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翰沒有在意孟喬芳到底能不能管到自己,他知道孟喬芳不是在害他,他雖心有不甘,可到底還是憤憤然退出了四面的亂戰。
收起了黑旗雙刀、緊握着雙拳的他,對遠處發出了呼喊:“劉溫甫(劉文秀的字)!别忘了你我的約定,今日一戰未完,他日必将相見。那時你我定要再決高下!你必須要記住這個約定!他日我們還有一戰!”
李國翰不甘心的喊聲不知道劉文秀有沒有聽到,恐怕聽到了也會覺着搞笑吧,剛剛和孟喬芳二對二被劉文秀和李錦完虐,竟然扯脖子喊起來時,還能有這麽大的底氣,也是醉人啊!
也許單憑武力,李錦和劉文秀未必會勝得如此幹淨利落,可雙方的氣勢已經易手了,孟喬芳李國翰都已經頹了,劉文秀李錦舍生忘死的瘋狂已經從内心中震懾住了他們的膽量。
也許單憑武力,李錦和劉文秀未必會勝得如此幹淨利落,可雙方的氣勢已經易手了,孟喬芳李國翰都已經勢頹了,劉文秀李錦舍生忘死的瘋狂已經從内心中震懾住了他們的膽量。
李國翰之所以能喊出這番話除了不甘之外,還因爲李錦離他很遠,恐怕這會兒若是真拍他肩膀一下,他肯定還會被吓得一個激靈。
不遠處的孟喬芳也聽到了李國翰的呼喊,隻是他此時也已将更多的心思留在了對這座城池的不舍之中,他隐約有種感覺,一旦走出去,便可能從此再也回不來了。
在屬于孟喬芳的失落裏,有對兩個王朝的争奪戰最後結局的迷茫。“明軍的戰鬥力參差不齊,軍中更多人隻是一群拿起了武器的農民。
他們沒有盔甲、沒有馬匹、甚至沒有軍糧,可是他們在這場惡戰中所體現出的嗜血頑強,搏命鬥狠,絕對讓孟喬芳感到驚懼,和這樣的一支敵人作戰,大清最終還真的能夠獲勝嗎?”
在孟喬芳李國翰的恍急中,清軍紛紛逃出了西安,撤離了他們在關中的最後一座城。
永夜中的西安城,又留下了他們數千戰友的屍體,夜雨中回望西京的風華,孟喬芳和李國翰都被徹骨的寒意打透。
“前秋長安春,今春長安秋。節物自榮悴,我有樂與憂。”
孟喬芳和李國翰都不再回頭,黑夜、冰雨、行人,敗退下來的士兵一直就這樣的陪着他倆走呀走,可他們又能去哪呢?
整個陝西都快丢盡了,除了長城和幾處關隘,他們已經再沒有一處城池可以落腳了。
那些目前還屬于己方的關隘在西面,可明軍也在西面,無奈之下,兩人商議後,隻好先順着渭河一路向東走,走一步算一步,找個地方能夠渡河再說,此後愛去哪裏就去哪裏吧。
這是一場失落的血戰,他們丢了一座失落的城,還留下了兩顆失落的心。
路越走越遠了,還是漆黑的夜,還是冰冷的雨,身後已沒有追兵,其實追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存在于這支流亡的隊伍中,人們情緒上的那種迷茫。
再回頭看一眼那已經漸行漸遠的城,想到了一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李國翰不由的苦笑,臉上卻不知是雨是淚。
無論這來時的路有多遠,此時終歸要回去了;無論留在戰場的那些戰友們曾經是多麽的壯碩與豪邁,此時那些笑容都已凝結在了泥土和血水之中。
那必勝的信念和勝利時的呼喊、還有被抛棄的戰鼓,當然還有戰友們倒下時的呻吟呼喚,就讓這一切就都留在生者們最深的記憶裏吧。
大軍渡過渭水了、天與地也漸漸明亮了,他們沒有看到金黃的日出,雨仍然在下,淅瀝瀝讓人好煩好煩。
渭河的橋邊正有一名悠閑的釣叟,他披着蓑笠、蕩着孤舟,偶爾還向這些正在渡河的大軍瞟來幾眼,随後又徑自望向了他手中的魚竿。
此時雖無寒山雪,卻是長天一色渡中流,更有如雪的蘆花載滿舟。想問江上太公何處去?笑道煙波依舊漢時秋。
在此渡過了渭水,他們繞了一個大彎兒,又折返去向了西安以北。李錦和馬進忠都沒想要放過他們,依然還在追擊。
隻是他們的追兵本以爲清軍會東去潼關或者韓城,結果被清軍這一個折返甩出去好遠,大雨洗刷掉了潰兵的足迹,騙了一輩子人的馬進忠到底還是被敵人騙過了一回。
明軍在西安的攻城戰中又損失了近萬人,但是陝西的明軍此時已經太多了,孟喬芳又因爲在北去路上的延安府義軍人數衆多,孟喬芳和李國翰被迫又向北走了一路打了一路。
他們也沒有糧食了,部隊再這樣熬下去,終歸會被一群鄉民們殲滅的,那将會是他們的恥辱,二人又商議了一番,覺得還是避開這些起義軍吧,虎落平陽被犬欺,潛伏爪牙忍受吧。
于是,孟喬芳帶領着人馬忽然折向了西北,跑去了慶陽府,去向了此時還屬于他們的蕭關。
在那裏有清軍在蕭關的守軍2000人,他們終于在那裏得到了最需要的給養,但是此地已不宜久留,經過片刻的修整後,他們還必須再次撤離,因爲追兵依然在一刻不停的逼近着。
蕭關的守軍此後也歸入了這支更像是逃難的隊伍,這支清軍最終幾經輾轉跑到了甯夏鎮,在那裏他們又打跑了當時正在攻打此鎮的歸屬于劉體純部的義軍。
接着孟喬芳又收攏了在甯夏鎮的600多守軍,然後他們越過了長城,走入了茫茫大草原。即使是蒙古人也會對清軍非常忌憚的,可這群陝北的鄉巴佬竟然把他們當做了獵物,并一直追殺個沒完沒了。
好在這個時候的蒙古人早已被多爾衮在山西的數十萬大軍吓得逃了個要多遠有多遠了,漠南的牧場幾乎全都暫時丢棄了,這讓孟喬芳和李國翰的隊伍沒有遭受任何的阻攔。
他們靠着從甯夏鎮帶來的屯糧,橫穿過了戈壁和蒙古大草原,繞道去了大同,隻是當他們到大同的時候,已經是順治七年七月初了,這......尼瑪是要與多爾衮來個鵲橋會的節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