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歐洲金融圈普遍認爲,他絕對是腦子進水,壞掉了。
之所以所有人都不看好數字集團收購arm。
一方面是在于,arm體量巨大,遠遠超出數字集團2月份混改時的千億估值,更不要說,一般并購要溢價50%,“蛇吞象”的收購可能性比較小。
而最爲關鍵的是,英國是《瓦森納協定》的成員國,中國是被禁運的國家,芯片産業屬于“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控制”清單中九大類之一。
可以說,這個限制直接把數字集團收購arm的可能性壓得死死的。
盡管協定規定,由各國政府自行決定是否允許或拒絕轉讓某一物品,并在自願基礎上向其他成員國通報有關信息,協調控制出口政策。
但是“瓦森納安排”(常設機構)本身就是在美國的操縱下設立的,老大在組織内的地位和影響力,可想而知。
該有一個不利的前提,美國政府剛剛以安全爲由拒絕了清華紫光收購美國芯片巨頭美光科技(microntechnologyinc)。
根據《瓦森納協定》,一國通報拒絕轉讓某一項目不意味着其他成員國有拒絕類似轉讓的義務。但是,如果一成員國批準了一個轉讓許可證,而過去三年中另一成員國曾拒批與此項目“基本相同”的轉讓,該國有義務在60天之内(最好在30天之内)向其他成員國作出通報。
在這種情況下,數字集團想要收購arm公司,幾乎不可能。
所以,趙子明的公開聲明一出,歐洲各大對沖基金瞬間狂歡,一股腦沖向英國證交所,開始做空arm公司的股票。
之所以有對沖基金選擇這樣做,就是堅信數字集團不可能完成收購,因爲原則上,你不可能做空一個确定會漲的股票。
要理解這個事情,就必須對整個事件的邏輯有清晰的認識。
按照常理來說,一般要收購一個企業,都要出價比目前的市場價稍微高一些。
因爲隻有這樣,才有人願意賣給你。
arm目前股價16美元,收購價可能就要出20美元甚至25美元,公司現有估值是250億美元左右,最終完成收購,可能要達到400億美元。
隻要收購消息一發布,公開股價很快就會漲到收購價位,這是很自然的市場反應。
arm公司的股份,午後一度觸及漲停,其後股價回落,目前漲幅6.2%,近十五億美金,超過了趙子明手中股份的價值,這還隻是第一天的威力。
而歐洲所有的對沖基金都知道《瓦森納協定》,大家非常确定,數字集團是無法完成這次收購。
而收購這種事一旦破裂,被收購公司的股價必定爆跌,跌破原來的價位。
所以,這幫人紛紛跑過來做空arm公司,希望能借此大撈一筆。
可以說,這是資本的天性。
同樣的,不僅國際上對此次收購普遍看衰,即使在國内,各大媒體也持悲觀态度。
唱衰論調、批評分析、暗諷言論,層出不窮。
不能怪大家信心不足,而是現實更加殘酷。
芯片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集成電子行業最痛的“芯髒病”,因爲技術原因及美國阻撓,這個軟肋延續至今。
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國内集成電路市場規模接近12000億元,而國内産業銷售額預計爲4000億元左右,自給率不足40%。
從去年開始,集成電路進口額已經超過原油,并且進口差額在950億美元以上,今年的缺口還要進一步擴大。
而與此同時,國内芯片企業的日子卻并不好過。受産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核心技術等原因的影響,國内芯片行業一直處于低利潤、發展慢的境地,甚至出現賣咖啡的利潤都比芯片高出100倍的奇怪現象。
更不要說,長期依賴進口的潛在風險。
持續且高比例的海外芯片進口,意味着我國電子産品制造業始終處于國外企業控制之下,很難再打破業已形成的壟斷。
且國内工業一旦用上“外國芯”,将會形成長期依賴,在計算機、互聯網以及物聯網等方面難以實現超越。
爲了打破這種困局,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殚精竭慮,手段盡出,結果卻屢戰屢敗,頻頻失利。
“漢芯事件”不用多說,影響之惡劣可謂空前!以緻于很長一段時間,科研圈談芯色變,嚴重幹擾了芯片行業的正常發展。
而在企業圈,清華紫光作爲其中的主力軍,其坎坷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芯片業想要崛起的困難。
從美光科技23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被否定開始,一連串的失敗接憧而來。
同年9月,清華紫光計劃收購全球第二大硬盤生産商,美國西部數據15%的股權,但最終未能實現。
今年,台灣三家芯片制造商力成科技、南茂科技和矽品科技原計劃出售總計26億美元的股份給清華紫光,但是由于未能獲得政府機構審批,計劃即将擱淺。
據傳聞,清華紫光還對韓國海力士和台灣台積電均有并購或入股意象,但無一成行。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失敗,背後都有美國政府的影子。
面對這種情況,也難怪所有人信心不足。
因爲遇到的打擊太多了,希望-失望-希望-失望……
對于中國公司來說,并購arm,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說涉及的海量資金,如何成功破局《瓦森納協定》,就是擺在趙子明面前的第一大難題。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數字集團卻在市場上照樣買入arm的股票,好像對那個《瓦森納協定》視而不見,對世界老大的警告,置若罔聞。
結果,這引來了更多的對沖基金參與做空,而且不光是歐洲,就連美國都有基金跑來共襄盛舉。
不管趙子明是發瘋也好,盲目自大也好,數字集團投入的總歸是真金白銀。
有錢不賺,對于這些秃鹫來說,實在是說不過去。
本來就是吃這碗飯的,那管你趙子明是誰。
