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席上,衆人都對二人不斷敬酒歡聲笑語,二人心裏自然感激,若真如此,就算得了罵名,也算有些心安。
酒過三巡,婁圭對陳、呂二人道:“二位将軍相投,我等自然高興,不知二位家中家眷如今身在在何處?”
一說到家眷,兩人面色立刻有些悲戚之色。陳武本是廬江松滋人,在當地也算一不大不小的一個家族,自從陳武跟随孫策攻破劉勳之後,将廬江納入江東版圖,陳家也是随着陳武的得勢漸漸壯大,如今已經是當地的大族,但此刻沙摩柯正率軍攻擊松滋,讓陳武不免有些擔心。
而呂岱是廣陵海陵人,也就是後世的揚州泰州市,正在江東治下,如果江東得知陳武投降劉詠,必然會拿他的家人治罪,心裏很是不安。
婁圭一笑道:“此事不難,我即刻寫信快馬禀報主公,短則三五天,遲則半月,主公一定會将兩位的家眷接到荊州。不會受到半點傷害。”
二人将信将疑,劉詠到底有何本事,能把他們的家眷安然無恙接到荊州。
甘甯淡笑一聲:“呂定公的家眷需要主公派人接來,至于陳子烈的家眷完全不用擔心,你可寫一封信,我派人送到攻取松滋的沙摩柯手上,必然保你家中無事,如是他們願意,可直接到柴桑來見你。或者直接搬到江夏也無妨。”
聽甘甯說的随意,如同不起眼的小事一般,陳武立刻放下心來,就連呂岱也對能接出自己的家眷有了幾分信心。兩人不敢怠慢,立刻分頭寫信,婁圭也寫了一封信。甘甯立刻派人趕往沙摩柯大營,傳令保護陳武家人,另外派人将呂岱的信和婁圭的信送往襄陽。同時暫時封鎖兩人投誠的消息,放出風聲,活捉江東二将陳武、呂岱。
唯有蔡瑁兄弟有些郁郁寡歡,甘甯等人勸慰一陣,并且婁圭告知已經在信中向主公建議爲蔡中追封的事情,蔡瑁心裏也明白,獵犬難免山上亡,将軍難逃陣前喪,自己弟弟也算是得了一個忠烈的名号了。
劉詠在第二天接到婁圭的捷報,頓時大喜。
劉詠喜的不僅僅是攻破柴桑,大敗周泰,而是陳武和呂岱的投效。對于江東,他已經将後世曆史上的東吳文臣武将招攬了不少,武将有甘甯、蘇飛、王威、潘璋、丁奉、李異、呂蒙,文臣有諸葛瑾、魯肅、嚴峻、步陟,也算是讓孫權損失不小,孫權至今在江東難以穩定,與少了這些人馬不無關系。
劉詠甚至想到,若是這個世上真有鬼魂的話,孫堅和孫策泉下有知,一定會來找自己索命的。碰上自己,隻能怪孫氏運氣不好,劉詠也隻能爲孫氏默哀。
如今又招降了陳武和呂岱更是錦上添花,兩人再東吳的曆史上都有鍾繇地位,陳武也算是骁勇之将,呂岱雖是一介文官,卻能領兵打仗,也是個人才,怎能不讓他欣喜?但劉詠還是可惜蔣欽被甘甯所斬,這一次,讓孫權一下子少了三名可用的人才,江東損失不小。
另外,曆史上,孫權每次出兵荊州,必然都是水軍從柴桑出兵,如今丢失了柴桑,可謂是丢失了對戰荊州的橋頭堡,讓豫章郡的兵力再也無法和吳越之地的人馬合力一處,反而劉詠可以以柴桑爲前沿的重鎮,随時向江東進攻。
看到蔡中被周泰陣斬,劉詠沒有絲毫心疼,這本來就是炮灰,連蔡和也是,可惜,這次竟然沒死,反倒是這一世,蔡中竟然搖身一變成了自己麾下的忠烈之士。劉詠自然想得出來當時的情景,也不說破,直接加封蔡中爲偏将軍,列爲荊州忠烈,給予厚葬。
至于呂岱的家眷,他自然明白婁圭的意思,立刻召集廖化前來,派得力人手帶着呂岱的親筆信前往廣陵海陵暗中接其家眷。
劉詠即可傳令,封陳武爲偏将軍,呂岱爲柴桑縣丞,歸在甘甯麾下調度,一起進攻豫章郡。同時傳令江夏的霍峻,前往柴桑鎮守,與呂岱保障甘甯人馬的糧草事宜。
三日後,得到劉詠命令的霍峻即可整軍三萬沿水路前往柴桑,而陳武和呂岱接到劉詠封賞,自然感激萬分。甘甯也依照劉詠命令将陳武手下的人馬仍舊交給陳武率領,準備進攻海昏。
彭澤縣丞聽聞柴桑城破,主動派使者前來獻城,讓甘甯兵不血刃拿下彭澤,即可派張虎率五千人馬駐守彭澤,蔡瑁率蔡和帶一萬人馬守湖口,霍峻到來後,與呂岱守柴桑,扼守豫章到長江的門戶,自己則帶陳武、潘璋、張允和軍師婁圭繞過廬山,前往攻擊海昏。
沙摩柯不負衆望用三日時間攻破松滋,并對陳家多加照顧,陳氏族人在看到陳武的親筆信後,立刻對劉詠表示忠心,陳家招募門客、族人共計五百人加入沙摩柯麾下,在陳家的表率下,其他大族也競相效仿,竟讓沙摩柯的麾下人馬算上投降的一千守軍,從一萬人激增到了一萬六千人。
高覽自從得了劉詠傳令,立刻與魏延傳信,将期思、原鹿、羅縣等防守交給魏延,魏延自然不會拒絕這的好事,白手接下這等領地,等于就是自己的勢力範圍了,馬上就讓陳到接替侯成守上蔡,侯成則帶着手下一萬五千人馬前往期思接替高覽。
高覽在五日後終于等到了前來的侯成,也許由于都是從曹操手下投效的原因,兩人倒是相見恨晚,相談甚歡。連同之前受傷頗重的刑道榮也被魏延直接扔到了這裏,随軍來到,三人相談至半夜方散。
高覽交接了防守,第二日天明即刻率領三萬人馬揮軍南下,準備進入廬江郡沿安豐、雩婁南下跨越大别山,直接奇襲皖縣。
雖然江東也探知了劉詠已經才傳令高覽南下,但大别山就是如同長江天塹一般的存在,想要橫渡如何困難,因此也并不着急,重點都放在了剛剛攻下了柴桑,大敗周泰,活捉陳武和呂岱的甘甯大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