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接到司馬懿自殺、邘城易手的消息時,正在邺城與徐琨會談,夜色籠罩,秋風襲人。
“可惜了。”孫策籲了一口氣。
“可惜?”徐琨不解。
“是啊,可惜了。若不是消耗太大,該讓他們再打一段時間, 練練兵。”
徐琨啞然失笑。他跟着孫策走了幾步,幽幽地說道:“對左都護和伯言來說,的确有些可惜,不過對我們來說,這卻是個好消息。大王,河内安定, 這節省下來的糧草, 是不是可以多撥一點給我們?”
孫策回頭斜睨徐琨,笑而不語。徐琨這兩年很安靜, 幾乎沒有向他提過什麽要求,他原本以爲徐琨修身養性有成,現在看來,他隻是忍着不說而已。畢竟是自家親戚,這點體諒還是有的,他當然也不會忘了徐琨。如今朱桓、沈友先後立功,也該徐琨出手了。
他之所以同意勸降邘城,也是出于此。
“子瑜,你準備好了?”
“準備是有的,好不好,卻不敢說。”徐琨笑道:“之前與義封商量過一個計劃,現在卻不能用了。有左都護奇襲天井,沈子正大破鮮卑人的戰績在前,我們那個計劃不夠份量。如果大王能夠撥給我們足夠的錢糧, 我們準備大打一場。”
“大打一場?子瑜,翻越太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求勝太切, 我擔心你騎虎難下。”
徐琨摸了摸下巴,沒有吭聲。他的确有些急,但又不能表現得太明顯,免得孫策擔心。由邺城西進并州,要翻越太行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不敢把話說得太滿,萬一完不成,以後再想有這樣的機會就難了。吳國疆域漸廣,孫策可用之将甚多,扶植江東系原本就容易惹人非議,他不會讓行事粗率之人上陣,落人話柄。
見徐琨不說話,孫策明白他的心思,有點擔心。看來還是要将朱桓調過來協助他,徐琨能力中上,指揮萬人以下的戰事沒什麽問題,數萬人規模的大戰對他來說有些吃力了,尤其是這種山地作戰。徐琨雖然是吳郡人,他山地作戰的經驗卻不多。
“子瑜,和冀州人相處如何?”孫策換了一個話題。
“還好,就是田豐的脾氣太臭了些。”徐琨捏捏鼻子,苦笑道。
孫策忍俊不禁。他拍拍徐琨的肩膀。“你忍得田豐,還有什麽事忍不得?”
徐琨看看孫策,有些失落。孫策的意思很明白,他還要再忍忍,暫時不宜大舉。
——
得知河内安定,孫策也放心了很多。他在邺城多留了些日子,全柔、朱然、紀靈、朱靈等人先後從駐地趕來拜見,彙報過去一年的情況。
這一年,兖州、冀州、青州忙于恢複生産,沒有戰事,諸将的作用就是安撫地方,維持地方穩定,對那些心有企圖的世家保持威懾。對于朱靈來說,還有一個調整心态,适應吳國軍制的過程。
總體來說,他們完成得都不錯,三州的事務都進入正軌,大量的駐軍意義不大,可以适當地向前線移動,爲并州攻勢做準備。
孫策任命徐琨爲大督,朱然爲軍師,朱靈、紀靈皆歸其節制。董昭任魏郡太守,負責民事。他之前就做過魏郡太守,這一次重回魏郡,自然輕車熟路。借此機會,孫策免除了他的兵權。
該見的都見過之後,孫策召見了田豐。
袁譚封邺侯,但本人并不在邺城,邺城的事務由田豐負責。田豐雖是魏郡太守,理論上隻負責魏郡,但他的影響力很大,徐琨坐鎮邺城,不可避免地要與他打交道。徐琨不僅是九督之一,更是他的親戚,田豐多少要給點面子,再加上徐琨爲人還算穩重,與田豐相處不錯,至少表面上沒有發生沖突。
一年過去,形勢有了新的變化。今年秋收,根據上計的結果,冀州的收成不錯,郡縣的倉庫裏都有了餘糧,工商的結果還沒出來,總體來看,應該也不差,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标。
百姓有飯吃,世家有錢賺,民心安定,孫策可以調整冀州的相關人員了,田豐首當其沖。
與田豐見面之後,孫策和田豐說了一些場面話,然後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田豐能進國是院,任參政。在此之前,沮授已經奉命與田豐溝通過,田豐也清楚,自己作爲魏國舊臣,不可能一直留在邺城,甚至連冀州都不可能,就算他想歸隐,孫策也不會讓他有機會掣肘徐琨。國是院是宿将老臣的養老之處,雖無實權,地位卻尊崇,孫策這麽做也是給他面子。
