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文上隻有寥寥數語,卻不啻于一道劃破曆史的閃電:7月17日,俄國爆發革命,沙皇政府倒台,格.葉.李沃夫成爲臨時政府總理兼内務部長……
俄國的革命絕不是偶然的。在大公被罷免之後,特别是在德國春夏攻勢取得重大突破之後,沙皇政府的統治秩序就變得搖搖欲墜,隻要不是瞎子,誰都可以看出政權危機趨于表面化,而中俄有關調停以俄國的讓步結束,算是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大公去職最後,皇後阿曆山德拉的寵臣、不學無術的巫術師拉斯普廷在宮廷日漸得勢,利用尼古拉二世的迷信和迷茫,終于獲得了操縱皇室部分的權力。甚至進而要攫取最高軍事權力,由于皇後的德國背景,被保守派認爲是全面屈服于德國的危機根源。6月份,忍無可忍的保皇派集團在尤蘇波夫公爵帶領下,刺殺了拉斯普廷,企圖以此來拯救羅曼諾夫王朝。但由于皇後的挑唆,保守派被描繪有觊觎沙皇寶座的野心,尤蘇波夫公爵等輩放逐。
幾乎在政權危機的同時,社會亦醞釀着巨大的反抗風暴,1916年工人罷工已經超過200萬人次,除了少數核心軍工,絕大多數工業生産受到了影響。由于大片國土喪失和内部經濟秩序的混亂,1915年農業機器産品隻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産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爐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産的紡織廠停産。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藥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年8—12月隻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制造機槍860支。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1916年前5個月,鐵路爲軍隊運送的糧食隻能滿足需要量的61%。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
在中俄沖突發生後,從遠東輸入的物資進一步銳減,嚴重威脅着俄國内部的穩定,俄國和盟國的聯系主要通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海參崴。但摩爾曼斯克在春夏攻勢中被德國人占領,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鐵路是單軌,運輸不便。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又太遠,還被中國卡住了脖子。俄國陷入窒息狀态。中俄有關協議内容的公布,又使得傳統上一直陶醉于帝國擴張的底層民衆清醒過來,感到對政權的失望。
在這個時候,革命的契機已經成熟了,而德國方面将列甯弄回俄國國内,更進一步加劇了革命的風暴,當然,在工人階級内部也存在着分裂,布爾什維克主張徹底的革命,而孟什維克與資産階級立場較爲接近,希望通過對國家杜馬的改良來緩解内部矛盾,分享政權。但是,沙皇拒絕改良,反而連國家杜馬一并關閉,并着手從前線調集軍隊,準備彈壓。
矛盾趨于計劃,6月24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沖壓車間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提高計件工資和召回被解雇的工人。廠方無理拒絕,且以高壓手段進行威脅,宣布不定期歇業。罷工是直接受列甯爲首的布爾什維克指揮,罷工擴大到整個普梯洛夫廠。6月27日,按軍管當局命令,普梯洛夫廠大門緊閉。工人無法入内,便成立罷工委員會,并決定請求其他工人支援。沖突進一步發展爲全市性的鬥争。6月29日,罷工人數增加到20萬。群衆從四面八方向涅瓦大街集合,在群衆性的罷工、示威遊行發展起來後,列甯發表講話,号召變帝國主義戰争爲國内戰争,準備武裝起義,并着手策反軍隊。
7月1日,彼得格勒罷工轉變爲總罷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大本營所在地莫吉寥夫,接到彼得格勒軍區司令哈巴洛夫關于首都局勢的報告後,下令對彼得格勒罷工運動實行鎮壓手段。次日晚,他簽署了給哈巴洛夫的電報:“着令于明日京都中的騷亂悉行制止”,沙皇軍隊連夜逮捕了布爾什維克黨彼得格勒委員會委員5人,并布置了彈壓兵力。由于事先得到情報,列甯等布爾什維克主要首腦逃脫了追捕。
7月5日,布爾什維克黨在聖彼得堡郊外開會,列甯經過艱苦的說服,決定發動武裝起義,時間定在7月11日,後來,由于裝備不到位和軍隊策反還需要時間,先後進行兩次推遲,最終将時間定位7月16日。
