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會給孫傳庭下旨,把平涼府作爲重點屯田所在,将陝西西部饑民引導向河套地區,盡量減少饑民湧向南面的人數。因爲流動的饑民才是最可怕的,安穩下來,有口吃的, 他們會認爲朝廷沒有抛棄他們;心裏有了希望,就不會生出造反的念頭。
隻要措施和用人得當,加上嚴格的監督,平涼府與西安府一東一西,未來會成爲陝西一帶人口最密集的糧食主産區。崇祯會将大量的錦衣衛派過去,朝廷也會安排禦史巡視監督。
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期間還需要朝廷适當的補給。
河套地區北接甯夏鎮,西與鞑靼土默特部毗鄰, 将來隻要有了足夠的糧食, 免去了朝廷長途運輸的巨大損耗,邊軍就會對周邊的蒙古部落展開攻勢。
曹變蛟是經略這一帶的最佳将領人選。
依照他神出鬼沒的帶兵方式,若是給他一隻萬人以上的騎兵,那将會是蒙古部落的噩夢。
孫傳庭在奏疏中對拓養坤的降而複叛做了自我檢讨,并對某些将領的驕橫難制表達了不滿,言語中暗指洪承疇對那些驕兵悍将過于遷就和放縱。
他認爲,雖然導緻拓養坤反叛的主因是許忠、劉應傑的敲詐恐吓,但兩人長期在五省總督麾下聽命,若非洪督平素管束不嚴,那兩人就不會有其他過分的舉動。
畢竟拓養坤和張文耀都已投降,并且已經成爲了官軍,哪有向自己同僚公開索要錢财的将領?
對于孫傳庭的抱怨,崇祯表示理解。但許忠之流并非官軍中的主流,這個時期的大部分将領還是不敢有太過分的舉動。
随着自己穿越而來,原先曆史上朝廷對于邊将過度依賴的無奈局面已經徹底改觀。
現在他手中的武力已經算是比較強大。
孫傳庭的一萬五千秦軍, 盧象升的六千天雄軍、六千川軍和黃得功部五千人馬,孫應元的兩萬勇衛營, 正在整訓中的三萬京營, 還有秦良玉的白杆兵,這些都是忠誠聽話的精銳之師。
軍器監産出的精良武器和盔甲都是優先供應這幾隻軍隊,這是将來征讨不服的依仗。
這将近十萬人的隊伍足以震懾任何一支想擁兵自重的邊将。
更何況還有曹文昭叔侄的七千人馬,楊國柱、虎大威的宣大邊軍。一旦有事,這些都是曆史上用行動證明過的可信賴的武将。
比較難制的也就是關甯軍。
但現在的形式已經和原先的曆史大爲不同,遼東軍并未有任何過分之舉,隻是不斷向朝廷伸手要錢而已,糧食他們倒是不缺。
在盧象升麾下聽命的祖寬、李重進部,對于盧象升的将令沒有絲毫違背,并未出現曆史上抗令不遵的現象。
這與接連的勝仗,并且自己折損很少有關系。
洪承疇麾下的吳三桂、祖大樂也一直沒張口說要回遼東,至少表面上還是聽話的。
足夠的賞賜是最重要的手段,拿着人家給的銀子,你好意思不聽話?過去的人講究仁義禮智,不會如後世般,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那樣的舉動會讓人嗤笑,那是純粹的小人之舉。
在沒了禮義廉恥的後世,隻要有錢就是親爹,做事毫無顧忌,誰都可以出賣。
不信鬼神,不敬天地,沒有信仰,禮崩樂壞。
單純洗腦解決不了問題,人都是現實的,你天花亂墜說半天,不如一人發十兩銀子管用。
想當然的用後世那種理想信念來維持軍隊的團結和忠誠,那種想法太幼稚了。
這個時候并沒有形成國家民族的概念,沒有亡國的說法。大明亡了,再換個朝廷就是了,皇帝死了,再換一個又不是不行。
滿清要不是搞勞什子的留頭不留發,江南一帶的反抗不至于那樣激烈。
況且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代,你拿什麽主義什麽信念講給士卒聽,他們聽得懂嗎?
說一千道一萬,真金白銀才是最實際的,信念和理想能換來銀子和糧食嗎?
誰給錢糧跟誰幹,絕大多數士卒都是這樣認爲的。
當兵打仗不是爲了聽你說書的,是爲了掙錢養家糊口的。
什麽國家民族,前途命運,與拿刀砍人有關系嗎?
要是洗腦管用,那直接派人打進流賊内部洗得了。
你去給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講講國家民族大義試試,他會讓你知道你的脖頸硬還是刀子硬。
你去跟遼東軍閥談談理想試試,他會把你當瘋子扔進火裏燒死。
選編入伍的張文耀部和西北流賊的部衆,加起來又是萬人左右,這批人的糧饷和兵刃甲具等都要及時發放供應,隻有物資到位,才能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
孫傳庭奏疏中關于分兵經略的想法,展現了他超卓的見識。
宜将剩勇追窮寇。
徹底肅清小股流賊後,才會有商人敢出來經營,百姓才能放心的種地活命。
無商不活。
沒有商業活動的帶動,想要讓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将是癡人說夢。
難道一個人活着隻吃飯不成?
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布匹鞋帽都需要有人販運。
現在哪還有商人長途販賣這些物品?不要命了?
