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車組注意,這次的戰鬥是沖入戰區一線,爲友軍提供近距離直瞄火力支援。情報顯示作戰區域内有大量敵殘存反坦克火力部署,友軍會盡可能掩護我們并開辟進攻通路,但仍然有高度風險!”
“記住我們平時的訓練内容!如果你的車不幸中彈起火,哪怕全車組隻剩一個人還活着,都必須做你該做的事!我們的炮彈絕不能傷害自家同志,都聽清楚了嗎?”
“明白!”
“二連收到!”
“131車确認。”
撂下了手中的無線電送話器結束通話,并将之放在無線電台的支架旁挂好。
周身都随着坦克的起伏搖擺一起抖動的車長,下意識看了眼面前艙壁上貼着的全家福照片,已經先自己一步犧牲的同爲紅軍妻子,正抱着更早之前就死于呐粹轟炸的女兒,在黑白的定格照片之中向着自己溫暖微笑。
胡子拉碴、不修邊幅的而立之年車長不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唯有爲家人和祖國複仇的意志絕不會熄滅,始終如一地在熊熊燃燒。
“保佑我,親愛的,保佑我能毀滅更多的呐粹爲你們複仇.”
身形巨大且裝甲厚重的TOS-1\A内部,卻有着與使用同款車體底盤的IS2與IS6重型坦克均大爲不同的内構環境。
因爲無需從車内裝填彈藥得以清空了儲備彈藥架的緣故,騰出了大量車體内空間的TOS-1\A火箭突擊坦克内部顯得相當寬敞,其操作環境和人機功效相比IS2和IS6而言簡直算得上是蘇式天堂。
也正因如此,考慮到三名車組成員之間的協調性、配合度問題,TOS-1\A的車組成員分布模式與以往的任何紅軍坦克均不相同。
駕駛員依舊位于底盤的最前方、單人單座沒有任何改變,這也是保留了原本的駕駛操作系統,盡可能不做過多設計變更來降低生産難度、縮短建造工時,便于在戰時盡快提升産量的選擇結果。
涉及到一線部隊具體層面來說,這麽做也有好處。
隻要是會開IS2和IS6的駕駛員,那麽無需經過任何額外培訓,就能直接上手駕駛TOS-1出征作戰,得以極大地簡化了新裝備從入役到形成實際戰鬥力的人員磨合過程。
而餘下的兩位車組成員——車長與炮手。
則以左右各一的橫向并排、間隔而坐方式,與前方單獨入座的駕駛員一起,在俯瞰視角下共同構成了“品”字型的三名車組成員布局、前一後二。
稍微側個頭就能互相看到彼此的炮手與車長,其溝通配合效率由此得以大幅提升。
無需進行車内裝填的設計更是省去了第四人的裝填手席位。
總之,在馬拉申科與科京通力協作、共同設計開發下誕生的TOS-1,絕對是一款極具蘇聯坦克設計風格又不失大膽創新的武器。
并且這些看似是“大膽創新”的設計,實際上也是經過長期磨合實踐與不斷改進才得來的最終成果,所以并不會像伱德佬的那些“大膽創新”一樣各種拉稀擺帶。
隻不過這一實踐改進過程不是發生在現在,而是在另一條時間線當中的将來。是靠馬拉申科的異世記憶,帶來的一筆比世間任何珍寶都要更爲寶貴的軍工财富。
身形巨大的TOS-1\A火箭突擊坦克,碾過了被轟爛變形的德軍鋼盔、越過被152榴彈落地炸出的寬度不小彈坑。憑借着重型坦克底盤帶來的強大通過性,緩緩駛入了已是一片狼藉、滿目瘡痍的建築區内,目所能及範圍内的肉眼可見場景盡是一片破碎廢墟。
“131号車,能聽到嗎?我是“伏爾加河”分隊指揮員,請求支援!重複一遍,請求盡快支援!你們現在的位置在哪兒?”
用祖國的各大河流來當做攻城分隊的無線電呼号,這是來自師長同志馬拉申科的決定,而呼号“伏爾加河”的指揮員,正是當下戰鬥烈度最高、推進距離也最遠的主力攻城分隊。
無線電那頭嘈雜的交火聲響與急促的呼喊聲混雜在一起,情況聽上去是相當不妙,即便是隔着無線電波與物理距離,都依舊能感受到緊張感的131号TOS-1A車長随即一把抄起送話器、開口回道。
“131收到,伏爾加河同志,聽得很清楚。現正率領支援排朝你部所在位置趕來,預計兩分鍾内抵達,我能爲你做什麽?”
“.我們我.”
滋滋——滋——
無線電的聲音時斷時續、聽上去不是設備出了故障就是受到了某些幹擾,一手搭住無線電台開始調試、另一手依然緊握住送話器的131号車長仍在開口追問。
“聽不清楚,伏爾加河,請重複!請重複!!!”
或許是調試起了作用,也可能是短暫的無線電幹擾得以恢複,總之清晰卻又嘈雜的回話聲沒過多久便再次傳來。
“.我們遭遇到敵軍重火力壓制,呐粹在建築制高點上布置了加固掩體的機炮和迫擊炮!坦克炮直瞄轟擊難以奏效,敵火力點仍然幸存,得靠你們來掃清障礙。”
被呐粹苦心經營的柏林,在城中重點防禦地段上早已是如同鐵桶一般,坐落于廣場盡頭的這片建築區便是一個典型代表。
被布置在行政建築制高點上的高平兩用機炮有足夠的俯角封鎖街區,瘋狂向下掃射施展出狂暴的火力壓制。同樣安置在制高點上、建築頂部的迫擊炮陣地射界極佳,且無需直瞄、僅靠友軍的通風報信,就能将炮彈從灌頂角度送到紅軍攻城分隊的腦門頂上。
居高臨下的射程加持,使得這些輕型小口徑迫擊炮得以作威作福,無需暴露即可将攻入建築區内的任何一支紅軍攻城分隊納入射程範圍,再加上輕彈高射速帶來的快速火力投射與爆發力。
說這是吊在紅軍攻城分隊頭頂上的一柄斬首小錘,每一錘下來都會有下車徒步的紅軍戰士殒命當場,便是對其惡心程度的最恰當形容。
想要發起沖擊,最次也得先解決掉封鎖街口的機炮。
但那使用裝甲鋼與混凝土加固過的永備火力點,也不知到底是上了多麽豐厚的用料,硬度簡直堪比諾曼底灘頭的德軍地堡、甚至猶有過之。
負責擔任直瞄火力支援任務的IS7,使用130毫米全口徑海軍半穿甲彈與高爆榴彈反複轟擊,就是不見奏效擊毀。
炮彈根本破壞不到内層便在外部爆炸,足見其防禦的厚實程度。
這種錘不爛也砸不扁的變态級防禦,簡直将負責指揮進攻核心區的“伏爾加河”指揮員同志氣得頭皮發麻,卻又幹着急沒辦法,硬是老鼠拉龜——無從下手。
幸好,對此早有預料的師長同志送來了他們最需要的航空兵級重火力支援:TOS-1A火箭突擊坦克。
一場310毫米乘以16發齊射的轟炸彈幕,大戰呐粹鋼闆水泥的狠活兒即将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