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九月一日,白明修協同晉王李定國、鞏昌王白文選在緬甸宣慰司首府阿瓦城江邊,舉行誓師大會。
在這一天,大明複國軍正式成立。一萬多名明軍戰士臨江列陣,氣勢巍峨。
白明修還想系統爸爸拍了好幾天馬匹,終于讓系統給他贈送了上萬套軍裝,不過相應的白明修也失去了這個也進行随機禮包的機會,白明修自己還是認爲非常值得的。
因爲這套軍裝相當帥氣,難得的是設計者是融合了大明衣着的風格,但是又不再是明代中古式穿戴不便的樣子,已經有了近現代的風格。其軍裝常服,已經非常近似後世的軍裝了,襯衫和外套,外加長褲。隻是這套裝束有點讓明人不太适應,但穿上之後自然就明白,這類衣服比之前的鴛鴦戰襖一類的東西好穿得多。更何況布料和剪裁什麽的,更不是古代的衣服能比。
這些衣服的一些細節上,還是帶着濃烈的明代風格,比如軍官的軍服在袖口、胸前、領子等一些細節上,還是有祥雲、烈日、虎豹等一些圖騰。
即便是士兵們也覺得這身新衣服精神多了,很多士兵都打了多年仗,他們的衣服都破得不行了。這回太子着人一人發了三身軍服,還配有鞋襪,船上舒服許多,也看上去精神抖擻。
就連李定國也換上了一身威風凜凜的将軍府,看上去比穿着甲胄的時候還要霸氣。
白明修倒沒有穿軍裝,反倒是一身寬袍大袖的太子冠服。他站在點将台上,看上萬大明将士齊整,視線都望着他,并無一絲緊張。白明修前世是普通人,但是卻是個膽大的,他如同生來就是爲這一天準備的一樣,對場面的駕馭能力,讓所有人歎服。
“諸位将士,今日我等在此集結,乃是爲大明複國軍建立一事。我軍将士披肝瀝膽數十載,浴血奮戰,莫敢絲毫忘卻中原百姓之殷切期望,殺百萬鞑虜以祭先帝在天之靈。今緬甸爲我進取之基,有忠義晉王、鞏昌王等爲我藩屏,我等臨江眺望中原,泣血恸之,不複江山人情難安。我朱慈煊,居大明太子,一日不敢忘國仇,但求與諸位将士共奮鬥,勠力同心,誅鞑虜,正乾坤。”
白明修手持一柄繡春刀,刀刃出鞘向天,嘶聲道:“在此臨江,我等于此盟誓,三年之内,我大明複國軍必臨長江眺江南!五年之内,我大明複國軍必登黃河視中原!爾等皆爲我朱慈煊之袍澤,今日入我複國軍,此生以複國爲大業,矢志不渝。我朱慈煊在此盟誓,今日諸位将士之姓名,将永留順天府忠烈祠。諸位将士之家眷子孫,入朝爲官從優考慮,就醫就學,都有朝廷照顧,三代之内皆受恩蔭。複國大業後,諸位将士論功封賞,人人授田百畝,有大功者得爵位。戰殁忠烈,親族得撫恤百兩,仍享忠烈恩典。”
白明修最後宣布:“大明複國軍,從此成立,諸位兄弟,與我共呼——複國!複國!複國!”
白明修此刻面目猙獰,連脖子上的青筋都暴跳着,他還沒有怎麽拔個的少年身軀,卻似乎蘊含着巨大的力量,直帶動着臨江的上萬大明将士熱血沸騰。
人們随他高呼着“複國!複國!複國!”,似乎那股豪情滿盈胸腔,萬人銳氣難當。
白明修隻抓住了兩樣東西,一是民族情懷,這裏轉戰半個中國的明朝将士,幾乎沒有誰是沒有這種樸素的民族情懷的,他們不願意做亡國奴,不願意剃發易服,去做野豬皮的奴才。他們即便不懂得什麽是詩書禮樂,不懂得中華風尚,但是他們卻知道,這個文明由他們來捍衛,是絕不容玷污的。
白明修抓住的第二件事,就是物質利益。明朝中期以後,長期的重文輕武和朝廷内部的傾軋,讓軍隊已經喪失靈魂和動力。單純以精神和氣節去感召這些士兵們是不管用的,所以白明修很明确地提出了,大明複國軍将士位列忠烈祠,世代受香火供奉;複國軍将士能夠分得田地,并且自己和親族都會享有更好的待遇,陣亡有高撫恤,活着子女當官優先錄用,子女讀書免費,更有其他一系列的好處。這些東西白明修已經提前宣導過了,在軍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
他甚至讓吳敏去制作了上萬張田契,發到了士兵們手中,隻要他們攻入順天府,這些田契都能夠兌換良田百畝。到時候有更大功勞的人,還能夠分得更多。
白明修還讓人制作了一些勳章的樣品,向将士們展示。
“這些勳章将代表你們爲明室、爲天下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戰事結束之後,會發放給你們每一個人。他就代表着你們就是大明的功臣,這勳章你們可以世代傳家,百年後,你們的子孫也當知道,當年大明國運零落,漢家江山飄搖時,是他們的先祖抛頭顱灑熱血,救亡圖存。”
這些東西在後世來說都不算什麽,但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卻覺得無比榮耀和有沖擊力。
就連李定國也爲白明修的種種“創舉”而心旌神馳。對封建傳統的這些人來說,一個君王很難是完美的,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過太子殿下小小年紀便已經行事果決、頗有謀略,更還曉得關節厲害,能智取白文選兵馬,又能籠絡複國軍将士。這樣的心智和能力,李定國甚至都有些恐懼了。
“大概也隻有這樣妖孽一般的天才,才能夠挽救大明于危難之際吧。”李定國心想道。
永曆十五年的夏末,熱帶的緬甸仍舊使人燥熱。不過伊洛瓦底江畔,一萬多盟誓的大明複國軍将士卻感覺到有種風蕭蕭悲壯,又熱血沸騰的情緒。
很多人努力地瞪大眼睛,希望記住這個場合内的各種細節,包括軍裝挺拔的晉王軍神氣概,比如萬千将士其力同心的風貌。
當然讓更多人緬懷的,還有當時還是太子的那個男人,面紅耳赤、望着北方三呼複國的場景。即便時光荏苒,之後那些白發的老複國軍将士,重回故地時,望着一尊漢白玉雕刻成的雕像,似乎仍能夠聽到他聲嘶力竭的喊聲。
好像從那個時候開始,便沒有誰會質疑,他是否真的能夠實現讓已經失去每一寸領土的大明,重奪天下的偉業。
筆趣閣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