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芝微笑點頭:“好,臣不離開,臣會一直守着陛下。”她就帶着那淡若雲煙的微笑,微微俯身,在歐陽謝懷額上印上一吻。陛下,臣雖身死,但有一絲魂魄在,也會陪着您,不讓您孤單。
歐陽謝懷隻覺得愛如春泉一般,從她清涼的唇上流入自己的心田。曾經幹涸的心一時百花綻放芳香無限。
細細的湘妃竹濾去燥熱暑意,卻遮不住聖天台傳來的隐約喜樂。因着今日歐陽謝懷冊後,劉英芝終是換下素服缁衣,在淺黃中衣外罩了件柳青色的外袍,袖口袍角的紋章清雅非常。她側卧竹榻,寬大的衣袖垂落及地,在風裏飄如芳草。
莫尋透過竹簾隐約見了,隻覺得那素淨容顔隐在青衣之後,宛若一朵白色睡蓮,幽幽流轉着她内心深處的智慧與甯靜。挑簾而入,在榻旁坐下,拿起她手邊的書卷一翻,卻是關于桑農耕漁的文章,不由微微一歎。
劉英芝本是淺眠,聽得聲響便醒轉過來,見是莫尋微微一笑:“大師怎地過來了?”
莫尋把卷冊放到一旁桌上:“阿彌陀佛,四處喧嚣,思來想去,隻有劉大人這裏最清靜,貧僧就過來了。”
劉英芝聞言笑了:“陛下冊後,自是普天同慶。大師若是不嫌棄,就讓英芝爲大師撫上一曲,如何?”
莫尋目光一瞬:“阿彌陀佛,豈敢勞動劉大人?”
“無妨的,”劉英芝吩咐身邊宮人去取琴來,側首細細聆聽那空中遊浮的樂音,微笑道:“英芝夙願得償,又有知音在旁,不奏一曲豈非憾事?”
莫尋微微垂眼,唇角扯出一點笑意來,反使他那破損的容貌顯得越發陰沉。
劉英芝淡淡微笑看着,卻是神定眸清深淺難料。
宮人将琴案置于劉英芝榻旁,那琴也不過是最尋常的桐木五弦。劉英芝揮退侍從,由莫尋扶起,坐到案前,指下輕輕撫過琴面,目光如水追随流連。
莫尋見她神色有異,微微眯眼便瞧見那琴面似乎镌刻有字,雖然歲月久遠曆經摩挲,已不甚清晰,卻不知爲何讓他覺得有幾分熟稔,未待他多想,“铮——”地一響劉英芝已撥動琴弦。
仿佛空山秋雨後,一滴雨滑過竹葉纖長的脈絡,在竹葉尖尖處輕清地墜了,帶着清淡的味道,落進人的心裏,卻在四肢百骸都響起空靈的回音。
莫尋不由合上眼。
琴音初時斷續如凝雨,漸漸流淌成山澗,連綿清澈悠然而下,一路天光雲影相與徘徊。琴音在耳,卻覺充盈水汽挾那蘭芷芬芳随風而來,聞之鼻端萦于肺腑。
良久良久,莫尋方一聲長籲,慢慢睜開眼來:“阿彌陀佛,貧僧請教劉大人此曲之名。”
劉英芝含笑不答,卻将琴雙手奉于莫尋:“大師若是不嫌棄,英芝願将此琴轉贈大師。”
莫尋知劉英芝不會無端饋贈,其中必有緣故。接過琴來細看,琴身上镌的字躍然入目:上善若水。臉上肌肉刹時掠過一陣牽動,十指扣緊琴身猶自微微顫抖:“你見過家父?他在何處?”
劉英芝凝目肅顔:“六年前,陛下往正山之頂封禅,我一路伴駕。返程在山腳歇息時,遇到一位老道人,他彈奏了一曲并以此琴相贈。事後,我回憶他的容貌言談,倒是與令尊頗多吻合,但一直未能确證。如今看來,那确是令尊大人了。”
莫尋摩挲着那四個字,目中已見淚光:“十七年前一别後,我就再沒有見過南門氏中任何一個人。他們或生或死,都不能知道。”
劉英芝心下感歎,複又微笑:“令尊贈琴之時,面色紅潤精神很是矍铄,想來就是現在也應還是身強體健不遜當年。”
世事浮沉,莫尋雖知她不過是寬慰之言,心下卻也感激歡喜,道:“劉大人,莫尋感激。”說着抱琴站起身來向劉英芝深深一施禮:“莫尋還有一事要勞煩劉大人,望劉大人能記下此琴譜,莫尋聽着這琴曲,便如親見家父慈顔一般了。”
劉英芝扶腰起身:“英芝不敢受此大禮,大師莫要折殺英芝。至于琴譜,我原已錄好,請大師過目。”說罷到書架前,取下一卷帛冊來,遞與莫尋。
莫尋接過匆匆一閱,望了劉英芝一眼,合十道:“阿彌陀佛,劉大人煞費苦心,可是要貧僧允下什麽事?”手中琴譜墨迹初幹,莫尋再怎麽愚鈍也明白今日撫琴絕非劉英芝一時興起,而是早有預謀另有所求。
劉英芝也不隐諱,淡淡微笑:“英芝隻希望,今日一曲後,大師便隻是清涼寺中的莫尋大師,心如靈台佛理通徹,再無其他。”
莫尋不由冷笑:“阿彌陀佛,劉大人真是好盤算,竟是要貧僧一曲泯恩仇。”
“歐陽南門兩家的仇怨在先帝駕崩之後便當消弭,當今聖上對南門家子嗣多有寬宏——”
莫尋冷笑截口:“阿彌陀佛,這不過是拜劉大人所賜,與那歐陽謝懷并無瓜葛。”
劉英芝微微搖頭:“英芝不敢掠美,此事确實是陛下親爲,英芝實無分毫功勞。”說到這裏,也不由想起當年歐陽謝懷初履大位,歐陽謝銘起兵叛亂,時值沣江泛濫,一時天災人禍紛至沓來。她與歐陽謝懷食宿皆在禦書房,不敢懈怠任何一道加急奏表,那一個多月,兩人幾乎都沒有挨過枕,困倦了隻和衣在案上小寐片刻。沣江水患解除的奏表一到帝都,她已疲倦得幾乎要倒下去,歐陽謝懷卻拉着她上了勘天台,彼時彼刻,夜色深沉漫天繁星。
歐陽謝懷站在最高處,雙手負于背後,對她說:“古往今來曆朝曆代,從無一個帝王能善了江泛濫,朕做到了!朕還要做更多的事,做别的皇帝做不到的事!要他們南門氏一族睜大眼睛看看,何爲真天子真帝王!”他緩緩伸出手去,探向星海深處,慢慢收攏五指,仿佛星光在握,回首一笑:“凡朕欲得之一切,朕都要握之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