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後首長的驚訝絕對不是裝的,在他的印象裏,發動機這東西,除了基本原理可以通用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一個産品一個型号,無論是天上的飛機,地上跑的坦克,還是水裏遊的軍艦無不如此。
就沒聽說過造出一件東西,能海陸空全部通用的,那是什麽?科幻小說,神話故事,異想天開,不然人家蘇聯軍工産業那麽發達,怎麽還搞一産品一型号?幹脆直接上個萬能産品,也免得專用生産線建得連自己都數不清,金錢更是燒得沒完沒了。
于是總後首長意味深長的看着柏毅,目光中流露出的疑惑,不解,微微的愕然,都在無聲的重複着一句話:你說得真是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戰略?不會是遠征星辰大海的科幻故事吧!
柏毅脆弱的小心髒突的狠狠縮了一下,他沒想到之前從善如流的總後首長竟然對他有了懷疑,難道自己說錯了嗎?這一刻柏毅突然有種實話實說的沖動,您老不是不信嘛,那就去看看美國通用的GE—9核心機吧!
正是有了它的存在,美國的F—15和F—16戰鬥機有了F110系列軍用發動;B—1B和B—2等戰略轟炸機有了F101系列發動機;波音系列民用客機上有了CFM56系列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大型軍艦上有了LM—2500燃氣輪機;M1坦克上有了AGT-1500燃氣輪機……
毫不誇張的說,GE—9核心機撐起了美國軍隊的半壁江山,啥?想要借鑒蘇聯的航發發展模式,不好意思,别看蘇聯最初的一機一型的發展模式搞得很嗨,可到最後還是架不住無底洞式的重複建設和瘋狂燒錢的消耗,最終不得不殊途同歸,轉而與美國的航發模式并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大名鼎鼎的D—30系列渦扇發動機,無加力燃燒室的大涵道比版本,則應用在伊爾76運輸機上;至于帶加力燃燒室低涵道比版,則被用于蘇聯經典的高空截擊機米格—31上。
而以D—30系列渦扇發動機内部的氣壓機、燃燒室和渦輪等核心部件爲基礎,配合從美國普惠公司獲得的高性能氣壓模塊,研制而成的PS—9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則成爲伊爾—96客機的核心動力。
由此可見當時的D—30系列渦扇發動機就已經開始以核心機爲基礎,衍生其他不同機型航空發動機的嘗試,并取得難以想象的成功,隻可惜路子是走對了,國家卻解體了,于是又将這條路再次打斷,不得不原地踏步,大吃老本。
柏毅真的很想說,恨不得将中國半個多世紀的“心髒病”所積郁的苦水全都倒出來,好讓眼前的領導警醒,若是按部就班的就這麽走下去,RD—9發動機落入蘇聯人的“技術陷阱”到時其次,但患上難以治愈的“心髒病”卻是一定的。
因爲有時候的技術發展的滞後,不單單是某項技術瓶頸的拖累,更重要的是決策者的思想……
然而這些話已經到了嘴邊,卻又被柏毅硬生生給咽了回去,自己痛快了是沒錯,可他怎麽解釋自己知道的這一切呢?難不成告訴總後首長,自己是前世穿越過來的,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大牛人?
估計到時候大牛人當不上,大神棍十有八九會貼在腦門,然後被總後首長扯着脖領子拉出去一頓批鬥,居然搞牛鬼神蛇?真是活膩歪了!
于是沖動就如同遇到劈頭淋下冷水,瞬間熄滅于無形,可眼看着中國航發之路有可能走歪路,柏毅的心無可論如何也無法安然,思來想去柏毅最終還是決定挖一個坑吧,對蘇聯是萬丈深淵,對自己人權當是平地而起的地基了。
想到這裏,柏毅有些扭捏的紅了一下臉,在總後首長質詢的目光中吭哧了半天,這才不好意思的開口說道:“其實……其實……其實這個想法不是我想出來的……”
總後首長聞言,雙眸中透過一絲果然如此的神色,沉聲道:“那是誰?”
“馮·萊曼!”
“他是幹什麽的?”
“戰俘,但在二戰時期是德國的航空專家,德國向英國發射的V2導彈就是他主持研制的!”
柏毅一邊“坦白”,一邊在心裏暗道,老萊曼,您多擔待,真不是誠心讓您老背鍋,實在是兄弟這年歲太小,做不起一句值萬金的權威,隻能拉着您老的虎皮做大旗,放心,待這一遭過去之後,您老要什麽蟲子,就給您老抓什麽蟲子!
遠在西伯利亞集中營的馮·萊曼博士,連打了幾個噴嚏,這才收起前段時間柏毅爲他所做的昆蟲标本,緩緩起身,冷哼一聲:“這個小狐狸還想讓我這老頭子欠人情,哼,下輩子吧!”
說完,便沖着外面矗立許久的蘇聯内務部特派員羅戈津,朗聲說道:“我答應你們的條件,不過我希望再等一個星期去莫斯科,畢竟……我的家當還是很多的……”
而此時的柏毅卻不知道西伯利亞那面出了狀況,正一五一十的交代了他跟馮·萊曼博士的種種過往,直到最後深深歎了口氣:“事情就是這樣,馮·萊曼博士作爲盧克的副手,參與了整個末日計劃。
所以他将一些失敗的技術,未造成盧克的筆記,然後交給我,用于獲取蘇聯人的信任,最後簽訂這個技術交換協議,而其中的一條采礦車輛設備,便是脫困法門,當然具體情況由他們自己來完成,我們隻需要路過西伯利亞中轉站時,他們便會潛入到這些設備之中,而後随車前往中國!”
聽完柏毅的話,總後首長登時目瞪口呆,要知道他此次訪蘇明面上是準備跟蘇聯簽訂技術合作協議,實際上則是爲了“雙引計劃”的最後行動,依照之前制定的計劃,總後首長是想利用蘇聯高層間的矛盾,依靠中國二号無坐力火炮等一系列武器裝備的優異性能,用技術交換的方式,在蘇聯高層的某一方哪裏開一條口子,随後将那些德國專家用偷渡的方式,轉回中國。
卻沒成想,自打柏毅抵達莫斯科便狀況頻出,以至于整個計劃全部打亂,哪怕最後簽了技術補充協議,“雙引計劃”也不可避免的面臨失敗的結局,對此,總後首長早就放棄了,可萬萬沒想到,那些憑空出現的技術筆記背後,竟然是另一套令人歎爲觀止的暗流,若不是親耳聽見,總後首長都不敢相信這都是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