完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