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的變化讓人目不暇接,雖然西線處于極其緊張的狀态,但由于德國方面已經定下了不接受無條件投降的基調,興登堡防線的德軍還是鼓起了餘勇。反觀對手,原本以爲德軍會輕易崩潰,不料卻煥發出新的韌性來,倒是讓協約*隊手足無措。
由于媒體的宣傳,從将軍到列兵,普遍都相信勝利就在眼前,對于繼續作戰、繼續犧牲的執着已經減退了很多,但由于政客們的堅持,不同意德國人的條件——起碼在軍隊看來,德國人還是有誠意的。不僅同意撤退已經占領的土地,而且願意解除必要的武裝。
但是,現在因爲政客們要德國人全面崩潰,要進占事實上協約國還根本沒有觸及的本土,激起了德國人的憤慨,也增加了戰事的難度。興登堡在參謀本部裏說道:“戰鬥可以延長下去。即使增援部隊被擊敗,我們也不會比現在馬上投降更加糟糕。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德國人民究竟是爲了德國的榮譽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不僅在言詞上)并爲他們自己争取到今後複興的機會呢,還是不奮力一戰而自甘投降和滅亡?”
在另一方面,海軍首腦提爾皮茨持有與陸軍近乎類似的觀點:放棄無限期潛艇戰就是走第二條路,這種做法也會對陸軍的士氣産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親王暫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盡管這是一通滑稽可笑的事件堆砌而成的——陸軍先是反對戰鬥,要求和談,然後又來了180度的轉彎,要求戰鬥而拒絕和談。但這方面的勝利卻被深夜的不愉快的突然事件所抵消——裏爾失陷,土耳其投降,特别是美國總統遲遲才答複奧地利停火的請求,美國總統要求承認捷克人和南斯拉夫人的民族願望。這不僅意味着奧匈帝國完蛋,而且也表明威爾遜并不恪守他自己的十四點方案。
但柏林方面不知道的是,在倫敦,白金漢宮再次對美威爾遜的表态大爲惱火,因爲他給奧地利人的複照中提出了承認捷克人和南斯拉夫人的要求。“這是一廂情願的事情,而且他也沒同勞合.喬治和克萊孟梭商量。”英國人不是本能地反對停戰條款,而是反對威爾遜繞過協約國協商一緻而擅自行事。第二天清晨,英國内閣再次在唐甯街十号碰頭。海軍上将、英國主力艦隊司令戴維.貝蒂爵士争辯道:停戰條款幾乎就應該是和平條款,實際上所有的德國艦隊和潛艇都必須交出來。雖然勞合.喬治認爲這種意見“聽起來非常合理”,但威爾遜卻認爲這樣的條件太苛刻了。
由于德國人的強硬表态和善意流露,威爾遜隻得召集内閣會議。“我不知道該怎麽辦,”他坦白地說。“你們認爲該怎麽辦?”長時間沉默之後,内政部長弗蘭克林.萊思勸他不要談判,直到德*隊“渡過萊茵河”以後再說。農業部長對德國的政治改革的誠意表示懷疑。财政部長威廉.麥卡杜堅持要由軍方定條件。郵政部長艾伯特.伯利森擔心威爾遜和潘興可能太寬容了,他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
威爾遜象過去一樣平靜地聽取每個人的意見和接着進行的讨論,然後,他從他的上衣取出打印的備忘錄。他說:“先生們,這是我打印的我認爲應該寄給德國的照會的草稿。我願意把它宣讀一下。既然你們一緻認爲我們應該接受停戰的建議,因此,我将高興地接受你們認爲文件該如何修改的意見。”
他開始緩慢而審慎地讀着他的複照,每讀完一句都得停頓一下,以便使人們印象深刻。最高經濟委員會的赫爾利追述說,“在場的沒有一個人不意識到,在那份照會中,伍德羅.威爾遜寫下了一篇将結束這次世界大戰的宣言。”
沒有改動一個字,那天,用電報把這份照會發出去了,不僅發給了德國,而且還發給了十九個協約國。蘭辛對協約國補充了幾句話,說總統并不是迫使它們進行不成熟的停戰,他隻是希望它們“默許并參加”談判。他說,威爾遜已盡力周到地保護每個協約國的利益,并真誠地希望每個協約國“将考慮他取得的成績,并欣然在他所建議的各個步驟方面予以合作”。