當天,成千上萬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進。由于布爾什維克的宣傳、組織工作,軍隊中的大批士兵轉到革命方面,沃倫禁衛團教導隊士兵率先起義,殺死教導隊隊長,然後上街,開往附近的普列奧勃拉任斯基團和立托夫斯基團,實現了初步聯合。整理好隊伍後,起義兵團開往維堡,同工人會合。駐在維堡區的莫斯科禁衛團教導隊進行反抗,阻止士兵參加起義。起義士兵和工人沖進營房,擊斃教導隊長,奪取了武器,武裝了工人。工人和起義士兵奪取了兵工總廠和炮兵總部,繳獲4萬支步槍、3萬支手槍和大量子彈。布爾什維克帶領群衆向監獄沖擊,釋放了政治犯,獲得釋放的布爾什維克立即奔向工人區,參加戰鬥。軍隊參加起義越來越多。
7月16日晚,沙皇的大臣們在瑪麗亞宮開了最後一次會,但很快就被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企圖從前線調回軍隊來彼得堡鎮壓起義。但附近的軍隊已經起義。沙皇的讨伐隊被阻攔在半路,即便再堅定的保守派,也那你遏止軍隊不打軍隊的思潮,整個首都掌握在起義者手中。
當天深夜,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以傳單形式發表了《告全體俄國公民書》,宣告沙皇制度垮台,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指出工人階級和革命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沒收地主土地,實行 8小時工作制,聯合各交戰國人民制止帝國主義戰争。這份宣言廣爲傳播,在工人和士兵的集會上宣讀,但是由于内部認識并不統一,列甯主張的建立徹底的工人階級政權沒有得到支持。
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勝利後,接着在各地迅速展開。7月17日,布爾什維克黨莫斯科委員會散發傳單,号召工人和士兵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支持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7日晨,莫斯科開始總罷工。遊行隊伍向紅場、市杜馬行進。武裝的工人把警衛攆走,解除他們的武裝。在市杜馬對面的廣場上舉行群衆大會。布爾什維克号召工人走進營房,同士兵聯歡。士兵很快轉到革命方面。下午,工人和起義士兵占領了克裏姆林宮、兵工廠、火車站、市政府、警察局、電報局等,從監獄裏放出政治犯。
7月下旬,革命的風潮向四周擴散,整個喀琅施塔得掌握在起義者手中,赫爾森福斯(即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此時芬蘭還在俄國的版圖内)的水兵、士兵也舉行起義,乃至于在東線與德國對峙的戰線上,聖彼得堡武裝起義的消息傳到前線時,廣大士兵立即行動起來,成立士兵委員會,對軍官實行監督。農民也歡迎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已經給他們帶來政治上的解放。他們開始奪取地主的土地,争取經濟上的解放。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廣泛地開展起來。
在罷工和武裝起義過程中,聖彼得堡的工人建立了新的政權機關——蘇維埃,但是,工人們畢竟缺乏從政經驗,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迅速開始接管政權。秦時竹看到的臨時政府首腦,便是保守派的名字。
“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秦時竹笑了,剛才的驚訝此刻已經平靜下來,迅速做出了對形勢的判斷。
沙皇俄國已經崩潰,原本應該在明年3月爆發的2月革命提前了整整半年多,從列甯已經介入的情況來看,10月革命或許會提前更多的時間。他當機立斷,對演習總指揮陸尚榮道:“今夜召開緊急會議,演習部隊外松内緊,準備集結,東線、中線各部隊做好作戰準備。”
陸尚榮原本也是一頭霧水,不明白秦時竹剛才爲什麽會有那麽大的反應,現在一看電報,立即就醒悟過來,連聲道,“我立即安排。”
情況正如秦時竹估計的一樣,孟什維克在沙皇時代已經能夠從事合法活動,擁有方便的條件來通知自己的支持者出席會議,于是,蘇維埃雖然成立,但其架構體系卻不是工人直接選舉産生的,而是由合法工會組織指派的,布爾什維克是其中的少數派——這一點正好和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少數派)的定義相反。在蘇維埃會議上,孟什維克、國家杜馬代表尼.齊赫澤當選爲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勞動派、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和孟什維克斯柯别列夫當選爲副主席,參加執行委員會的,大多數也都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隻是到會議即将結束時,莫洛托夫才趕到塔夫裏達宮,而列甯更是連列名的資格也沒有。
