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既有曆史中的爾虞我詐、坑蒙拐騙,經過馬拉申科這蝴蝶翅膀煽動過的本條時間線裏,日本人和德國人之間的合作加強了相當之多。
德國人不但願意提供虎式坦克的實際樣品,與全套圖紙、技術支持和部分生産設備供應。
看在日本人送來的黃金足夠多的份上,德國人還“慷慨解囊”,給日本人派來了一整個包含技術專家、軍事專家在内的支持團隊。
不止幫助日本人建廠生産山寨版的虎式坦克,好讓日本人那脆弱的坦克工業,能夠一次性玩得轉虎式這種超規格的玩意兒。
因爲日本人步子邁得比較大,一口氣想吃成個胖子,打算效仿德國國防軍組建起一支架構相似、但編制更大的裝甲師團,需要配套的軍事指導的緣故,還順帶派來了一整個國防軍軍官團。
人數可是不少,由一位裝甲兵中校帶隊,各種教官加上随行士兵、護衛人員,統共算下來得有小兩百号人。
畢竟日本鬼子這是打算弄一個裝甲師團出來,而且還不是那種縮水版的三聯制師團,是正兒八經實打實的五作戰聯隊師團。
爲了能讓日本人這五個聯隊盡快掌握裝備、熟練戰術、知道裝甲兵到底該怎麽打仗,兩百号人的軍事指導團隊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算按人頭平均分下來,實際一個聯隊能分到的配套德國佬人數也不算多,就隻有40人而已。
而且40人這個數字非但不多,甚至還有些偏少不夠用。
考慮到日軍這種對高速發展的裝甲集群作戰理念,幾乎還停留在“狗屁不通”的水平上,從基層到指揮層全部需要教學指導,這區區40人忙到何等腳不沾地實際上是可以預料到的。
另一方面确實也得說日本人這胃口不小。
五聯制的裝甲師團算上各種輔兵和辎重部隊,人數跟吹氣球一樣直接飙到了2.5萬這誇張的程度,單算人頭的話甚至比第二師團過去以往任何時候的兵力都要雄厚。
在五個作戰聯隊的實際編制上,分别設戰車、步兵聯隊各兩支,順帶再加一個炮兵聯隊。
搞現代化正經裝甲部隊改編,已經夠讓身爲舊式軍隊的日軍頭疼了。
至于領袖軍那樣已經下沉到營一級的合成化。
不好意思,别說是玩得轉,你就是現在拿着教材講給日本鬼子聽,這幫二逼的反應也恰似聽神話故事。
笑死,根本聽不懂。
在德國人的幫助下能把聯隊級的正經裝甲部隊編制拉起來,差不多也就是日軍現階段的極限。
縱使如此,日軍對裝甲作戰理念的一竅不通、在軍事指揮與戰術編排上的死闆和教條主義,也仍然讓負責教學指導的德國人大開眼界同時吃盡了苦頭。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如果作戰命令得不到更新,日軍基層的軍官幾乎形同于上了發條以後自走自轉的兒童玩具,死闆到一點腦子都沒有、或者說不敢有。
哪怕已經接到的命令和戰場情況完全對不上号,也會悶着頭執行到死,沒有半點的基層主觀能動性。
這可不是說通常理解的命令執行徹底、執行到位、強而有力是優點,沒這回事兒。
而是哪怕對面機槍火力強到純粹是割草收麥子一般的一邊倒屠殺,日軍基層軍官依然會義無反顧地讓士兵們去送死,送到最後連自己也撲上去吃子彈、徹底完犢子。
這不是堅決執行命令的優點,而是純純的傻B加腦殘。
整得在訓練場上深刻了解并認識到此情況的德國人,直呼“我看不懂闆載,但我大受震撼”,更加明白了日本人爲啥能在太平洋島嶼争奪戰上輸得那麽慘、死的那麽多,合着全是送人頭送出來的。
也正是日軍這種基層作戰單位,純純就是執行命令的憨憨機器的情況。
讓在裝甲集群作戰理念上的造詣,可以說僅次于紅軍的德國人大爲撓頭、一籌莫展。
原因很簡單,裝甲作戰是一種時效性很強、節奏很快,非常強調基層作戰單位主觀能動性的作戰模式。
而不是說傳統步兵作戰那種慢節奏,單靠後方指揮員坐鎮指揮就能解決大多數問題,至少是基本解決的作戰模式。
看看德軍那些裝甲王牌,幾乎來說就沒有照本宣科打呆仗打出來的。
從卡爾烏斯到魏特曼再到科尼斯佩爾,哪個都是主觀能動性極強、長腦子,敢打敢沖的主。
等後方指揮員了解前線裝甲作戰情況,再更新作戰命令傳到火線上的裝甲部隊手裏拿去執行。
别說打勝仗了,黃花菜都涼了。
不輸就燒高香磕頭吧,還指望打赢?純屬想屁吃。
恰恰也是日軍這種把基層軍官當豬頭憨憨養的一貫操作,讓德國教官們陷入到了一種“教都教不會”的束手無策尴尬當中。
這是日軍根源上的體制問題,不是說上幾節課、教點先進戰術就能解決得了的。
基層作戰單位的思想放不開,主觀能動性約等于沒有,再先進現成的戰術也是白搭,就和無根浮萍一樣根本沒有可以生存的土壤。
硬着頭皮給日本人繼續教,教成啥樣純看臉、拼運氣,不保證最終教學成果的德國軍官團們也就這樣一直忙活着。
卻是沒想到自己這邊忙着忙着,從44年忙到了45年,直接把呐粹給忙亡了。
接到呐粹戰敗、洗頭佬自殺消息後的德國軍官團們,一時間大驚失色緊跟着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且不說這時候回去是純找死,光是如何回去就已經很成問題。
當初他們這群人是坐着德國海軍的遠洋潛艇一路漂洋過海來的,好懸沒給這群人生第一次坐潛艇的旱鴨子們給整吐死過去。
現在鄧尼茨和他的U艇大軍全都跟呐粹一起寄了,海上封鎖線也徹底被美國人堵死了,再想用來時的方式和路線回國已經不可能了。
就算能回得去又能咋樣呢?作爲呐粹餘孽上法庭受審,還是去蘇聯人的戰俘營裏思考餘生呢?
好在昔日的日本盟友這邊還算比較仗義,提供了一個已經是眼下唯一出路的解決方案,供這些亡了國的前呐粹國防軍們選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