自然,那些過去反對威爾遜的對外政策的美國人将攻擊這份最新照會。洛奇參議員指責說:“現在根本不存在一個我們可與之讨論問題的德國政府。”叫得更厲害的是西奧多.羅斯福,他給洛奇、波因德克斯特和梅勒姆.約翰遜三位參議員發了三份相同的電報,敦促參議院提出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以及摒棄十四點方案作爲談判的基礎。“讓我們用砰砰作響的槍炮來謀求和平,而不是用打字機的噼啪聲來談論和平。”
當威廉二世看到總統拒絕同德國的軍界首腦和獨裁者談判的詞句時,他大叫道,“這個虛僞的威爾遜終于扯下了他的假面具!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搞垮王室,撇開君主政體。”他的皇後也很氣憤,把威爾遜叫做“暴發戶”,他竟厚顔無恥地“要羞辱一個爲國爲民服務了幾個世紀的王室”。
麥克斯親王的反對派在攻擊他的政策,反過來,他們也遭到攻擊時,威爾遜的照會傳到德意志帝國議會了。“在令人沮喪的壓抑氣氛中”,威爾遜的複照在議會走廊裏傳開了。本應該是團結起來的時刻,但這個消息卻使争吵更加厲害了。
仍然呆在房間裏生病的麥克斯親王感到納悶:威爾遜保證以公正的态度進行談判,這究竟是真誠的,還是他将要求投降呢?他是不是實際上在要求德皇退位?首相不可能正視現實——協約國會堅持威廉退位,許多德國人也會這樣堅持。
随即,獲悉消息的魯登道夫也拍發了電報,他譴責了威爾遜的要求,強調退位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與威爾遜決裂,戰鬥到底——陸軍準備爲最高統帥戰鬥到底。
内閣會議上,就魯登道夫的意見進行了讨論,埃茨貝格爾認爲,聽任何軍事當局的意見的時代已過去了。“現在,隻有我們必須負起責任來。今天的問題不再是軍事的,而是政治的。如果我們請最高統帥部來,威爾遜就會又有借口聲稱軍方司令仍然在進行控制。”
在這期間,麥克斯親王收到了斯特親王打來的一封電報。他在瑞士就戰俘問題與美國代表進行談判。電報說:“我剛剛從一位可靠的人士那裏獲悉,威爾遜照會的結論的真正意思隻能是,實現任何可容忍的和平的唯一道路就是皇帝退位……”
幾小時後,麥克斯親王收到了一份類似的電報,這是在慕尼黑的普魯士大臣打來的。電報說:“我必須痛苦地向大公殿下彙報:巴伐利亞當局理解昨天此間公布的威爾遜的複照的意思是,最後一段是針對皇帝本人的……”
面對這種局面,親王手足無措,隻能再度征求興登堡的意見。
興登堡陰郁地回答說:“無論成敗,我都與我的皇帝在一起。陸軍在敵人領土上還沒有被征服,決不能迫使它投降堅持要皇帝呼籲人民、政府、德國各州、武裝部隊以及議會振作精神,繼續打仗。”
由于魯登道夫和興登堡兩人的堅持,德國内閣和軍部形成了尖銳的對立,同樣,在興登堡防線上,守衛最後一道防線的德軍将士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處于這樣的尴尬境地,麥克斯親王決定反擊,在他的堅持下,皇帝将提議解除魯登道夫的職務。聽到風聲的魯登道夫還沒來得及從震驚中恢複過來,正式消息傳來了,要他和興登堡立即去貝萊符埃堡。魯威廉二世與往日的态度完全不一樣,他抱怨陸軍最高統帥部改變立場太突然了,魯登道夫的反應是,強烈指責麥克斯親王在陸軍參謀部遭到不公正的攻擊時沒有站在它一邊。以退爲進的魯登道夫要求解除他的職務。當皇帝讓他指揮一個集團軍群時,他粗暴地拒絕了。這激怒了威廉二世。後者說,他作爲最高當局有權決定魯登道夫的去留。魯登道夫再次要求辭職,這次皇帝毫不客氣地接受了。
在付出27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後,興登堡防線的右翼被美國人撕開了一個口子——這個時候,允諾提供給魯登道夫的60萬軍隊增援還看不到一點影子,不過,德國人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撈到,起碼,在經過了混亂和沮喪之後,西線的戰局再一次穩定下來,德國人以20萬傷亡和戰線縱深縮短25公裏的代價,将協約國的攻勢遲滞了2個月,時間一直拖到了1919年2月。
但是,名噪天下的hl已經被拆開了,這預示着德國最終戰敗的日子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