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完戶部尚書周志謙關于新政的相關數據彙報後,朱由檢在高興之餘仍舊覺得不太滿意。
這種不滿意并不是針對新政的成果,而是因爲這些數據中的成分與他想要的還相距甚遠。
這六百多萬兩的賦稅裏,農業出産所占比例太高了。
也就是說,工商業對大明朝廷的貢獻太小,這就意味着, 要想把大明建成工業強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朱由檢心裏清楚,現在的一切都隻是個開始,沒必要急于求成,以農業爲基礎的政策要堅持長久不動搖,工商業的發展要循序漸進,重要的是要給後世打下良好的基礎, 争取先于歐洲開展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占據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新政之成功實施,是與諸卿及大明各級官吏,于期間精誠團結、勤勉踏實之努力奮鬥分不開的,此次之碩果,也爲皇明盛世之開創,奠定了極爲堅實之基礎。
還望諸卿及各地方官府戒驕戒躁,勿因眼下所取得之成績而停滞不前,于公事上仍需兢兢業業,在維系現有成果之基礎上,繼續穩步推進,以使億萬黎庶安居樂業之景象早日到來!”
困擾大明的兩大頑疾現在都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宗藩和士紳階層由吸血變爲了輸血,未來幾年如果移民工作取得可喜成果,一個極爲穩定的大明将會出現在世人面前。
“有感于數年來氣候極爲異常之景象,各地幹旱洪澇交織,甚至并發,如果不加以有效應對, 極端氣象持續數年的話, 仍會使現今逐漸好轉之局面毀于一旦。
故此,朕決意,自今年三秋之後,于洪澇災害嚴重之地區興修水壩(水庫),緩解水患對大明之害,保障百姓人身及财産安全。
内閣可就此事召集有司展開會商,根據各地具體情況,于合适之地興修中小型水壩,所需錢糧由戶部做出預算後下撥,地方官府用此錢糧征募青壯,趁冬閑時節動工,争取明年雨季到來前将塘壩建好,以此來調節河流洪水之水量大小。”
水壩的興建古已有之,據說大禹治水時便出現了後世水庫的雛形,但由于技術和工程材料、财政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到目前爲止,大明的領土上并沒有大型的水庫,更多的是塘壩、水塘和蓄水池。
以大明現有的财力和技術,興建中小型大壩問題不大,并且持續數年的幹旱下,北地很多河流已經斷流幹涸,這就爲大壩的修建提供了很好的時機。
由于不是後世那種特大型的水利設施建設,所以中小型大壩的修建,對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這已經是得到了無數驗證的結果,朱由檢對此并不擔心。
水壩的作用還是非常顯著的,而水泥的誕生,也爲大壩、閘門、溢洪道的修建提供了極佳的材料。
水壩修築成功後,可以在雨季洪水到來時,利用水庫庫容攔蓄洪水,削減進入下遊河道的洪峰流量,達到減免洪水災害的目的。
水壩對洪水的調節作用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起滞洪作用,另一種起蓄洪作用。
滞洪就是使洪水在水庫中暫時停留。
當水庫的溢洪道上無閘門控制,水庫蓄水位與溢洪道堰頂高程平齊時,則水庫隻能起到暫時滞留洪水的作用。
在溢洪道未設閘門情況下,在水庫管理運用階段,如果能在汛期前用水,将水庫水位降到水庫限制水位,且水庫限制水位低于溢洪道堰頂高程,則限制水位至溢洪道堰頂高程之間的庫容,就能起到蓄洪作用。
而蓄在水庫的一部分洪水可在枯水期有計劃地用于興利需要。
水庫的興利作用就是進行徑流調節,蓄洪補枯,使天然來水能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較好地滿足下遊農田灌溉的要求。
另外就是,水壩建成後,當地住戶也可以在水庫中放養魚蝦種苗,将其作爲生财的一條門道,不管是自用也好,售賣也罷,都能從中得到更具體的實惠。
“啓奏聖上,水利設施之興建,須動用與消耗大批人力物力,時下之局勢雖已現穩固之像,但國力尚未完全充足,諸多事物仍未取得最終之成果。
聖上所提水壩之興建策略雖好,但臣以爲還是要根據各地具體情形,有選擇開建爲好,不宜于大明全境全面鋪開!”
朱由檢将興建水壩的意義簡略講述一遍後,孫傳庭起身施禮後奏道。
當初辭官在家的十幾年中,孫傳庭幾乎終日埋身于書房之中,翻閱了大量的雜書,對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著述都有所涉獵和研究。
朱由檢所提出的修建大壩一事對于孫傳庭來講也并不陌生,但由于擔心朱由檢的策略過于冒進,所以孫傳庭還是站出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孫卿果是國之幹城,所議極爲有理,朕的确有些激進之思了!
那就按孫卿所議,内閣召集會商後,根據曆年來各地水患生發之詳情,于水患最爲頻仍之地擇址開建水壩,其他地區暫緩,之後再據實情而議定!”
孫傳庭的建議給朱由檢提了個醒,現在的局面雖說已經大好,但還沒到在各地大興土木的時候,尤其是北地,經過十餘年持續的天災人禍,與民休養生息才是最佳策略。
孫傳庭和盧象升在經過長時間休養後已經入職内閣開始了正常辦公,一衆閣臣免不了要拿剛納了兩房妾室的孫傳庭打趣一番,陳奇瑜甚至用開玩笑的語氣表示,既是次輔專美于前,他也準備在秋涼之後納妾,以讓陳家的香火更加旺盛一些。
“啓奏聖上,自衛護縣奉旨承辦酒廠之後,又有不少地方官府相繼上本,請求仿衛護縣之舉措,于當地開辦酒廠盈利。
老臣以爲,現下雖說各地糧食連年豐收,但仍需居安思危,一切當以穩爲主。
酒坊釀酒須耗費大量糧食,實不宜開設太多,以防農戶爲謀取銀錢,将自家口糧也高價售出,其後則有賴官府供養,若數以千萬之農戶盡皆如此打算,便會使朝廷财政承壓過重,因而導緻一系列不可測之事生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