這些都是百姓的必需品,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隻有徹底安全後,才會有這些物資的流通。
而孫傳庭親自率軍遠赴甯夏鎮之舉,更是讓崇祯贊歎不已。因爲這正是他計劃之中的一步,沒想到孫傳庭想到并且正在實施。
雖然他不知道的是,孫傳庭是因爲不願跟在洪承疇後面聽其指揮,才另辟蹊徑去到别處立功。
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爲他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能力,總會在某些地方表現出與衆不同,盛名之下無虛士就是這道理。
自己也就是穿越到皇帝身上,并且比古人多了見識和眼界而已,論智商,自己差遠了。
甯夏鎮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這裏已經是朝廷忽視多年的地方了。
最近二十年間,朝廷的目光集中在遼東和流賊身上,對于防禦蒙古部落的甯夏鎮早就沒了興趣。
蒙古各部已經式微多年,對大明構不成什麽威脅了,那些數代戍邊的邊軍就成了雞肋般的存在。
但甯夏鎮的邊軍可是非常強悍的所在。
曆史上剿滅三藩作亂的,正是滿清的甘陝綠營,而這些強兵大多來自與甯夏鎮以及延綏鎮。
孫傳庭肯定是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以封疆重臣的身份前去解決問題。
以身份約束将領,以重兵壓制邊軍士卒,清除軍中的不穩定者,再輔以充足的糧饷,收攏軍心民心,打造出一支敢戰之兵,這應該就是孫傳庭的計劃。
現在就等着洪承疇的戰報了,兩萬餘精銳對付羽翼未豐的李自成,應該不在話下。
關鍵是别讓那位後來的義軍總瓢把子逃出生天,他可是有名的打不死的小強。
想到延綏鎮時,崇祯的腦海中閃電般劃過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
鄭崇儉!
自己怎麽把這位老倌兒忘了?
這位孫傳庭的鄉黨也是相當牛逼的人物啊。
穿越近兩年,自己滿腦子都是李自成、張獻忠,孫傳庭、洪承疇,怎麽把這位大叔給忘了?
延綏巡撫相當重要,延綏鎮邊軍對陝北流賊構成了直接威脅,可怎麽一直沒聽到鄭崇儉的動靜呢?
不行,趕緊派人去延綏鎮。老頭年紀不小了,雖然去延綏鎮不到三年,可邊鎮苦寒之地,條件極爲惡劣,得派個太醫去看一下。
還有糧饷,軍械,都得遣人送去。
延綏鎮的邊軍要重整,以鄭崇儉的能力沒有問題。
甯夏鎮和延綏鎮的邊軍重建應以騎兵爲主。
大明除了遼東有數萬騎兵,其餘的将領手下多是缺乏戰馬和騎兵。
像曹變蛟這樣酷愛遊擊作戰的勇将,手下最多時也隻有一千騎兵。
這兩處邊鎮靠近蒙古,戰馬資源豐富,并且會騎馬作戰的軍卒非常多。
隻要糧饷充足,兩鎮各自招募起一隻上萬的騎兵應該不難。
要是還想增加騎兵人數,不是還有邊牆外的蒙古人嗎?
現在的大明都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更别提野蠻粗魯愚昧的蒙古部落了。
再說大明自建國起就有招募蒙古人參戰的先例。
早期的明軍裏有非常多的蒙古人,而且這群加入明軍的蒙古人,在征讨自己同胞時,下手毫不留情。
這個傳統其實一直保留下來,隻是這些年朝廷财政窘迫,沒有多餘的開支用于招募異族參戰。
現在自己有錢了,這個光榮傳統更要發揚光大。
建奴現在的蒙古八旗,基本以科爾沁蒙古部落爲主,還沒遠涉到西邊招募土默特等部落。
也就是說,建奴現在并未徹底征服蒙古。
賊可往,我亦可往。
青海以西的土默特部就是最理想的異族戰士。
對于窮的隻剩褲衩的蒙古部落來講,别說銀子了,隻要有糧食,招募個幾千上萬沒有任何問題。
鄭崇儉和延綏鎮的事讓兵部派人就行,自己要做的就是拿銀子出來,還有糧食。
按照崇祯的谕旨,内閣行文下發各地,現在各省巡撫都已開始着手屯田,這是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
爲了徹底穩住民心,崇祯自内帑中拿出了一百萬兩銀子,按災情輕重送達各地。
不能做守财奴,那樣死了會覺得窩囊,不管爲己還是爲民,都要舍得才行,無舍無得。
有了孫傳庭在西安府的成功經驗,又有了皇帝内帑的支持,大規模的開荒屯田已經開展起來。
絕不能讓另一個陝西再次出現。隻要農戶們有田種,然後官府有糧食支撐,那來年就會有收獲。
現在不差錢了,差的是糧食。鄭家還在持續不斷的用海船運來稻米,這算投桃報李吧,福建總兵能換來這麽大的回饋,說明鄭家還是挺有良心。
要不要再給鄭芝龍封個伯之類的?
要是真的封伯,鄭家應該能感受到朝廷的真情厚誼吧?
崇祯細想一下還是算了。戰功才能封爵,這點一定不能善動;國之重器,不能輕與。
曆史上的鄭芝龍并不是忘恩負義的王霸蛋,眼看大明大廈将傾,他順應大勢做出了明智的選擇,隻是想維持住鄭家的富貴而已。可惜未能如願,碰到狠主了。
是個小人,但不是僞君子。
感謝書友20170517181048599的打賞,感謝訂閱投票的各位朋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