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因爲是使用IS7底盤改造得來的變種車,所以不但在零部件通用性上有很高的保證,尤其是最複雜的動力系統。除了将動力艙改爲中置布局外,幾乎和IS7沒什麽不同。”
“所以261工程車的設計,不但能夠極大地減輕後勤保障的壓力,在人員操作和維護保養的熟練度上也很有保障。至少駕駛操縱系統和原版的IS7沒有任何區别,準确地說,隻要會熟練駕駛IS7,那麽進到261工程車裏就會有回家的感覺。”
“唔這确實很棒。”
在沙什穆林與馬拉申科這對話的間隙,進入到車體前端駕駛艙内的駕駛員,已經将身形巨大、高大威猛更甚于IS7的261工程車從平闆車上給開了下來,轟隆隆地駛上了貨場地面。
值得一提的是,因爲動力艙中置、分隔了戰鬥室與駕駛艙的緣故。
所以261工程車和過去以往的紅軍自行火炮人員進出方式大有不同,準确來說,應當是更近似于未來世界真正的自行火炮車組進出方式。
即駕駛員從車體前端正上方單獨的開口艙門進入,逃生艙門則被設置在了腳底正下方的車體地闆上,一艙一人擁有自己獨立的進出艙門。
至于和後方戰鬥室内的其他車組成員溝通,隔了個動力艙的布局變化下再靠拿嘴巴去喊,那肯定是不行了。内置在坦克帽内、就在耳邊近在咫尺的車組無線電通訊系統将會解決問題,倒也不怕駕駛員光顧着開車聽不到喊話。
至于車體後部戰鬥室内的四人:車長、炮手,以及雙裝填手,則是共同使用車體尾部的艙門來進出。
因爲沒有設置炮塔,整個戰鬥室和車體從底盤中段開始融合成了一體,所以如果從261工程車的後視圖來看這車的話,會發現這車整個就是一面銅牆鐵壁的垂直車屁股上,開了一扇尺寸相當大的門。
具體大到什麽程度呢?
因爲IS7的底盤本身就尺寸巨大的緣故,再加上更高的融合戰鬥室加高高度,最終導緻這扇被開在車屁股上的人員進出與彈藥補給車門,那簡直是比BMP43上的專供步兵從車尾進出的車門還要尺寸更大。
望着操作熟練的車組将這台超級戰争巨獸,開到了距離自己很近的位置、就幾步遠才緩緩停車。
能夠直觀感受到這玩意兒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與強烈震撼感,可以發誓地說面前的這輛鋼鐵巨獸,比自己過去以往看到的任何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都要更讓人大呼“卧槽”,内心中其實已經翻滾不息的馬拉申科依舊保持鎮定的狀态再次開口。
“所以.這個東西,它的重量情況如何?對比原本的IS7變化大嗎?”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重量這一重要的屬性,絕對是考驗任何一款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的核心考題之一。
馬拉申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IS7,這種戰鬥全重高達70噸的鋼鐵巨獸,雖然有着難以想象的強大火力和極度誇張的防禦力、機動性更是震驚四座。
但唯獨那70噸的戰鬥全重成了唯一的“小辮子”,被一部分在各種意義上看IS7不順眼的人揪住不放、拿來說事。甚至以此爲由,建議停産這一有史以來人類實際建造過的最強大重型坦克。
誠然這個70噸的戰鬥全重确實限制了IS7的作戰環境,很多糟糕的爛泥地和翻漿地以及承載力不夠、不穩固的橋梁,那都是IS7避之不及的地方。
這種超級大家夥要是一旦陷進去或者翻車,老天,光是把這玩意兒如何弄出來都夠讓人頭疼的了,至于其它什麽雜七雜八和細枝末節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呢,馬拉申科信奉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否定一款武器不是看它的弱點如何,而是看它的優點到底能在戰場上轉化出多大的己方優勢。
這就像是一種交換、一單交易。
隻要這東西作爲一款技術裝備,對己方轉化出的戰場優勢足夠大、足夠強,強到讓人不忍心放棄扔了它,那忍一忍它的短闆和缺點,甚至專門爲此提供更好的保障來進行一定的後天彌補,這也沒什麽不可以的不是嗎?
直接的例子就是B-4榴彈炮。
斯大林之錘重嗎?很重。
斯大林之錘笨嗎?很笨。
斯大林之錘難伺候嗎?開玩笑,那他娘的是相當難伺候。
但反對者的廢話再多,也不如一句話來的有效實用——敵人怕它。
不是那種蠱惑人心、故意說假話來迷惑的怕,而是一聽到這玩意兒炮聲就會肝膽俱裂,任何堅不可摧的野戰防禦工事在其面前都形同窗戶紙、被摧枯拉朽間一捅就破,是被這東西駭人的破壞力硬生生打出來的那種怕。
所以紅軍不但沒抛棄斯大林之錘,反而在攻城拔寨的戰鬥中,将其用在合适的戰場環境下、屢建奇功。
同樣的道理對IS7來說也是一樣。
你把技術裝備都用不到正向上,你害擱這兒說她不好用?
你會用個錘子的裝備,這便是馬拉申科對那些IS7反對者唯一的評價。
火力、機動、防禦力三大指标都全線拉滿了,就一個重量說不過去還要啥自行車啊?真以爲自己是造無敵神器嗎?醒醒,這是造戰争機器,隻要是拿來打仗的東西就不會毫無弱點,差不多得了。
現在,馬拉申科詢問有關于261工程車重量的問題。
不是說質疑或者否定這東西,而是先探一探重量的底、好讓自己心裏有個數。
隻要知道了這玩意兒的重量,那它能被用到什麽場合,能在什麽樣的戰場環境下發揮出最強戰力,馬拉申科就能評估個八九不離十了,這是一名合格裝甲兵統帥的必備技能。
而沙什穆林接下來的回答,倒也确實沒讓咱老馬同志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