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的軍隊在被截斷補給線之後,維持不了太久的時間,就要宣告完蛋了,他們後撤也後撤不了多遠的距離,而且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向敵人挑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失敗的可能非常大。
然而明軍被中斷補給後,好像一點事兒都沒有,士兵們仍舊按照最高标準的夥食在吃飯,他們的彈藥和油料也相對充足,白明修率領第12集團軍主力立馬向後撤退,數日之内就已經抵近了奧朗則布所部,這讓莫卧兒皇帝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所以他不得不一改普通古代作戰抄掉後路就穩如泰山的做法,而是選擇主動出擊,先滅掉相對薄弱的大明孟加拉藩軍的後續部隊,然後再拖上幾天,在白明修率領的12集團軍主力陷入困境之時,再對其進行決戰。
這絕對算不上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也是現在奧朗則布不多的辦法之一了。
白明修也意識到了奧朗則布想要幹什麽,所以一方面他在加速12集團軍行軍的速度,尤其是集中了集團軍的高機動性裝甲力量先行,力圖早日抵達戰場,實現最佳的突破沖擊;另一方面白明修則要求藩軍後續部隊執行大集結命令,一方面以空間換時間,避免旅級這樣小戰術編制的部隊與奧朗則布所部直接遭遇,而以盡可能大的兵力來面對奧朗則布。
不僅在印度,明軍在各種計算和推演着戰場形勢的更替,在大明本土京師的兵部參謀總部中,明軍的一衆将官們也在做着相同的事情,甚至還半帶吐槽地評價一下皇帝陛下作爲一名軍事指揮官的手腕。
“陛下還是比較謹慎了一些,後路藩軍部隊是大約11個旅六萬左右的兵力,照程度上來說,并不是不能跟奧朗則布的十六萬莫卧兒軍隊一決高下。隻要妥善部署,積極調動敵軍大隊,來回穿插分割,奧朗則布的大軍一定灰飛煙滅。”年輕氣盛的參謀孟青甫很大膽地發言道。
明軍現在兵部充滿了一股少壯派的力量,這些三十多歲的軍人基本上是生在甲申之變之後,經曆過戰亂和亡國的時期,又在少年時經曆過光複戰争,最後接受大明新的教育成長起來的。這群軍人比較年輕,而且心氣非常高,他們也有着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訓練,很多人都認爲他們其實比老一代光複戰争時期的大明軍官們更加出色。
而也是這批少壯派軍官力量,在渴望着戰争和在戰場上表現自己。
年紀四十來歲的高甯不算做這些少壯派,而算作是光複一代,他參加過光複戰争,在光複戰争中屬于比較年輕的一批軍官,屬于在光複戰争中成長起來的。那個時期二三十歲的年輕軍官和士兵們,經曆二十年時間的曆練,現在已經是軍中最核心骨幹的力量了。
也許是因爲光複一代是帶着光複戰争的巨大功勳走過來的,所以他們并沒有如少壯派一樣渴求戰争和勝利,很多時候他們都算是軍中相對保守的勢力,但也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大明的軍界。
高甯則道:“并不是陛下謹慎,而是陛下本來就是這樣的指揮風格,善戰者無赫赫戰功,陛下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戰場從來不冒過高的風險,但真正打起來,陛下帶兵之風相當剽悍,有萬夫莫當之勇。以最高效率、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這是陛下的作風,也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大明軍隊的風格之中。”
高甯說的話其實是很中肯的,但是年輕的孟青甫卻有一些不以爲然的樣子,他隻是覺得高甯這話很狗腿,皇帝不在這裏也拍皇帝的馬屁,非常不好看。少壯派的軍官們是非常驕傲的,他們也受到了大明新派思想的影響,他們崇敬着大明光複皇帝,認可他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華夏帝王,但同樣将他的位置更多放在了大明第一國民的位置上,而不是事事以他爲先。
而高甯這人本身還是李來亨的養子,算是軍二代,就讓一些靠着自己打拼上來的少壯派軍官看不上眼。
有人問蘇叔桓道:“蘇帥,您認爲陛下此招如何呢?”
蘇叔桓道:“甚好,若是我指揮,多半也是要做差不多的事情的。六萬藩軍相較莫卧兒軍隊的優勢沒有那麽大,赢可以赢,但是一場慘勝,于我大明無益。陛下通過幾手調動,能夠集結超過十萬藩軍,引逗莫卧兒軍隊繼續向東,其實就是将地利進一步向我大明引導。待第12集團軍抵達,兩方就是一對鐵鉗,可以将奧朗則布一舉夾碎。”
連在軍中威望最高的蘇叔桓也是這麽說,便沒有人對這個策略再提出一些見解了。
“隻是,孟加拉藩軍現在裏面摻雜着大量的新兵蛋子和歸建的預備役,這樣的戰鬥力可以保證嗎?”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
高甯又道:“難道莫卧兒軍隊就更好嗎?他們軍中有相當部分是被抓去打仗的壯丁,現在已經被強迫服役超過一年或數年的時間,加上我們之前的成果,莫卧兒軍隊的士氣其實不高,完全靠奧朗則布的鐵腕在維持着。盡管孟加拉藩軍相對較爲新,但是編制都是老編制,還有大量靠得住的軍官士官和老兵,我們的裝備水平更不用說,其實這樣的一支孟加拉藩軍,戰鬥力還是相對不錯的。”
蘇叔桓也道:“孟加拉藩軍的作戰任務其實不重,穩守住陣地,抗衡住莫卧兒軍隊的攻擊,真正擊垮敵人的事情,其實是交給12集團軍來做的。不過以陛下的性子,八成是要集結孟加拉藩軍跟莫卧兒軍隊正面打對攻的,到時候場面應當會相當好看,我們要多多收集相關的情報,對于我軍的改革和戰術檢讨還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