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劉詠環視一圈,淡淡問道:“目前江東平定,唯有交州士燮和北方曹操以及西涼馬騰、韓遂未能平定,不知諸位大人可有和良策?”
甘甯等人自然滿心歡喜,裏可出列道:“還請大王下令,末将願意領兵北上,一舉平定北方曹操,還北方百姓太平盛世!”
甘甯請戰征戰北方,自然有人請戰出兵交州和西涼,一時間,朝堂上熱血滿腔,壯志淩雲。
隻是文臣們卻是沉默一言不發,劉詠微微皺眉,看向諸葛亮等人。
“丞相,不知你意下如何?”
既然劉詠親口問了,諸葛亮也裝不下去了,馬上出列道:“大王,天下百姓苦難久唉,如今大王一仁德之心掃除天下其二,可謂是功德蓋世。
不過曹操如今元氣打傷,一時也難以反抗,西涼馬騰和韓遂有野心而無大志,不足爲懼,交州士燮無意北顧,僅僅左将軍黃忠就足以讓他難以阻擋了,因此不必再興兵戈。另外陸遜正在征戰夷洲,糧草軍器供給數量也極爲龐大,雖然大王占據天下大半,但是也經不起常年的消耗,如今國庫也極爲空虛,當今之計,當以休養生息爲上!”
劉詠愣住了,國庫空了?還是諸葛亮故意這麽說的?
可能是覺得劉詠不信,諸葛亮對接替馬良上任的戶部尚書韓浩試了一個眼色,韓浩馬上出列道:“大王,國庫如今的确空虛,所餘也僅僅夠維持到大半年時間的消耗,若是再開戰,隻怕……”
韓浩的話沒說完,但是大家都明白了,劉詠也是心中猛然一驚,自己這些年連年征戰,的确很少關注糧草軍器這些損耗的問題,正要算算,還真是消耗巨大。
停頓了片刻,劉詠歎了一聲道:“既然如此,那出戰之事日後再議。就先維持夷洲和交州征戰所用吧,其他均以休養爲好!”
幾人劉詠不願意開戰,其他人更是開心,曹操自然是最爲高興的,他知道劉詠一旦開戰,自己定然首當其沖,現在的局面,正好發展。
天下趨于太平,百姓也慢慢安定下來,随着,各地對山匪,賊寇的打擊和诏安,紛亂的事情也逐漸減少,真可謂是太平盛世了,楚王仁德之名傳遍天下。
不過,人是閑不住的,心裏總會有更多的想法,楚國朝野開始出現了一種遷都的呼聲,随之愈演愈烈,并以奏報的形式出現在了劉詠的案頭。
遷都?
劉詠坐在楠木桌之後,手指放在上面不停的輕輕敲擊着,顯然心中也是不沒有下定決心。
遷都事大,關系到方方面面,而且曆代定都都是極爲重大的事情,一旦定下,那就關系到以後千秋萬代的事情了。同時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實在難以一言而決啊。
劉詠雖然不會是對曆史完全了如指掌,但是對于那些大事件還記得清楚。在他的記憶中,遷都的原因,無非兩種,一種是原來的地方主簿下去了,需要找一個更舒服的地方,第二,新的地方會帶來新的重大利益。
第一種,要不就是戰争的原因或者内服紛争的原因,第二章一般是開元時代,比如前世曆史上的曹操迎天子幸許都,吳大帝孫權定都建業,蜀漢昭烈帝劉備定都成都,不過那都是因爲地域問題,他們也不得不這麽選擇。
現在劉詠的選擇原因就是第二種了。襄陽是他的發家之地,但是荊州雖然水陸交通發達,不過地域就狹小了一些,沒有那種大氣磅礴之氣,不是定都之地。
