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再次登上戰艦,進入長江口,逆流而上,劍指應天府。
長江雖然是大江,但是水深還是有限的,像是東海号鐵甲艦這個級别的大型戰艦就難以在長江口及下遊一些航段進行航行。海軍自然是考慮過這個問題的,所以進入長江的戰艦都是吃水相對較淺的艦艇。而運送士兵的大型運兵船(飛剪型東印度商船),則在長江換乘小型船隻。
征發小船花費了一些時間,白明修等不及,先行令戰艦出動,進入長江。在艦隊行駛到崇明的時候,明軍發現有人船翻落水,便将落水者救了上來,一詢問身份,才發現居然是有兩個名人。
三個年紀都已經不輕了的男人哭哭啼啼地跪在地上,因爲剛從江水裏被拉出來,頭發、胡須都是濕漉漉的,根本分不清他們臉上是淚水還是江水。
“天可見憐,終于得見太子殿下,數載飄零未白費,大明終究還有希望!”說話的這位大叔腦袋上光溜溜的,明顯是新近将辮子給剃了。他原本應該是戴着幅巾的,隻不過落水之後幅巾給沖沒了。
另一個跟他年齡相仿的大叔,則是一身道士打扮,也大概是因爲此,保全了自己的頭發以及名節。
“臣顧炎武叩見太子監國。”
“貧道傅山叩見太子監國。”
白明修不僅驚喜,沒想到救了幾個落水的,裏面居然還有這麽兩個大牛。
明末三大思想家中,王夫之之前就從湖南跑到了廣東,現在屬于南明官方宣傳陣線的人物,日常就在《國聲》雜志上發表對新學的觀點。白明修抵達甯波之後,也知道黃宗羲就在餘姚,不過黃宗羲并未親自上門拜見,反倒是他的學生萬斯同、萬斯大等人投奔,白明修對黃宗羲觀感不佳,加之他又是東林一黨,根本沒有搭理。
現在原本應該在北方遊曆,寫下了《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的這位啓蒙思想家顧炎武,居然出現在了自己的眼前。
而另一位傅山,也不是尋常之輩。換一個名字,恐怕知道的人就更多了,傅青主,也就是梁羽生小說《七劍下天山》中的主角之一。這位傅青主與顧炎武一樣,也是學識淵博,他是明末道學大家道,哲學、醫學、内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都有很深的造詣,更因爲會武藝,行事頗有俠氣,成爲了後世許多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傅青主曾經參與過抗清事業,爲了避免剃發,甚至出家當了道士,自号朱衣道人,緬懷前朝。
一同被救起的第三人,白明修倒是未曾聽過聲名,不過卻是一條好漢。此人名叫蒙世南,是應天府人士,在江南武林有一些聲名,擅使大槍。清軍入寇江南時,蒙世南聯絡江南義士反抗,終因寡不敵衆而失敗。一家除了老母被救,妻兒等幾十口全部喪生。後來蒙世南遇到了顧炎武,奉顧炎武爲先生,一直與顧炎武走南闖北,秘密開戰反清的活動。
白明修親自将這三人扶起來,很是感動,說道:“一直都很想尋訪亭林先生(顧炎武),請先生出山,爲國效力,共抗鞑子。隻是得到消息說亭林先生曾在數年之前谒孝陵,之後去了北方遊曆,甚是遺憾。青主先生也爲抗清奔走,還曾遭遇牢獄之災,慈煊以爲先生人在山西,未曾想今日與亭林先生在一起。”
顧炎武歎道:“沒想到,荒野草民之事,殿下居然了然于胸,果真如外界所說,殿下乃是天人下凡嗎?自年初聞聽殿下與晉王在緬甸大敗漢奸吳三桂,欣喜若狂。等年中聞聽太子已然光複廣東,實在是激動不能自已,臣便立即抛下俗事,帶着世南趕往南方。半途遇上了青主,一見如故,商量先來江南,聯絡仁人志士,爲殿下将來伐江南做些準備,沒有想到百無一用是書生,不但未能做出樣子,反倒是在江上落了水,勞煩太子不僅要救國,還救了我這不中用的家夥。”
白明修不住搖頭,道:“亭林先生言重了,幾位都是曾爲國披肝瀝膽的忠義之士,慈煊在這裏還應謝過各位才是。”
傅山感慨說道:“原以爲我大明大勢已去,卻終究有天眷顧,太子橫空出世。貧道與亭林先生曾預計,殿下可能兩三年之内才會攻打江南,卻沒有想到,此時大明王師已經由海上來,太子已經奪下甯波、杭州,劍指南京了。”
蒙世南就是應天府人士,心中格外激動,道:“南京若複,大明複國有望了!”
白明修笑稱:“三位不如随我軍一道,觀我大明複國軍破城,奪回舊都。”
應天府絕對是帶有指标性的一座城市,明朝是一個兩京朝代,南京一直作爲留都,甚至還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朝廷體系,屬于順天府的一套備份。更重要的是這裏是太祖朱元璋的都城,朱元璋的寝陵就在南京。奪取南京,将是明清戰争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裏程碑,同樣也會極大地改變在普通民衆中大勢所歸的觀點。
在顧炎武這些人的心中,奪取南京,平定江南後,大明最起碼有實力跟清廷劃江而治,那麽他們所擁護的國朝,仍可占據充分的華夏正統。以太子勵精圖治的賢能,未來徹底擊敗野豬皮,定鼎中原,恢複大明疆界,也都是可能的。
從某種角度上,如顧炎武、傅青主這類知識分子們,是把白明修當成了漢光武帝劉秀這樣的角色。現在大明雖然經曆了差點亡國的危機,但是終于南明朝廷内部經過了徹底的一次換血,内鬥消失了,李定國等人都統一在太子監國的旗下,并且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