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獲“素爲夷漢所服”,也就是說他在南中漢人、夷人之中擁有巨大的聲望,要不然雍闿造反也不會拉上他幫自己壯聲勢。
在蜀漢沒辦法對南中蠻部進行直接管理的情況下,這樣的人才是稀缺的,你要殺一個孟獲很容易,但孟獲死後南中蠻部繼續叛亂那可就麻煩了;孟獲還在的時候,南中蠻部還是能擰成一股繩, 在他的指揮下勢力雖大,擊敗起來也容易。
可要是孟獲一死,那南中蠻部可就成了一盤散沙,什麽孟獲的老婆祝融夫人、他的部下三洞元帥阿會南、祝融夫人的弟弟帶來洞主、孟獲的弟弟孟優,再加上木鹿大王、朵思大王、烏戈國主兀突骨等人肯定會繼續起兵造反, 而且還是各自爲戰。
這樣的叛亂肯定不如孟獲勢大, 可要徹底收複就難了,南中必然成爲一座爛泥潭, 就算耗費蜀中無數人力财力也無法輕易平定。
所以籠絡像孟獲這樣在夷人當中有影響力的人,讓他們對朝廷效忠,然後,再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去安撫當地的百姓,接受朝廷的統治,就成了最好的辦法。
然後諸葛亮就一次次把孟獲放走,讓他找來南中各大蠻部的首領,被諸葛亮打了個遍,明明白白地告訴孟獲,你們想造反是沒有一點兒成功希望的,所以到最後孟獲也是徹底服了,帶着那些蠻部首領向諸葛亮投降,并發誓永不反叛。
這樣南中才算是徹底平定,隻是苦了那些之前死在蜀漢手中的蠻部士兵們,從這個角度來說,孟獲就和申公豹一樣,都是專門坑隊友的祥瑞啊, 誰要是和他染上關系,那可就倒了血黴了,不大出血一把是可不能的。
而且,諸葛亮在收服孟獲之後可不是直接把大軍撤回來就算了,打一棍子順便給個甜棗,然後分封孟獲等蠻部首領官職,将他們納入蜀漢的體質之内。
剛開始的時候孟獲等人可能還不覺得什麽,畢竟原來他是那個山頭的主人,現在依舊是,原來那些人是自己的部下也同樣沒有改變;但是等到日後可就不一樣了,等他們挂了之後,該後代繼位的時候,是不是要獲取蜀漢朝廷的認可?到那時候就有很多文章可做了。
他們以爲自己得了蜀漢的官職是好處,卻不知道這是讓蜀漢有借口介入到他們内部的權力繼承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對蜀漢心懷不滿的蠻部首領顯然是不能上位的。
最後,諸葛亮還從南中收集金銀、丹砂、朱漆、耕牛、戰馬等物資,将南中的經濟牢牢掌握在蜀漢手中;還從蠻部青壯之中選拔精銳,編練成軍,歸屬蜀漢管轄,這樣就徹底絕了南中蠻部反叛的可能。
要想造反,你得有錢有人啊,要不然誰聽你的?現在财源被蜀漢控制住了,能打仗的各部勇士也在蜀漢手下當兵,你找誰和你一起造反?做夢吧你。
如此,南中才算是徹徹底底平定,要是完全依靠孟獲的誓言,那絕對是不可靠的,且不說孟獲會不會違背誓言,就算他不違背,隻要南中蠻部有這個能力,誰敢保證不會有人幹掉孟獲,自己帶兵造反?
諸葛亮這一連串的手段使出來,卻是讓南中蠻部根本沒了造反的能力,這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手段,沈隆細細琢磨之後都覺得佩服,不愧是多智近乎妖的諸葛孔明啊。
所以等諸葛亮回來之後,他就對諸葛亮的手段大加贊賞;諸葛亮先是謙虛一番,說些要不是陛下支持,沈隆給了能夠解決瘴氣的藥方,才讓自己能夠平定南中的話。
然後又開始誇贊沈隆利用科舉、圖書館等收攏天下寒門士子之心的做法,結果這場交談就成了兩人的互送高帽子;搞得沈隆心塞不已,人家諸葛亮那是真本事,我這确實占了穿越者的優勢,套用後世的成功經驗罷了。
不過不管是真本事也好,抄襲也罷,隻要能解決問題就是好的,經過這兩件事之後,蜀中的國富民安,以及漸漸積累起了一些資本。
而就在這個時候,被沈隆忽悠去尋找牛痘病例的華佗也回來了,華佗還不知道自己已經逃過一劫,樂呵呵地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給沈隆,他果然發現了牛痘對天花的抑制作用,并且整理出了一套大規模應用的方案。
沈隆看過之後稍微更改一番,就将方案獻給劉備,劉備見了大喜過望;如今連年征戰,中原人口不斷減少,而天花又是新生兒最大的敵人,要是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許再過數十年,中原的人口就能恢複到黃巾之亂前的鼎盛時期了。
對于三國人口急劇減少的原因,沈隆也認真研究過,這不僅僅是連年征戰的原因,同樣還有三國時期世家大族權力日盛,隐匿了無數丁口的原因;這樣的事情通過觀察某個王朝早期、中期、末期的人口數量就能看出端倪來。
華佗在蜀中展開實驗,确定新方案有效後,劉備就立刻下令安排專門的人手爲百姓接種牛痘,并聽從沈隆的建議,将這個新部門命名爲保赤局,取保護赤子之意。
一時間,蜀中百姓盡皆歸心,朝廷威望大漲,就連東吳、曹魏也有頗多百姓扶老攜幼前來投奔蜀漢的,爲得就是保住自家子嗣後代的性命。
南陽、汝南兩地因爲曹丕圍困樊城,導緻大量土地出現了撂荒,現如今百姓又大批量逃往荊州,南陽、汝南兩地的官員情急之下派出兵馬攔截,和鎮守荊州邊境的鄧艾、王基等人所部發生了幾次沖突,曹魏和蜀漢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張起來。
沈隆和諸葛亮都意識到北伐曹魏的時機已到,要是連忙找到劉備召集群臣商議,準備舉兵北上讨伐曹魏。
商議再三,決定派出兩路兵馬,一路由諸葛亮統帥,出祁山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威逼長安。
另一路則荊州北上,直指宛城,進而窺伺許都,這一路則由沈隆領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