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則字元修,曆任太守,做過護羌校尉,以能理劇著稱。數年前,他任魏郡太守,官聲甚好。袁紹領冀州後, 想招攬他,卻被他拒絕了。荀彧聽說過此人,也知道他有能力,卻不知道他居然是漢中人。
既有能力,又是漢中望族,由他去說服張魯簡直再合适不過了。任何一個太守, 對這種郡中著姓都不能掉以輕心,得罪了他們,什麽事也辦不成。狡詐如孫策,也用了大半年時間和汝南世家反複較量,一邊定點清除,一邊拉攏合作,才避免了豫州出現大的動亂。
“還是司空老謀深算。”荀彧很恭敬的向士孫瑞行了一禮。士孫瑞應該是早有類似的計劃,連人選都準備好了,隻等他提出建議。
士孫瑞擡手虛扶,溫言相勸。“文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漢走到今天這一步,問題很多,需要有仁人智士去解決,更需要時間去解決。你還年輕,有足夠的時間,所以不要急。一時的困難甚至是失敗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的心亂了。三軍可奪帥, 匹夫不可奪志,可不勉哉。”
荀彧慚愧地笑了笑, 心裏舒坦了很多。他也知道很多事急不來, 可是看到那些人隻顧自己的利益,絲毫不顧全大局,他難免生氣着急,有時候甚至破口大罵。有些老臣雖然一心爲公,但他們思維守舊,對他的變法頗有微詞,也讓他非常頭疼。士孫瑞作爲關中名士,仕途前輩,能如此支持他,他倍感榮幸。
“至于人心向背,你也不用着急。”士孫瑞不緊不慢地說道:“雖說經過兩次黨锢,傷了士氣,但朝廷養士一百餘年,根基尚未動搖。縱使有一些人爲谶緯所惑,想改朝換代,可是人心思定,不是所有人都想大亂一場的。别看那些人自以爲天命在彼,比起王莽來,他們又算得了什麽?你做好準備吧,來長安的才俊肯定不會少,你要擔心的是如何安置好他們,不要急于求成。年輕人嘛,讀了一些書,沒經曆過世事,總覺得天下事不過如此,一碰到困難就怨天尤人,出言不遜,反而亂了人心。”
荀彧連連點頭。“多謝司空提醒,屆時還請司空與司徒大人多多協助,将可造之才延攬入府,加以栽培,爲朝廷育材。”
士孫瑞點點頭,沉思片刻,又道:“比武大會的事,我有一點想法,想與你商量。”
“司空請講。”
“常言道,關東出相,關西出将。論武功,關東的确不如關西。如今天下大亂,朝廷偏居長安,關東人出行不便,來的人本來就少。如果比下來,關東人寥寥可數,放眼看去全是關西人,恐怕會引起非議。落選之人不怨自己武藝不精,反倒怪朝廷偏袒關西人,難保不會引起沖突。”
荀彧眉心微蹙,連連點頭,眼珠一轉,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但他沒有說,等着士孫瑞說話。士孫瑞既然考慮到了這個問題,自然有解決方法。
“太尉朱公不是在洛陽嗎?我覺得可以讓他在洛陽主持關東士子的比試,從中選拔出武藝好的送到長安來,與長安選出的勇士較量。到時候再增加一些兵法之類的内容,以免選出的盡是有勇無謀之輩。”
荀彧撫掌而笑。“司空高見,這的确是個好主意。在洛陽進行初選,既可讓關東人少走路,又能避免他們直接與關西人較量,那些落選的人還可以留在朱公處,助朱公一臂之力,一舉三得。”
士孫瑞看着荀彧,揚揚眉。“文若,你這就叫舉一反三啊。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由朱公主持,周異籌辦,再請征東将軍孫堅協助,孫策還能與他們争鋒嗎?縱使不願,也要送一些錢财襄贊盛事。如此一來,朱公不費分文而得勇士無數,洛陽可安。”
荀彧忍俊不禁,放聲大笑。“司空老謀,彧自愧不如。如此一來,孫策要白忙一場了。”
——
與士孫瑞一席談,荀彧的心情輕松了很多。離開司空府之後,他又趕去司徒府。楊弘被孫策趕出了南陽,楊修被孫策帶走了,明暗兩手都落了空,朝廷控制南陽的計劃受挫,他們必須更改計劃,另尋他路。楊修成了孫策身邊的人,也會對楊彪産生一些不利影響,同樣要提前做好預案。
如果說馬超、閻行依附孫策還在他們意料之中的話,楊修被孫策控制完全沒有任何征兆。之前楊修發回來的消息都沒提及這一點,孫策根本就是預謀已久,突然襲擊。
進了司徒府,荀彧就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氣氛,司徒府的前庭坐了不少風塵仆仆的士子,一看就是趕了很遠的路來的。他們雖然疲憊,但精氣神都不錯。司徒府的掾吏爲他們準備了清水和飲食,他們有的在清洗,有的在吃東西,但更多的人在互相打招呼。
“什麽人?”荀彧拉住一個熟識的掾吏,問道。
“關東來的士子,來求見司徒,獻計獻策的。”掾吏忙得團團轉,連連拱手緻歉。“令君,側院還有一群人,我得去接待,怠慢不得,就不陪你說話了。”
“去吧,去吧。”荀彧心情大好,揮揮手,走到一旁,與那些士子們攀談起來。一打聽,果然是關東人,近的有弘農、河東的,遠的有兖州、豫州的,甚至還有一個徐州的。他們有的剛到,有的已經等了一會兒了,不住的探頭看裏面。之前有一個士子進去,與楊彪說了半天話,一直沒出來,他們等得不耐煩,議論紛紛。
荀彧也很奇怪,向衆人拱拱手,走進中庭。他是常來的,司徒府的掾吏都認得他,立刻放行。荀彧來到堂上,見楊彪正與一個二十左右的年輕士子說話。他伏在案上,以手支頤,聽得非常入神,不時還點點頭。荀彧很是詫異,楊彪爲人嚴正,很少有這麽随和的時候。他打量了一下那個士子,拱拱手,正待詢問,楊彪看到了他,拍案而笑。
“文若,你來得正好,堪與你爲敵的人來了。晉以楚材而霸,如今這荊楚之才來了長安,大漢中興有望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