田豐爽快的答應了。
孫策很滿意,随即任命田豐的從子田續爲邺相,以爲報答。
——
十月初,太史慈趕到邺城。
早在九月中,孫策就接到了太史慈的捷報。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太史慈平定了扶餘之亂,扶餘接受了太史慈的勸降,正式向吳國稱臣,使者已經到達遼東,随時可以起程。
太史慈的軍報很簡單,但孫策知道戰事的過程一點都不簡單,孟建送給軍師處的報告中詳細說明了作戰過程,這大半年時間,太史慈深入扶餘,與扶餘人大小近百戰,扶餘人主力被殲,損失慘重,實在打不下去了,而太史慈又不依不饒,死死的咬住他們不放,扶餘人迫不得已,這才主動請降。
這一戰能勝,絕大部分功勞都要歸功于太史慈和閻行兩人。因爲路途遙遠,轉運不便,太史慈、閻行統兵的兵力非常有限,隻有五六千人,加上由董襲指揮,負責後勤的水師将士和民伕,總兵力也不過萬人,而扶餘人的兵力最多時有好幾萬,幾乎每一戰都是以少勝多。
三軍易得,一将難求。
孫策也清楚,其實太史慈早在幾個月前就掌握了主動權,扶餘人已經有請降的意思,但太史慈一直沒答應,以談判爲由,拖着扶餘人。之所以現在答應,不是條件談攏了,而是沈友取勝了。太史慈是收到沈友大捷的消息後才正式接受扶餘人請降的。
這麽做,就是避免與沈友争功。
孫策對太史慈的識大體非常滿意,他以六百裏加急召太史慈述職,遼東的事務交給閻行、董襲,他要委以太史慈新的任務。
幾年不見,太史慈蒼老了不少,不僅面皮粗糙,鬓邊也多了不少白發,看起來比際年齡至少大十歲。關羽奉命迎接,第一眼看到太史慈時,險些沒認出來。孫策看到太史慈,也很驚訝。
“子義,這幾年辛苦你了。”孫策挽着太史慈的手,輕輕拍拍,鼻子有些酸。
太史慈爽朗地大笑。“大王可别這麽說,臣有幸,提三尺劍,爲大王征讨不服,不枉平生所學,何苦之有?馬伏波有言,大丈夫當馬革裹屍,豈能死于床箦之上,兒女之手,臣深以爲然,不覺苦。”
“子義豪邁,猶勝馬伏波當年。”孫策拉着太史慈入座,命人上酒,與太史慈痛了幾杯,這才命人取來地圖。他按着地圖,卻沒有打開。“子義,這幾年,你一直在遼東,未能在令堂膝前盡孝,兒女出生,你也沒有時間陪着,如果你想休息一年半載,孤會立刻批準。”
太史慈笑笑。“一年半載太久了,若大王恩準,臣想回家過個年,年後再赴任。”
孫策盯着太史慈看了好一會,沒有再說什麽。現在已經是十月,到過年也不過三個月而已。太史慈離家這麽久,積累起來的假期都不止三個月。不過他知道太史慈的性格,現在和他說這些沒什麽用,等任務安排了,再想辦法補償他。
“子義,對你的安排,孤有兩個計劃,你可以任選一個。”孫策鋪開地圖,指給太史慈看,親自爲太史慈解說形勢。早在一年以前,他就有計劃将太史慈調離遼東,以免遼東成爲青州系的地盤——太史慈本人也許沒興趣結黨,但青州人未必這麽想。隻有将太史慈調走,遼東的青州系失去核心,才至于危及大局。隻是後來出了意外,他不得不暫時擱置。如今遼東平定,有董襲、閻行兩個足以應付,正是将太史慈調離遼東的好機會。
他對太史慈有兩個安排:一是去涼州,重開西域;一是去交州,打開交州的局面。對太史慈來說,去涼州最好的選擇,一是涼州的形勢和遼東相似,他容易上手,而交州的地形則與遼東截然不同,他擅長的騎兵戰術根本用不上。二是涼州還屬于空白地帶,沒有人能幹擾他做事,交州則有吳景、朱治等孫堅留下的老臣,太史慈要想打開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他的計劃中,交州本來不是太史慈的任務,而是他自己的任務,退而求其次,也是沈友或者徐琨的任務,但是他現在走不開,沈友又剛剛在幽州打開局面,不可能扔下唾手可得的戰功,徐琨又沒立功,不能服人,隻好調太史慈前去補缺。
太史慈想了片刻。“臣願去交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