但是,由于工人武裝掌握着武力,以及面臨沙皇的讨伐風險,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即便控制了蘇維埃,也隻能部分執行布爾什維克的主張,但也由于蘇維埃目前的革命特性,工人群衆内部并不贊同列甯有關改組蘇維埃的建議——理由是明擺着的,目前的政權組織已經能夠發揮革命威力,不必要多此一舉。
随即,軍隊也行動起來,舉行了統一的工兵代表蘇維埃全體會議,繼聖彼得堡蘇維埃之後,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都建立同樣的權力機關。在全俄蘇維埃成立以前,由聖彼得堡工兵代表蘇維埃行使它的職權。在蘇維埃如火如荼的時刻,國家杜馬成立臨時委員會,開始政權的争奪,經過他們的努力,得到生命和财産安全保證的尼古拉二世面對大勢已去的局面,最後決定退位,而讓位給他的弟弟米哈伊爾,而米哈伊爾還沒有接受政權就宣布放棄,7月23日夜,沙皇簽署了退位宣言,并按照國家杜馬的要求簽署了任命立憲民主黨人李沃夫公爵爲大臣會議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爲最高總司令的诏書。
事情的進展和辛亥革命近乎類似,國家杜馬雖然成立了臨時政府,但實際力量在蘇維埃一邊。國家機關的要害部門,如電報局、廣播局、車站、鐵路等都掌握在蘇維埃手中。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連印一張聲明的地方都沒有。沒有蘇維埃的同意,壓根就成不了氣候,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便向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建議就成立新政府問題進行談判。由于面臨布爾什維克的敵視和懷疑,暫時掌握蘇維埃領導權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決定将政權交給說服沙皇退位的臨時委員會(與當時南京派将政權交給袁世凱何其相像),列甯代表布爾什維克黨批判了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同杜馬代表達成協議的計劃,建議由蘇維埃建立臨時革命政府,但孟什維克占據會議多數,再加上臨時杜馬事實上傾覆了沙皇制度,博得了很多蘇維埃代表的好感,結果,蘇維埃以多數通過了執行委員會的建議,把政權拱手交給格.葉.李沃夫,但蘇維埃本身并沒解散,形成了既有蘇維埃又有臨時政府的兩個政權并存局面。
在晚上召開的分析會議上,秦時竹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在一定時間内會同時共存,隻有在臨時政府的勢力壯大,并掌握軍隊後,雙方才可能産生沖突,在此之前,臨時政府隻是蘇維埃的傳聲筒。”
“那麽,誰會最後勝出呢?”蔣方震道,“我既看不懂蘇維埃的意思,也不明白臨時政府的用意。”
事實上,很多人都看不懂這個情況——南京派當時把政權交給袁世凱,是因爲袁世凱手裏有北洋軍,蘇維埃吧政權交給臨時政府,僅僅是因爲臨時政府說服沙皇體面下台有功?
“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便是,掌握蘇維埃的高層并不認同基層的理念,爲了達到他們的目的,不惜把政權移交出去,以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秦時竹笑了,“可是他們不懂,他們以爲這樣做将來在臨時政府會有他們的一杯羹,除了裝點門面之外,他們将來隻能吃到閉門羹。”
“無論如何,俄國陷于内亂,是我們的好機會。”陳宦對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都沒有什麽好感,“逐鹿計劃的推進,恐怕要進行大的修改。”
“二庵兄說得沒錯,逐鹿計劃原來是以民國6年,即1917年初作爲行動開展基點的,但現在局面如此,必須提前半年以上。”秦時竹雖然對俄國的提前革命有一定心理準備,但萬萬沒想到居然僅僅打了2年,俄國就頂不住了。說起來這一點,還要拜中國所賜。德國相對于曆史上的力量更強,犯錯誤犯得更少,相對而言殺傷力也就更強。更由于中國方面對俄國力量不遺餘力的削弱,各個因素綜合起來考慮,促成了這個老大帝國的崩潰。
“從眼下的局面來看,俄國的形勢還不明朗,諸位讨論一下,德國方面會采取什麽樣的應對措施?”
