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等不了五年!”
“臣是說五年之内拿下燕京。”
“好,我就給你五年時間。若五年之内拿下燕雲,我便依祖訓封你爲王!”趙昚看着對方,眼神異常堅定。
“封王就不必了。”
楊叢義推辭道:“皇上還記得當年在鎮江渡口,臣跟皇上說過什麽嗎?”
趙昚思緒翻動,但沒有回答。
楊叢義正道:“當年在長江邊駐防,對岸就是重兵集結準備渡江的完顔亮,那時臣告訴皇上,臣這一生的夢想就是北複中原、奪取燕雲!而皇上說,隻要渡過劫難,不論如何都會盡力助臣實現夢想!臣此生的夢想一直沒變,所以臣不需要功勳,也不要封賞,如今能有機會去實現這個夢想,臣就很高興很知足。”
趙昚想起了長江的那段往事。
片刻之後,還是說道:“我支持你收複燕雲、統一天下,那是我應該做的事。你若能收複燕雲,不管是我還是朝廷,都該給你封賞,都該給你慶功!收複燕雲封王的祖訓世人皆知,不要王位,你想要什麽?”
面對趙昚的疑問,楊叢義忽然輕松下來,笑道:“臣若能順利收複燕雲,隻想離開汴京,無拘無束,帶着家人遊遍大宋山山水水,等老了,走不動了,便選一座山,老死山中。這便是臣的心願,也是臣最想要的!”
“若你真能收複燕雲,而我什麽都不給你,還将你趕出汴京,天下人會怎麽看我?你還是實際點,不要說夢話了。”趙昚根本不信他的所謂心願,退一步說,就是信,也不可能答應他的要求。
楊叢義輕輕歎了口氣,而後頗有些無奈的說道:“皇上,說實話,臣不喜歡汴京,更不喜歡臨安,說白了就是不喜歡待在朝堂上,不喜歡聽他們吵,也不想跟他們争。若臣真能收複燕雲,皇上想怎麽封就怎麽封,但臣希望給臣一個閑職,如果到時候還要讓臣在朝堂上受罪,那隻能辭官,遁入山川之中了。”
趙昚聽着,看着他沒有說話。
“不過,這一切都還爲時過早,能不能順利收複燕雲都還是兩說。”楊叢義将話題一轉,欲言又止。
“哦,有何困難?”
“打仗要大量軍需糧草,這些年國庫并不豐盈,糧草沒有積蓄多少,軍械更沒有制造,這隻是一方面。”楊叢義稍稍停頓了一下。
而後鄭重的說道:“最麻煩的是,朝中如今支持北伐的人不多了,幾年不打仗,就已經開始享受太平生活了。除此之外,臣更擔心皇上北伐的意志被朝臣動搖,若臣在外統兵,而朝中滿是流言和猜忌,北伐便不可能成功。臣想直搗黃龍,收複燕雲,但不想重蹈嶽飛覆轍,做那無用之功!”
趙昚沉默了。
先前他用周振向河間府發動進攻,就受到了朝中巨大的阻力,結果北伐成效并不好,北方形勢變得複雜了,朝中反對、彈劾之聲更盛,他想保周振都保不住,不得已才匆匆将周振罷免,召回楊叢義。
汴京已經快跟臨安一樣了,奢靡享受之風日盛,誰還顧念北方的故土,誰還記得百年前的祖訓?
當年他從臨安帶出來的主戰派大臣,五六年太平日子過下來,便失去了往日的進取之氣,個個位高權重,卻隻顧享受,不想承擔半點責任,不願做半點實事,得過且過,推诿扯皮。
但這初定不久的汴京又離不開他們,因爲地方主官多數是他們的人,沒有他們在朝中坐着,維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汴京将很快失去對地方的控制,這種結果,如今的汴京承擔不起。
燕雲無論如何必須收複!
不論朝中有多少反對的聲音,有多大的壓力,統一不了燕雲,沒有絕高的聲望,将來如何完好無損的收服江南百州民心。
趙昚早已下定決心,楊叢義此話一出,讓他的北伐之心更加堅定。
“你放心,有我在,一定保你在外安然統兵,直到收複燕雲!”趙昚看着楊叢義,給了他想要的承諾。
而後接道:“你我相識十幾年了,當年在鹜州選将營,我便知道你我志向相同,都想收複北方故土。這麽多年,不管期間發生過什麽,我都沒有懷疑過你收複北方的初心。隻要我在,絕不允許有人讓你步嶽飛後塵!”
