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将齊聲稱是。
此戰對他們來說意味着什麽,他們自己很清楚,當初應征宣威軍一是爲了高額饷錢,二是便是爲了有朝一日獲得功勳,封官授職,出人頭地。宋金議和,雙方停兵止戈,在其他軍中他們作爲普通的小兵或是押官,幾乎不可能有升官的機會,而新組建的宣威軍則不同,有大把立功的機會,事實也的确如此,雖然到現在他們還沒得到朝廷敕封,但這一場戰争結束,該有的,他們都會有。
“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守城。東西南北四門,南門臨河,難以排兵布陣,不是進攻的好方位,東門外有山丘,樹木叢生,也不利于大軍布陣,敵軍最有利的進攻方向就隻剩城北和城西,所以我們的防禦重點也在這兩個方向。蘇仲,一旦打起來,你的機動兵力重點支援城北和城西”
小議半個時辰,衆将各回各位,袁華、柳時擔當西門和北門重任,章岱、姚昶鎮守東門、南門,蘇仲帶領一營宣威軍和三千青壯将距離城牆十丈之内易燃事物清空,時刻準備支援城北和城西,楊叢義則帶領剩餘宣威軍和涼山青壯維持城内治安,保護糧倉和軍械庫,随時替補各門傷亡士兵。
城外敵軍準備一天之後,于第二天清晨,從四門同時發起進攻。
黑壓壓的大軍分爲四部在距離城門一百五十步之外布下箭陣,随着一聲号令,萬箭齊發。
鋪天蓋地的利箭呼嘯而下,或釘在城牆上,或落進城内。
三聲号令,三輪箭雨,從城下向城上望去,已然見不到一個人影。
又一聲号響,敵軍将弓箭一收,快步前沖百十步,抵近護城河。
就在這時,隻聽城上響起一聲号令,立即有一片箭雨飛出,落向敵軍頭頂。
遭遇利箭襲擊,敵軍前軍丢下器械,轉身就撤,抱頭逃竄,陣型瞬間一亂,中軍眼見遭遇城上反擊,立即停止前進,在号令之下,開始組織還擊,然而沖鋒之時距離太近,匆忙之間,拉扯補開,根本沒有空間張弓射箭。
在混亂中,敵軍以身體承受了第二輪箭雨,前軍無法後退,有幸在箭雨中逃得一命的士兵,迅速開始橫向逃跑,脫離利箭攻擊範圍,前軍頓時分崩離析。
第三輪箭雨落下去之後,前軍潰逃,所剩無幾,中軍瞬間就成了前軍,卻進退不得。
一場聲勢浩大的進攻,互射三輪利箭之後,雙方陷入尴尬對峙。
敵軍施展不開,又不敢上前,後路又被後軍所阻,而城上的宣威軍和涼山青壯受命不得全力進攻,弓箭射程隻能發揮正常能力六七成,即使再射一輪箭,也到不了敵軍中軍所在區域。
相持對望小半個時辰之後,敵軍留下一地屍體和攻城器械後撤一裏,重新組織進攻,顯然他們對涼山守軍兵力判斷有誤,以爲三輪箭雨就能毀掉城上的防禦,不想卻吃了虧,令第一次滿懷信心的進攻受阻。
敵軍暫時撤退之後,宣威軍和青壯立即将蓋在城垛上的木闆擡下來,迅速将上面的箭矢拔完,再重新蓋回去。
半刻鍾不到,收集到一兩萬支完好無損的箭矢。
收集回來的箭矢堆積在城垛下,一會兒他們還要把這些箭還回去。
看着頭頂遮蔽了太陽的木闆,衆人臉上再沒有半點緊張的神情。
方才敵軍第一輪箭雨落下,聽到利箭釘進木闆的聲音,他們心裏直打顫,幸好頭上的木闆承受住了第一輪攻擊,接着又擋住第二輪、第三輪攻擊,沒有一支箭能射穿木闆,取箭之時,他們發現木闆很堅固,箭頭隻沒進去一半,根本不可能射穿,有這等防禦,敵軍箭陣對他們哪裏還有半點威脅,敵軍靠近,他們隻管盡情反擊。
三輪箭雨,隻有個别在城下,沒有躲避的青壯被利箭所傷外,四門幾乎沒有其他損傷,守将信心大增,有了之前的經驗,下次再與敵對射,那就無所畏懼了。
宣威軍居高臨下,能清楚看到敵軍一舉一動,而敵軍在城外,位置較低看不到城上有什麽遮蔽,即使是在城東位置稍高的山丘上,由于跟城池距離兩裏之遙,從山丘上也看不見城上狀況,敵軍不知道城上有什麽防禦,破解也就無從談起。
城外的敵軍準備半天之後,再次組織進攻,箭陣列在一百五十步外,三輪箭雨過後,不見城上有任何反擊,暫停一刻鍾之後,向城下推進五十步,又先後射擊三次。
