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劉文秀便和李國翰交手了數個月,李國翰的兵力并不算多,可劉文秀和李元胤幾次想吃掉他都沒能成功。劉文秀心裏清楚,這個對手是非常難纏的。
來到漢中後,他便得不到李元胤的策應了,是以劉文秀也沒有妄想着要把李國翰在漢中城内幹掉。
如果是強攻漢中,劉文秀的兵力顯然是不夠的,可如果他将這些部隊用做追擊,那麽3萬人則完全可以勝任,因爲劉文秀根本不怕漢中城内的清軍跑掉,所以他将兵力集中于城西5裏處紮營後,就再也不問攻城之事,隻向陳倉道和褒斜道各派了500軍卒去防守兩條路的入口。
在漢中以西紮營的劉文秀,他的目的是希望利用關中的緊張局勢逼迫漢中守軍繼續北遁,并将李國翰驅趕到漢中以東秦嶺中的傥駱道或者子午道。李國翰隻要走入這兩條路,一走出秦嶺就必然會陷入馬進忠的包圍和埋伏。
而爲了預防清軍突破自己的大營,劉文秀把營盤全部安插在了一起,并且還在營外挖了半丈深的壕溝兩道,各寬一丈,又布置了鹿角數道,且每日每夜都布置大量的士兵嚴密警戒。
打破都在醞釀之中,黎明前的黑暗總會令人毛骨悚然。此前的何洛會也好,尼堪也罷,不是因爲輕敵,便是遭了埋伏,而這次的漢中之戰,是天浪掌管大明國玺以後,明清兩軍的猛将強兵第一次公平的較量。
次日的佛曉,漢中城上和往日相比看不出有什麽變化,城上巡邏的士兵照樣是舉着火把來來去去,看來這隻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早晨。忽然,聽城門吱吱呀呀地洞開了,城門内外出現了五人一排的清軍,他們組成了長龍般的隊伍。都盡皆身穿着藍色的綿甲,手持刀盾、槍戟。粗略的一算,共約有兩千人于明軍營外壕溝附近的十米處列起了盾陣。随後又有三千人依然穿着藍色的綿甲,組成了長槍陣,列于盾陣之後。
明軍發現情況後,也已經做出了反應,他們也吹響号角,紛紛集結起來,并于大營之内組織起大約兩千名的弓箭手,開始站在栅欄之内對清軍的大陣進行射擊。
明軍大營的後隊也列齊了許多個千人隊準備随時支援前營,戰鬥就這樣毫無預兆的開始了,開始時是那樣的安靜和溫和。
這時又有清軍的一千名盾牌手掩護着兩千名弓箭手出了城,并列于槍陣之後向大營内的明軍弓箭手還擊。
與明軍不同,他們發射的都是火箭,城内的人馬不停地走出,李國翰還移出了守城的二十門大炮。離漢中城5裏的距離,一般來說就是火炮射程外的安全距離,清軍将這些大炮搬了出來,安全距離就變成了殺傷半徑。明軍大營内遭到了連番的轟炸,一時間天上往來飛簇箭矢,營内泛起火光玉樹。
蜀道艱難,重裝備不易運輸,明軍對于清軍的火器所能給予的還擊隻有便攜的百餘門小炮。
弓箭面對清軍的盾牌和綿甲也造成不了太大的殺傷,隻有數量不多的強弩在清軍的盾陣中掀起着波瀾。
明軍的小炮雖然射程和殺傷力有限,但是他們的射速是很快的佛郎機。由于每一門佛郎機小炮都配有炮膽子炮,這是可以快速連同炮彈和裝填好的火藥一起拿出和放入的一種器材,所以明軍可以快速的将火炮換裝彈藥,所以他們火炮的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鍾數發之多。
早在萬曆援朝之戰中,戚家軍便應用過這種更換子炮的佛郎機做火力投射,一舉攻克朝鮮王京。
除此之外,劉文秀還攜帶了大量輕便的皮革炮,讓明軍火力陡增幾個量級。
皮革炮的制造在全州之戰後,天浪着意加大了人力投入,此番遠征漢中,穿過劍閣,巴山,攜帶大量皮革炮真的比攜帶鐵炮要輕松太多。
李國翰完全沒有想到,他原打算的是先好好的利用自己的大炮徹底地蹂躏一番明軍,卻不料被數不清的明軍炮火造成了更大殺傷,被打得幾乎難以招架。
“這群明軍難道不是從蜀道過來的嗎?怎麽會攜帶着這麽多的火炮?”李國翰很是吃驚,也很是惱火,幕僚們都被炮火和硝煙熏制的灰頭土臉,其中有人道:“将軍,快些行動吧,不要理睬明軍是怎麽拉來這麽多大炮的了,我們的陣型就快頂不住了!”
“嗯,命令,立即發起攻擊!”
号角響起,由清軍陣列的縫隙處出現了變化,從陣後沖出數十架竹梯,架梯的清軍中有人迅速向前,奮勇地拉斷鹿角,一時拉不斷的便将牛皮搭在鹿角障礙之上,踩着鹿角過去,再将竹梯陸續搭在了兩道壕溝之上。
這是生命與時間的賽跑,明軍的弓箭很快就調整了目标向他們射來,如果在人都死光前他們還沒有把梯子搭建在壕溝之上,想要重新突破明軍的交叉射擊隻會更難。
李國翰是最老資格的漢軍将領之一,他的正藍旗漢軍絕對是漢八旗的精銳,比孔有德等人還要強大,而劉文秀的人馬戰鬥力也絕對不弱,兩軍都已體現出了各自的戰鬥素養。
這時,清軍第一隊中刀盾手的一部分開始高速的發起沖鋒,他們邁過了鹿角、踏過了竹梯,後邊第二隊的長槍手也分出一部兵力緊随其後。
此時明軍軍營的圍欄上開始出現了火槍隊,向營外的清軍射擊,雙方很快便在一丈高的圍欄邊展開了争奪。
圍欄外的清軍仍是以刀盾手掩護,長槍手進攻;圍欄内的明軍由于空間所限,刀盾手與長槍手之間的配合顯得比較笨拙,以至于明軍長槍手一時間竟占不到太多便宜。
明軍火槍對于綿甲的殺傷隻有近距離射擊才會體現,而清軍長槍手在近距離對明軍火槍手的殺傷卻要大的多,所以明軍火槍手很快就敗退了下來。
而清軍中的雲梯手此時也已經沖到了明軍圍欄的近處,但是他們并非是來搭起雲梯登上圍欄的,而是放下了他們手中的雲梯沖上來,并擲出了許多的撓鈎,然後以十來個人爲一組,猛力的向後方拉去,意圖破壞明軍圍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