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仁又問:“如此一來,左将軍還會不會來援救我們?如果來了,是否真的會被明軍殲滅呢?”
已經看到張存仁頭上落下的汗珠了,聽到洪承疇的判斷,足以讓他的心緊張異常。
洪承疇來回踱着步,似有似無的歎了口氣道:“左夢庚想不想來,是攝政王說了算。
能不能救得了南京是明軍說了算呐。這偌大的一條長江上,到處都是明軍的戰船。左夢庚就算想援救我們,他又如何能渡得長江呢?”
張存仁問:“如此一來,我南京城被攻破豈不是遲早的問題了嗎?”
洪承疇向北方幽深的看了一眼說道:“南京城能否守得住眼前的一時,在我們。
多守上一刻,我主力大軍就會多一分殲敵的機會。
然而最後能否守得住,南直隸的這場戰役最後能否以我軍的勝利而結束,結果卻不再南京這一城一地啊,隻要我主力大軍在中原戰場上尋覓到戰機,令明軍傷亡慘重,南京之圍自然可以解。
你我都耐心的等待吧,這期間不要給明軍以任何機會,也不要出擊,隻要我們守住南京,吸引住明軍的一支主力。
那麽其他戰場上我軍就會有更大的獲勝把握。以我軍的實力,在中原戰場上消滅他們的一支十萬人以上的精銳還不是問題。”
“果真如此?”張存仁似乎還不太相信。
洪承疇歎息一聲:“嗨!應該會是如此啊,明軍看似攻勢迅猛,可是他在陝西與南京的進攻就像兩個拉開了距離的拳頭。
卻将自己的胸膛暴露在了我軍的面前。
如果說就在明軍胸膛正面的鄭親王十幾萬大軍不因此抓住機會,如果攝政王沒能看到這點,不給鄭親王增派援兵的話,這個戰局才是我洪某人不能理解的。”
南京明城牆,自公元1366年初建,共有四層城垣結構----外郭、京城、皇城以及宮城,這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
這座堅城擁有外城門十八個、裏城門十三個。如今在十八個外郭城門中,在上元門和金川門,清軍各布置了1000人防守,并留有預備隊600人。
逆時針向西依次是栅欄門、石城關、江東門、小馴象門、大馴象門、小安德門、大安德門、鳳台門,這八門清軍每個門布置了700人,預備隊共1000人。
從鳳台門逆時針再向東的夾崗門、上方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堯化門、觀音門,清軍在這八個門各布置1500人,其中夾崗門、上方門、高橋門、滄波門四個門的預備隊共1000人。
麒麟門、仙鶴門、堯化門、觀音門的預備隊800人。清軍共用了23000人布防于南京外郭城。
明軍對南京城的進攻部隊,有長江上依托水師登陸作戰的王允才部45000人作爲主攻。
明軍在長江上還有鄭鴻逵水師的6萬人。
又有南京城以南作爲佯攻的焦琏部15000人。
南京城的外圍還有和州的高必正部67000人。
揚州的陳友龍部120000人。
因爲講述這裏時,鄭成功同左夢庚在淮安的混戰剛剛結束,陳友龍也率領着他軍中的5000人在淮安督戰,随後又與王進才和鄭成功一同撤退,繼而王進才駐守在高郵、鄭成功受命在某地準備伏擊、而陳友龍則撤往他主力的駐地——揚州。
張存仁走了,他在洪承疇口中聽到了他希望聽到的話。
可是對他說了這些話的人到底相不相信自己說的呢?
張存仁和範文程二人當初忽悠了洪承疇,這二人是極力促使皇太極勸降洪承疇的主謀。
今日洪承疇的這番話,就算是對張存仁當年力勸的一次‘回報’吧。
初春的長江下遊忽然下起了雪來,這雪花明豔澄澈,如詩如畫,讓江山顯得分外妖娆。
雪花落在初陽的大地上,往往不久後,便會化作淤泥,洪承疇讨厭淤泥,他很喜歡雪。
送走了張存仁,洪承疇走出了應天府。
市井上的人流、身後的随從都被他視而不見了,去太平門、登神烈山,在山與湖的交界處可以好好感受這個世界。
他隻要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皚皚白雪,這雪中有他思緒萬千的回憶、有着令他足以榮耀的過往。
自幼好學的洪承疇因爲家境貧寒,11歲便辍學了。
此後他一直幫助母親經營豆腐坊,每日裏起得很早幫母親做完豆腐、豆幹後,還要将做好的豆幹拿出去賣。他洪家一個父輩的本家——洪啓胤在老家辦了一個學堂。
每當洪承疇賣完了豆幹後,總會到這個學堂的外面去聽課。
因爲都是本家,洪啓胤也不去趕他。
久而久之後,洪啓胤反而被他的求學之心打動了,決定免費教授他。
此後的洪承疇開始潛心的寒窗苦讀,自小就樹立了遠大理想的他終于在23歲時考中了鄉試,得中福建省舉人第十九名。
第二年的入京會試便一舉登科,獲得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朝廷授他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
因才高而識人,所選拔的人才令朝廷非常滿意,而後逐年遷升,并于十一年後升陝西督道參議,誰知次年便發生了陝北農民大起義。
起義軍兵圍韓城,也就是目前傅山駐守,并阻擋了清軍平叛,成爲陝西義軍面對清軍的橋頭堡的地方。
楊嗣昌的父親楊鶴時任陝西總督,因爲無将可用,便命令洪承疇領兵出戰。
朝廷安撫流寇的政策始于楊鶴,其子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便是得其真傳。
洪承疇因爲解了韓城之圍而被楊鶴重視,此後的五年逐漸成爲總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五省軍務的督師。
楊鶴安撫流寇,朝廷給的安撫銀子不足一成,導緻流寇大部複叛,楊鶴論罪當死,背負了養寇在一方,長亂滿中原的黑鍋和罵名。
而他的繼任者洪承疇又曆經五年鏖戰,針對起義軍的作戰使得洪承疇一步步成爲了明軍鎮壓起義軍的最大功臣。
這樣的故事真的可以歸類到勵志的範疇,從自幼的貧寒再到終于讓他取得了理想中的一切、并位極人臣,這時的洪承疇才不過41歲。
這讓他感到驕傲,也令他對自己獲得的權利與榮譽,倍感珍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