城牆上,磚石縫隙間,釘上數不清的箭矢,而城上城内聽不到絲毫動靜,不論如何涼山城必須盡快拿下。
敵軍統帥一聲令下,号令傳遍全軍。
全軍張弓自由射擊,箭矢如雨,連續不斷落向城頭,前軍攻城部隊,在後軍弓箭掩護下,擡着登城雲梯等器械,口中嚎叫着,如飛般向城下靠近。
他們前進十步、二十步、三十步,城上一直沒有任何動靜,直到他們逼近護城河,距離城牆隻有十幾丈距離,正要一鼓作氣跨過三丈寬的護城河,誰知頭上毫無征兆落下箭雨。
隊伍一滞,混亂之間,擡頭一看,隻見城上,城垛間敵人正張弓搭箭瞄準他們,頓時驚恐無狀,轉身就要逃離。
如此近的距離,利箭電閃而至,準備攻城的敵軍根本躲閃不及,也無處躲避,當即斃命箭矢之下。
片刻時間,除仍然在百步之外不停用弓箭壓制城頭的敵軍外,上前的敵軍無一幸免,全部倒下,多數已經死透,少部分還在地上呻吟。
沒能掩護進攻,也沒能救回人來,遠處的箭陣壓制停止了,第二次進攻差不多以同樣的方式結束。
但密密麻麻的敵軍圍在百步之外,遲遲不肯離去。
涼山拿不下來,他們豈不是白跑一趟?絕不能就這樣結束,還有一萬多大軍,區區一座涼山小城,哪有拿不下來的道理,敵軍統帥不服,隻要給他時間一定會想出辦法來!
敵軍開始第二次攻擊時,楊叢義登上了北門城頭,全城觀看敵軍進攻。遠程箭陣壓制,攻城部隊快速突擊,若是城上沒有像樣的防禦,他們可以輕松越過護城河,抵達城門下,可惜他們錯估了城上的準備。
眼見城下不少敵兵還在地上、死屍間掙紮,有宣威軍士兵搭箭将之射殺,立時眉頭一緊,緊急傳令:“不可對城下的傷兵補箭,放他們回去。”
傳令兵迅速将軍令傳達四門各部,要求各部遵照執行。
見敵軍圍城不退,随時可能再次進攻,後又命人向敵軍喊話,可以給他們半個時辰時間将傷兵帶回。
衆将十分不解,不讓補箭射殺,還讓敵軍将傷兵帶回去,這是什麽道理,哪有這麽打仗的?命令一下,各門守将立即派人來核實軍令是否有誤。
楊叢義道:“軍令無誤,遵照執行。稍後會跟大家解釋。”
北門守将袁華也十分疑惑,聽監軍這麽一說,也就暫且将心裏的疑問按下,立即命令城上的青壯向敵軍喊話,停戰半個時辰,讓他們派人把傷兵救回去。
喊話幾遍之後,敵軍在百步之外卻沒有靠近的意思,顯然是不相信宣威軍會這麽好心。
見如此,城上再次喊話,并告訴敵軍,隻給半個時辰時間,半個時辰之後,他們将清理城下傷兵。
此話一出,遠遠的就能看到敵軍陣營開始騷動,那些傷兵是他們同伴、同鄉和戰友,都還活着,怎麽能不救?
但敵軍統帥卻擔心這是陰謀,是想趁他們去帶回傷兵的時候,将他們救人的部隊射殺在城下,或是有其他目的,雙方敵對,對方哪會有好心。
可他聽着傷兵的呻吟和慘叫,聽着屬下将士們的議論,一會兒時間,全軍狀态就有了變化,剛剛還士氣正旺,準備重整旗鼓,再戰一場,眼下他們的注意力瞬間轉移到救不救人和如何救人的問題。
天色已晚,将士征戰士氣一洩,今天這一仗就不能再繼續打下去。
統帥無奈,不管對方是不是真誠,有沒有陰謀,這些傷兵都不能不救。于是立即下令,不息代價将所有傷兵都安全帶回來。
命令一下,敵軍派出小隊慢慢向城下靠近,小心翼翼接近傷兵。
“傳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射擊,違令者,軍法處置!”見敵方出動,楊叢義立即又下一道命令。
傳令兵速去各門傳令。
一步一步靠近,眼睛緊盯城頭,确認城上沒有箭矢飛下來後,第一小隊敵軍在三十丈外擡起一個還沒死的傷兵,迅速撤離。
第一個傷兵營救成功之後,敵軍幹脆丢掉手裏的武器,以便盡快将傷兵全部救回去。
一個、兩個、三個.日落前,數百個傷兵全被救了回去,自始至終,城上沒有一箭射出。
這一出,不光敵軍疑惑,宣威軍上下也是大惑不解,不知有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