美國總統出面,也攔不住大家掙錢的心思。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覺得,之前經營出色的趙子明,實在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走出了一步大漏棋。
對于危險,視而不見,對于非議,孤注一擲。
其表現,完全不像一個成熟企業家所做的事。
眼高于頂而又一意孤行。
到了這時,大家才突然想到,趙子明還不到28歲,正是張狂自傲,目中無人的年紀。
隻是他之前的成就,讓人忘了他也不過是普通人。
成年人不會犯的錯誤,對于趙子明來說,也許是必經之路。
世界上哪有什麽生而知之的天才。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在無數的痛苦中掙紮出來,像趙子明這樣順風順水,一飛沖天的年少成名者,幾乎沒有善終的。
也許arm并購戰,就是他人生中滑鐵盧,是他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可以說,此次并購戰在普通人眼中,隻是一次金融新聞,和之前公司并購沒有什麽區别。
然而,在專業人士面前,由趙子明發起的arm并購戰,稱得上驚天豪賭。
有人佩服他螳臂當車的勇氣,也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的狂妄。
每一個人都清楚,此舉趙子明已經壓下了自身的所有榮譽,一旦失敗,後果不堪想象。
追漲殺跌,不僅是股市的慣例,也是商業中的應用。
此戰之前,趙子明一路走來,順風順水,逐步踏向神壇,成爲萬千創業者的偶像。
中間雖然偶有小挫,卻無礙大局。
用知名大v、民權鬥士、著名公知劉國朝的話來說:
“曆來成功之易莫如趙子明”。
享受了多少的贊譽,就承擔了多大的非議。
不說趙子明一路走來,踏着無數的屍骨,數不清的競争對手,即使是在沒有厲害關系的路人眼中,對他不滿的也大有人在。
畢竟,嫉妒可是人類天生的七宗罪,每個人的内心深處,都存在幸災樂禍。
有多少嫉妒趙子明成功的人,就有多少想看他倒黴的人。
趙子明如日中天時,所有的陰謀詭計都消失無蹤,所有的競争對手都潛伏爪牙。
然而,一旦這次收購戰失敗,積攢已久的問題就可能洶湧而至。
嘲諷譏笑還是常常事,人心的改變甚至會帶來崩盤。
有時,成功十次也抵不住一次的失敗。
到了那時,數字集團會不會失控?輝煌、金龍會不會有連鎖反應。
人們需要的是一個英明的企業家,能帶領公司一步步走向輝煌,而不是一個冒險沖動、盲目自大的領導人,葬送大好形勢。
趙子明即使握有公司絕對控股權,面對政府無聲的壓力,股東暗含的不滿,下屬的懷疑,他會不會亂中出錯,甚至做出更離譜的決定?
幾乎是每個人都能想到的。
一個失去人心的領導者,即使掌握再多的書面股份,也沒有任何意義。
真到了那一步,如果不想公司崩盤、事業潰塌,主動退出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至于退出後是否能東山再起,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一切都源于趙子明此次選擇的方式“惡意收購”。
惡意收購與善意收購的區别在于是否會提前聯系董事會和管理層。
惡意收購一般是不聯系管理層,甚至刻意要偷偷進行的。
正如趙子明所做的,之前以各種手段慢慢收集arm的股票,等到了5%的比例之後,就在市場上公開發一個收購要約(tenderoffer)。
要約内容類似于:我要以25塊錢每股的價格,收購公司40%的股份,有效期爲2個月等等。
惡意收購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大量收購公司股票,甚至全盤100%收購,占據話語權。二是收購一定量的股票,獲取一定的話語權,然後影響董事會和其他股東,再慢慢把董事會和管理層換成自己的人,最終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既然是惡意收購,自然不得人心。
當然,除了不得人心之外,壞處還有很多。
比如說成本往往比善意的收購要更貴。
因爲善意收購一般已經是董事會和管理層批準的了,他們會充當一個“勸說者”的角色,告訴大大小小的股東,爲什麽應該同意這個收購,股東也更容易被說服。
惡意收購要約,沒有管理層的支持,往往就得用錢砸小股東了,這時候收購的成本也會擡高不少。
而相應的,風險增大。
一旦收購失敗,對沖基金之前做空的巨額訂單,可以把趙子明前期投入的成本吃幹抹淨。
arm估值250億,最終牽動的資金可能要400億左右,趙子明自然沒有如此多的現金流,所有資金都是來自抵押貸款、過橋資金。
一旦虧空,必定會形成雪崩效應,席卷名下所有公司。
很多人都好奇,爲什麽趙子明會如此愚蠢,選擇惡意收購。
即使是數字集團的管理層,也有很多人對此不解。
選擇非惡意收購,提前和arm公司領導層協商,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損失太大,傷筋動骨。
甚至有人認爲,惡意收購與趙子明一直以來的光輝形象不符合,很容易給外國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管是從謀略上還是從道德上講,此次惡意并購絕對是一大敗筆。
當然,雖然惡意收購不得人心,卻也并不代表正确或錯誤,沒有什麽應該和不應該。
收購和反收購都是手段。
在商業的世界裏,工具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惡意的,它是無意的。
它并沒有某種善或者惡的偏好或者取向,而隻是按照自己本來的規律運行。
換句話說,趙子明選擇惡意收購,在道德層面上沒有值得攻擊的借口。
至于是否明智,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還是,能不能行?
一腳在天堂,一腳在地獄。
趙子明從來沒有如此深刻體驗到,成王敗寇就是這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