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皇太極招代善進宮議事的同時,乾清宮昭仁殿中,楊嗣昌等兵部要員,與陳奇瑜就關外戰事展開了一場簡短的辯論。
聽完陳奇瑜建議洪承疇主動發起進攻、争取重創建奴南下之兵、逼迫建州奴酋率主力傾巢而至,在錦州附近與官軍會戰的言論後,楊嗣昌以及兵部兩位侍郎都表示了反對之意。
“大尹之說雖甚爲合理, 但時機上卻太過早矣!目下已至九月,待諸路官軍京師集齊後便已九月中,待至關外便已是九月末,此時錦州一線怕已是有大雪降下。天寒地凍之際實難利于辎重輸送,更遑論争戰之事了!此等不利,虜賊豈會不知?大尹之謀怕是會落于空處!”
左侍郎王家桢首先出言反對道。
“大尹之策其實乃上佳之策, 侍郎所言亦是甚爲合理, 但臣所慮者還有其餘。依照此前謀劃,關外大軍爲正軍, 其意一爲尋求重創奴賊;其二乃是爲兩翼奇兵争取直搗黃龍之時機。大尹許是忽略一處:如若敵我主力于近期展開會戰,絕非短期内便能決出勝負的,盧學士所率之騎軍還另說,隻說登萊奔襲赫圖阿拉之五千官軍,每到寒月,遼東近海盡皆封凍,船隻根本無法航行,此等情形之下,登萊之兵根本無法登陸遼東,更何談奔襲奴賊老巢了!”
風度翩翩的楊嗣昌臉神色從容,寥寥數語間便将陳奇瑜所獻策略中最大的漏洞給指了出來。
陳奇瑜面上神色不動。因爲他早就想到這點,但爲了不當面得罪皇帝,所以他并未直接提出此事,而是借他人之口說出。
而朱由檢的臉上則是有些發熱的感覺,他也并沒想到這是陳奇瑜有意爲之,相反, 他的内心對陳奇瑜反而有些歉疚之意,覺着若是自己考慮更加全面的話, 這位重臣也不會在别人面前丢了面子。
自己作爲一個從信息爆炸的年代穿越而來的後世之人,居然将渤海冬季冰凍期給選擇性的忽略了,這實在是讓人汗顔不已。
“呵呵,此事不怪陳卿,是朕疏忽了。隻想着盡早與奴賊決戰,這才有了陳卿倉促之間想出此策!本兵确爲老成謀國之臣,于軍國大事之上細緻入微,有卿等一衆幹才能臣,朕心下倍感安适!”
“我皇何須自責,身爲人臣當爲君之所謀拾遺補缺,此亦爲臣之道也!況大尹之策确乃上策,僅是所選時機有所差池而已。臣以爲,若錦州之敵不退的話,明年春日之時,便依大尹之策施行便可!”
八面玲珑的楊嗣昌可不願輕易樹敵,尤其是對朱由檢所看重之人。既然皇帝将陳奇瑜從地方召到京師任職,那肯定是對其所爲甚是認可。據他所知,陳奇瑜雖然才幹政績頗爲突出,但在朝堂之内卻并無盟友,若是他将來與自己同時入閣,那現在提早結個善緣,将來在内閣中遇事也能相互呼應一下。
陳奇瑜沖着楊嗣昌拱了拱手以示承情,楊嗣昌考慮到的問題他也早就有過分析,對于儀容甚佳的這位本兵,陳奇瑜并無惡感。
而根據楊嗣昌的觀察,皇帝除了對溫體仁青眼有加之外,對其餘的兩名閣老張至發和王應熊可謂是發自内心的厭惡,這兩人緻仕是早晚的事。皇帝留着他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州問題還未解決,朝堂需要暫時的穩定,等建州之事解決掉之後,這兩人會馬上被皇帝打發回家養老。
皇帝去年曾經打算增補閣臣,但因督察院兩位大佬都在外地辦差,皇帝覺着那樣對兩位制憲有失公允,所以才暫時擱置起來。
若是明年能夠給建虜以毀滅性打擊,大明内外的局勢徹底穩固之後,增補閣臣便會被提上議事日程。
據皇帝所言之意,閣臣員數将會增加到六至七人。溫體仁聖眷未衰,留任已成定局,而張至發、王應熊應該會一起緻仕,那樣的話内閣就會空出至少五個名額。
楊嗣昌早就分析過,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這三人入閣是闆上釘釘之事,并且也無人會提出異議。
流賊就是在這三位重臣的持續打擊下才最終土崩瓦解的,這等挽大廈于将傾的大功無人能比,入閣也是順理成章。
剩下的閣臣候選人,自己算一個,禮部尚書張國維算一個,陳奇瑜算一個,若是七名閣臣就正好,若是六名,那就是三選二了,但楊嗣昌相信,皇帝會讓自己和陳奇瑜入閣,張國維将會靠邊站。
“啓奏聖上,既是今年無法發起與建虜之會戰,且沙後所之兵營倉房尚未修建完畢,那臣建議,秦軍、川軍抵京後直接進駐京營與勇衛營之營地,修整之後便可正常日間操演。所需兵刃、甲胄、器械亦可就近與軍器監得以補充,日常亦能與勇衛營車營進行合演,以便彼此熟悉,找出其中之失加以改進,待來年大戰将起時提前月餘出關!”
兵部右侍郎李緻遠進言道。
本爲甯遠分守道的李緻遠得到了洪承疇的大力舉薦,被朱由檢特簡爲兵部右侍郎一職,替代因病緻仕的原侍郎王逢時。
洪承疇赴任薊遼時,曾與甯遠歇息一晚,在與李緻遠詳談過後,不禁對其出衆的才華大爲激賞。考慮到自己将來回到朝堂後急需有人互爲奧援,而現下正郁郁不得志的李緻遠正是最好的人選,在一番交心之後,洪承疇果斷的向朱由檢舉薦了這位幹才。
在經過錦衣衛的詳細查訪後,朱由檢對洪承疇舉薦的這位幹才也是相當認可,再加上其在關外數年,對于邊事熟稔無比,正巧王逢時緻仕歸家養病,兵部右侍郎出缺,這才有了李緻遠一飛沖天的機會。
李緻遠從一個無人搭理的從四品閑職,一下子升到炙手可熱的正三品高位,心裏對洪承疇的感激之情自是無以言表,從此他自是将洪承疇視爲了再生父母,而洪承疇除了原先的故舊之外,在朝堂上也終于有了真正的門下之人。
“李卿之建言甚好!此事便交由李卿操辦。卿可多去兵營巡視,深入士卒中間,了解士卒之需,化解影響軍心士氣之矛盾。軍中雖是無情之地,但士卒将校亦乃常人,他們流血犧牲亦是爲大明百姓能安居樂業。朕倡建忠烈祠便是欲使天下人知曉,但凡爲大明付出與犧牲者,就當被後人銘記之!”
“聖上之言,臣當謹記之!”
對于朱由檢吩咐的事情,李緻遠并不陌生。在關外這些年,他早就适應了與那些粗魯野蠻但也豪爽簡單的士卒打交道,既然皇帝的話中透露出對底層士卒的關愛之情,那李緻遠當然會以此爲标杆做出一番成就,來迎合皇帝的心意。
“今日便議到此處吧,各位卿家且回本職,将諸多事端捋順,以完備之姿迎接來年的大戰!”
感謝書友諒丿、書友爾者小馬甲、書友總督五省城管的打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