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些小部落而已,我去見了見,就讓都護府的人招呼算了。”楊襲古忙活了幾天,帶着失望回來了,在大唐鼎盛時期,前來北庭都護府拜見的都是西域各強國的國王、王子、葉護,他們動辄能湊出數千上萬兵馬來跟随大唐征戰。
而如今, 來的都是些隻能湊出幾百人,了不得上千人的小部落,兩相對比楊襲古當然會感到失落,不過他也并沒有氣餒,“比起前些年終究好了不少, 若是把這些人用好了, 日後那些國王、王子、葉護也不得不來。”
“元正, 這些日子你就留在庭州吧, 幫忙安排庭州屯田事宜,還有重建瀚海軍的事情!”楊襲古挽留道,按照以往的慣例,要讓沈隆重建瀚海軍,那就得授予他中郎将、瀚海軍經略使的職位,可是沈隆才剛剛升任俱六城守捉不久,現在又升官,還一次性跳過這麽多級别,實在是有點不合規矩。
所以楊襲古想了想才說道,“原本此事理當奏明朝廷才對,不過如今西域和朝廷斷了聯系,就隻能先就任再向朝廷奏報好了,老夫就以北庭都護府大都護的身份任命你爲瀚海軍經略使!然後書寫奏章跟随商隊一同送往長安!”
瀚海軍乃是北庭都護府直轄的軍隊,楊襲古要上奏章的話朝廷也不會駁他的面子,如果是以前,或許還有人想争一争這個位置,可現在西域孤懸萬裏之外,長安城中那還有人願意過來?這封奏折不過是走個流程罷了, 料想朝廷也不會拒絕。
“末将領命!”沈隆也沒有客氣,如今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楊襲古不會對自己掣肘太多,待在庭州比俱六城輾轉騰挪的機會大得多。
“元正打算如何重建瀚海軍?”敲定了此事之後,楊襲古開始追問起具體細節來,他總覺得沈隆雖然能力出衆,然而此前一直都隻是個小兵,雖然在俱六城這種小城池幹得不錯,可要組建上萬人的軍隊恐怕還有些吃力。
他那裏知道,别說上萬人了,就算是十萬人的軍隊沈隆也組建過,回答的頭頭是道,讓楊襲古聽了不斷點頭。
“……末将打算還是按照先前說的方略,以先前參加過三次血戰不退的雜胡爲骨幹,招納荒漠戈壁上的雜胡,還有沙陀人以及這些日子來投奔咱們的小部落組建瀚海軍,由我大唐士卒充任伍長、火長、隊正、旅帥、校尉。”由大唐士兵來擔任基層軍官,異族充當士兵,保證這隻軍隊會牢牢掌握在大唐手中,而不至于像安祿山那般背叛。
“我從長安帶來的人手不多,且從軍尚且沒有多少時間,故而還要請大都護支援一些。”沈隆說道,這既是實情,也是讓楊襲古放心,按照人數比例,肯定從楊襲古手下派來的軍官要多一些,不至于讓這支軍隊成爲自己的私人武裝。
“此乃應有之事。”楊襲古點頭答應下來,對此他很是欣慰。
“剛好現在來庭州部落首領頗多,也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吧,讓他們先替我大唐打上一仗,看看他們的忠心,然後再從這些人裏繼續選拔士卒。”康廣德他們打了好幾仗才赢得了瀚海軍備選的資格,這些人肯定也要把同樣的流程走一遍。
“元正打算對那裏動手?”楊襲古有些擔心,如今才剛打完仗,要是遠征的話将士們未免會有意見,而且颉于伽斯已經走了,如今隻剩下唐軍,還有這些仆從軍,要是招惹了吐蕃的大軍,恐怕未必能赢。
“焉耆!”沈隆展開地圖,指着龜茲與西州中間的地方說道,焉耆以往也是安西四鎮之一,如今卻落到了吐蕃手中,“焉耆鎮位于龜茲和西州中間,剛好可以幹擾西州和龜茲的聯系,放任吐蕃人待在這裏,真是如鲠在喉,須得趁早拔去!”
“焉耆北邊就是西州,西邊是龜茲,南邊、東邊都是沙海,等于是一支孤軍,吐蕃若是想援助焉耆,他們須得穿越沙海方能抵達。”原本北邊也可以,但是如今北邊的西州在大唐手中,再往東的伊州又被大唐奪回,吐蕃人想援助就得先破了沙州、瓜州、伊州、西州才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們這次要對付的,隻是焉耆城内的一點兒守軍而已。”說着沈隆笑了,”若是吐蕃真舍不得焉耆,非要穿越沙海來援助,那對我大唐可是天大的好事。”
焉耆南邊就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吐蕃人派一萬人穿越沙海,能抵達三千就不錯了,而且會大量消耗物資,吐蕃人要是做出這種蠢事,沈隆非笑瘋了不可,到時候隻需要頓兵焉耆誠下以逸待勞、圍點打援,保證他們來多少死多少。
“哈哈,這回郭郡王恐怕要親自出手啊!”楊襲古笑了,焉耆乃是安西都護府的地盤,要收複焉耆,郭昕肯定會出馬。
“估計郭郡王作壁上觀即可,這些人足以幫咱們拿下焉耆!”沈隆指着外面的異族說道,這些日子呂超然還有康廣德帶來的那些雜胡可是到處在城中傳播跟随大唐的好處,聽得那些異族嫉妒地眼睛都綠了。
他們正盼望能有機會像康廣德等人一樣爲大唐效力,而現在沈隆将機會擺在他們面前,根本不用擔心他們不肯賣命。
“焉耆有魚鹽之利,拿下焉耆之後,我等就再也不用爲吃鹽擔心了,還能讓康廣德賣到其它部落去!”焉耆有鹽礦,唐代就是西域重要産鹽基地之一,而且還有中國内陸最大的淡水吞吐湖博斯騰湖,可以收獲大量的魚以供将士們食用。
此外焉耆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屯田,還是産馬的好地方,瀚海軍可是有四千多騎兵的編制,沒有合适的産馬地可不行。
最重要的是,拿下焉耆之後,大唐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之間就再也沒有敵人,他們終于可以完完整整連成一片了!這才是沈隆現在就要拿下焉耆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