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紗場後,趴在門口的大王和大花花起身跟在祁可身邊,兩人向着宿舍樓的方向邊走邊聊,讨論還缺什麽原材料或者紡織配件,然後發現錠子好像備少了。
于是,天黑後,照臨派個女仆踩着反重力滑闆飛入縣中竹編店,送去了當樣品的紗錠,次日縣民發現竹編店門口放了兩塊水牌,一塊水牌上的告示寫着長期收購木質紗錠,标準如下,一塊水牌上的是臨時收購,掃帚水桶木盆撮箕棉麻布頭這種用在室内外的清潔打掃用具,不光有标準要求,主要是數量,所以才是臨時收購。
紗錠的所謂标準,除了文字說明尺寸大小形狀以外,還有兩個實物,跟之前的竹筐和麻袋挂在一起,行家一看就知道該怎麽做。
人們正奇怪祁可爲什麽突然收購這種東西,祁可名下那五間店鋪其中一間做布店的終于揭牌開張,開業期間隻賣一件商品,海外來的一級棉,六十五文一斤,多買多優惠。
乍一聽這價格縣民還是嫌貴,沒比那已經漲到一擔七兩銀的本土棉花便宜多少,但好奇之下去店裏看過實物後,嫌貴的人立刻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反過來覺得按這棉花的品質,六十五文一斤是個物有所值的價格。
看到這優質的棉花,再聯想到竹編店那一連串新增的收購種類,縣中百姓終于恍然大悟,祁可這是在紡紗?她這是建了作坊?
老方老古他們也被各自的友人找上門打聽詳細情況,畢竟全縣都知道他們是跟祁可一直做生意的友商,老方他們也就抛出一些讨論過的消息,說些棉花的來曆,把柏家軍扯進來,說大頭歸了柏家軍的軍産生意,祁可因爲從中幫忙得以分到一兩分利,他們這樣的民籍商人想搭車掙錢就早點把錢準備好。
這些友人并不在乎祁可從中幫的什麽忙,就記住了祁可手上有分利,肯定不會攥在手上必要放出來換成現錢,看到了掙錢機會的友人們也趕緊回家備錢等着分一杯羹。
祁可已經去主持經營工場了,但村裏有二管家,冬季蔬菜生意照做,除了暖房蔬菜還有菌房種植的各類本地菌子,要鮮菌有鮮菌,要幹菌有幹菌,時不時地還會有裝在冰桶裏的新鮮海貨。
老方他們突然發現今年冬天好忙,手下可用的人才太少,掙錢掙不赢,要趕緊多培養新的人才。
看到竹編店要收購新東西的縣民也很高興,但這麽多東西縣裏難湊夠數量,布鋪染坊倒還能湊夠當抹布用的布頭,近郊各村的村民在得知親友帶來的消息後馬上行動起來,短短兩三天的工夫,臨時收購就完成任務圓滿結束了,但有村民消息滞後還是送了東西來,竹編店也照收不誤,畢竟這些算是耗材,隔一陣子就要換新的,多備些也不礙事。
這些清潔用具很快就由賈記的船運到了工場,分發到了女工們的手上,紗場裏四道工序的培訓也進行得很順利,人人都已經上手過了幾遍,算是基本上了解了機子的操作方法,剩下的就是熟能生巧,而她們現在都屬于學徒工,祁可允許她們有最大限度的犯錯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