劉詠還是相信曆代帝王們的選擇的,那些曆史上都城的确是極爲不錯的寶地。
如長安、洛陽、燕京,還有就是建業,或者現在還應該叫秣陵,都是風水寶地,就算是遇到百年難遇的大災難,這些地方也不會有太多的影響,最大的隐患也就是外來的兵患和内部的紛争。
至于南宋的都城臨安,偏安一隅,根本就不再劉詠的選擇之列。
目前爲止,長安還在曹操手中,不可選。燕京目前來說,偏離于中原之外,說句不好聽的,那還是尚未開化之地,蠻夷近在城下,不可選。洛陽四面平地,距離北方太近,近處沒有險要關隘可以守護,不是上佳之選,如今也就隻有這個腳下的秣陵了。
“唉!秣陵城池太小了,跟襄陽完全沒得比啊,跟不要說洛陽和長安這種當今世界上的巨城了!”劉詠有些痛苦,要是遷都過來,那指定要不斷擴建,手上的錢糧,怕是是消耗不斷,自己的統一大業就要延緩不少了。
“大王,不知道您的怎麽看?”諸葛亮恭敬問道。
眼前,諸葛亮、龐統、法正、劉巴、司馬芝、霍峻,幾乎劉詠麾下的高層盡數到了,所問之事也就是遷都之事。
劉詠揉揉自己的太陽穴道:“遷都之事,牽扯甚大,一旦疏漏,就會埋下後患。孔明,你通曉天文地理,可看的透這秣陵的氣運?”
眼前的這些人,都是世上大才,尤其是諸葛亮,雖然上一世看到了太多的各種傳聞,傳的神乎其神,不過随着劉詠的親自接觸下來,他的感受是,那些描述……太弱了,根本不足以記錄下孔明的才智之高,涉獵之廣。
孔明俯首道:“大王,臣觀天下大勢,有王者之氣之地共計五處,成都、許昌、洛陽、秣陵、易縣,此五地。不過易縣隻是一個初開之地,尚需蘊養千年之久,洛陽本是上選之地,但,經過董賊的大火,氣運暗淡,不吉;長安當今不可選。許縣有氣運雖然旺盛,但是屬于無根之暈,難以持久。唯有這秣陵是最佳之地。不過……”
說到,這裏,諸葛亮停頓了一下,沒有直接說出來。
劉詠看了他一眼,直接道:“直言不諱,孤不怪你!”
諸葛亮俯首道:“諾!大王,這秣陵氣運的确旺盛,隻要是得自這後面三百裏外的鍾山,鍾山聚集靈氣氣運,時日久遠,因此連同長江也被牽引環繞,于是造就了這麽一個寶地。不過鍾山之上本事一頭上古猛獸飛升之地,留存太多的戾氣,因此再次定都……大王的子孫躲不過刀兵之災!”
“刀兵之災?”劉詠疑惑。
“大王,身在此處,受戾氣侵襲,可讓人嗜殺!”說完這句,諸葛亮不在說話了,其他人也是目瞪口呆。
劉詠自然也是聽明白了,那就是自己一旦在此處定都,那日後自己的子孫必然會有相互之間征伐的禍端出現。兄弟相殘的事情必然出現。他想起了曆史上孫權的後人,還有大明朝的那些帝王,的确有這些情況,看來諸葛亮的确不凡啊,簡直就是超人,什麽都懂。
“孔明,可有破解之法?”劉詠目中厲芒如炬。
“有!”諸葛亮直接斷言!
“第一,可于鍾山之上,建立道觀,寺廟召集道士僧侶坐鎮,鎮壓戾氣。不過鎮而不洩,總歸不是長久之計,因此還需要将這些戾氣引導釋放出去。第二就是要将這些道士僧侶變爲皇家的武衛,平日爲道爲僧,若遇大事,可招而平叛,也算是一種傾瀉戾氣之舉。不過此法尚需長年累月,沒有百年之功怕是難以解除禍患,因此需要第三法,大王的子嗣,不可常年養于秣陵,須在外,方可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