“有兩個可能,進攻或者暫緩進攻。”蔣方震分析道,“具體哪個結論更有說服力,我現在很難判斷。從軍事的角度來衡量,現在俄國陷于内亂,雖然沒有爆發公開的内戰,但是人心惶惶,德國此時進攻,能收到更好的功效;但另一方面來說,目前俄國政局動蕩,存在着媾和的機會,對面臨兩線作戰的德國而言,不啻于一個天賜良機,可以減輕壓力,全力西向,順利結束戰争。我認爲,這兩種是很難選擇的,前面的選擇固然在軍事上有利,但容易造成俄國人團結起來,反而不利;後面一種選擇要冒比較大的風險,倘若俄國沒有接受媾和,反而利用這個機會得到了喘息,按照大總統說的那樣,兩個政府必然會消失一個,留下來的那個政府如果沒有選擇和平而是繼續戰争,那麽到了那時,德國将不得不面臨更棘手的問題。”
“百裏兄提供了一個思考問題的立場和思路,諸位可以繼續讨論。”秦時竹不想給這種戰略判斷下結論,一來曆史已經改變,他沒有完全的把握,二來,過于武斷的決策,不利于培養正常的決策體系,一旦出錯,後果将是緻命的。
“我贊同百裏兄的思路,我個人傾向性地認爲,德國會繼續進攻,直到俄國同意媾和爲止。”陳宦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在正處于夏季,利于大兵團作戰,俄國冬天來得早,德國要想在戰場上取得成果,便不能不抓緊時間,10月份已經是用兵的極限了。以往2年的經驗都表明,德國在11月初便被迫停止進攻,這3個月時間,隻要一拖延,等于今年的戰事便過去了,如果俄國沒有接受媾和,德國不但冬季面臨着俄國反撲的威脅,而且還要在明年投入力量繼續作戰——明年的情況如何,誰又能估計得到呢?這是其一。其二,從戰略态勢來看,德國要像普法戰争那樣,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就是利用手中的戰略優勢迫使對手認輸,隻要戰線維持在目前或者稍有收縮,德國都是事實上占了很大便宜的,如果能夠一舉打垮俄國,必将對英法心裏有很強的沖擊作用,現在西線的戰局是雙方都無力進攻,如果德國率先結束東線,則西線最後陷入死局,也将最終決定歐戰走向,因此,解決俄國的心裏示範效應還是很強的;其三,我一直贊同總統的意見,美國之所以保持中立,不是因爲愛好和平,而是在等待機會,而美國加入戰局,隻可能會加入英法一邊,如果俄國還未崩潰,英法繼續交手,再加上美國,德國隻有失敗這個前途,我還是那句話。德國勝,有可能,但做不到壓倒性勝利,德國敗,可能性很大,很可能是壓倒性的失敗。”
張紹曾發言道:“歐戰東線走向如何,我們要盡一切力量塑造對我們有利的戰果,如果德俄媾和,則俄國會将力量轉過來對付我國,不要看現在德國一直不遺餘力地拉攏我國,一旦俄國轉向,德國會希望俄國牢牢地吧力量限制在遠東。因此,我認爲我們應該從兩方面着手,第一,要制造有關信息,讓德國方面确信俄國不會,至少目前不會媾和;第二,要通過渠道發出相關暗示,主要是針對英法方面,表面我們将繼續維持對俄國物資輸入,讓他們确保俄國繼續與德國作戰——英法比我們更害怕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做好準備,一旦德俄媾和,憑我們自己的力量,要足以改變戰略平衡,獲取我們的目标。我們可以希望俄國在歐戰中多消耗一點力氣,但不能把逐鹿行動的基石放在俄國對我們的不抵抗上面,那樣是十分危險。”
經過長時間的讨論,大本營最後決定,修改逐鹿行動預案——演習繼續進行,但在演練攻城戰術後即行停止,其餘科目一律取消,各部隊返回原出發地,最遲不得于9月1日做好準備。對東線和中線頂在一線的部隊,要加緊偵查,勘察周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