“多謝皇上,臣記住了!”面對皇帝承諾,楊叢義沒有多說什麽。
“還有何要求,隻要我能做到,你隻管提。”既然已經決定将北伐大業全權交給楊叢義,趙昚便不再有任何顧忌,隻想給他提供一切便利。
“北伐隻靠将軍沖鋒不行,必須要有懂地方懂朝堂的文官随行,因爲很多事離不開他們。”楊叢義回道。
“你就直說吧,你想要誰,想讓他們去往何地?”一旦做出決定,趙昚便不再拖泥帶水。
皇帝這麽一問,楊叢義便不再藏着掖着,隻聽他說道:“那臣就鬥膽直言了。虞允文要主川陝,奪河東、關中,沒有他配合不行。沈缙要主山東,北伐物資很多要從山東進入,也隻有山東能提供。張孝祥要主大名府,北伐軍所需的軍需糧草他要就地籌備,負責所有物資後勤供應。辛棄疾要主潞州、遼州,奪取太原府的前沿陣地,需要他去經營。有他們全力協助配合,取河東、關中不會有多大問題,取燕雲也有更大的把握。他們幾個都是積極的主戰派,以前跟臣也認識,有他們配合,臣信任他們!”
趙昚聽完并沒有立即給出答複。
想了一會兒之後,方才回道:“虞允文雖然經營過川蜀,可他如今年事已高,還願不願意去川蜀主政,尚未可知。沈缙可以調回山東,張孝祥也可以外派大名府。但辛棄疾應該還在江南吧,沒聽說他來過汴京,既然你點名要他,我會派人把他找來。”
“臣跟虞大人還有些交情,臣可以自己去請他入川。至于辛棄疾,他确實還在江南,也不知道如今在何地任職,他官職不高,找他就不勞煩皇上了,臣請人去找就好。隻是到時候,如果朝中有人不待見他,還請皇上無論如何都要将他保住,因爲也許将來收複北方之後,他還能在穩定北方、穩定民心方面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好,辛棄疾我會替大宋保住。至于虞允文入川蜀,你還是不要參與了,我親自跟他說。如何?”
“多謝皇上!”
“還有要求嗎?”
“回易船隊臣可能還要借用一部分,到時候還請皇上不要多心。”
“隻要賬目清楚,你隻管調用。”
“是,多謝皇上!”
楊叢義初回汴京的這次進宮面聖,耗時三個時辰,談國事談家事,甚至還陪皇帝逛了逛禦花園,留在宮中與皇帝一起用了禦膳。
幾天後,趙昚接連下達幾道诏令,全是十分重要的人事調整。
首先是戶部郎中張孝祥以戶部侍郎外任大名府知府兼京北路安撫使,十日之内趕往大名府赴任,原大名府知府調回汴京待命。
接着禮部侍郎沈缙外任益都府知府兼山東路安撫使,十日之内往山東赴任,原益都府知府回汴京待命。
然後便是如今已年屆六十官、居兵部尚書的虞允文,依皇帝诏,他将在一個月内啓程,趕赴川蜀,任川陝經略使兼制置使。
三人的先後任命在朝中掀起軒然大波。
朝中原先的主戰派,随着宋金議和,多數轉爲了主和派,而皇帝這次下诏外放地方的幾個朝臣都是當年在抗擊金國南侵和北伐之戰中立下偌大功勳的人。
虞允文不必說,當年在太平渡一戰,讓他一個文弱書生,名震天下,從此由文入武,幾經輾轉做到了兵部尚書的高位,參知政事,位同執宰。如今把他調任川陝,讓他獨攬軍政大權,所謂何事,衆人心裏疑窦叢生。
沈缙雖無虞允文那般大的名氣,也無虞允文那樣的進士及第出身,但他在北伐中以回易處副使之身北上山東,以一己之力收攏山東數十萬義軍,從金人手中奪取整個山東,并迅速安撫山東九個州府數百萬百姓,後又協助北伐軍奪取大名府等地,配合京北大名府,截斷真定府、河間府與汴京完顔亮之間的聯系,直接促成宋金議和,完顔亮撤出汴京。
在朝廷不清楚山東情形的情況下,他以山東節度使之名統管山東三年有餘,聲望極高,自成一方勢力。
當初就是擔心山東出現不可控的局面,才以禮部侍郎之職将他調來汴京,如今又将他放歸山東,絕非好事。
在朝臣看來,雖然沈缙在臨安任回易處副使之時就已經有進士出身,但他隐瞞身份,擅自北上山東,招攬數十萬義軍攻城掠地,又任職三年節度使,便已不是純粹的文官,爲山東太平,天下穩定,必須要加以提防和鉗制。
這次皇帝忽然下诏,又将沈缙放回山東,怎能不讓朝臣議論?
至于張孝祥,雖然年紀不大,但由于他是紹興二十四年科舉第一名,狀元及第,名氣不低,原本他在仕途上不是很順利,可由于他在北伐期間治理地方州縣政績突出,從此青雲直上,特别是遷都汴京,入了朝堂,更是接連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