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屏、戚金、周敦吉和白再香就是因爲擁有這份自信,才把一個倒品字形的陣型擺在渾河兩岸,相隔五裏。
而按照他們的戰略意圖,如果沒有出現沈陽城明軍炮兵的反水,努爾哈赤在渾河北岸遭受慘敗後,川軍退到渾河南岸,老罕王必然将操控八旗鐵騎渡河追擊。
到了這時候,遠在河南五裏外列陣的戚家軍的遠程炮火才真正會有用武之地,而且可以決定整個戰局。
戚家軍距離渾河五裏紮營布陣,就是爲了這時準備的真正決定戰局的炮火支援。
川軍和戚家軍确實攻不下沈陽城,但是他們的目的也不是奪城。
在得到沈陽失陷的消息後選擇繼續前進,無論能否最終奪回沈陽,從整個遼東明軍的軍心考慮,這樣的選擇都是最正确的。
一聽城池失陷便龜縮回去了,從此會落下懼怕敵人的病根。
除軍心外,周敦吉,戚金和秦邦屏真正的戰略目的未必一定要奪回沈陽城,若是能在沈陽城外,渾河兩岸,一戰聚殲八旗主力,這樣的勝利比奪回沈陽城更具有戰略價值。
不要以爲他們是在癡人說夢,如果戰局繼續按罕王和四大貝勒不計代價攻打北岸川軍,然後再把戰場轉移的南岸,屆時戚家軍一通炮火覆蓋,砸得金軍擡不起頭,川軍屆時在趁勢掩殺背水一戰的金軍,您說這場仗到底誰勝誰敗?
努爾哈赤的鐵騎有幾成可以逃回沈陽城?
若是實現了這個戰略意圖,那麽僅僅渾河一戰,兩萬明軍精銳便可以做到讓老罕王徹底的破産,讓大金政權重新逃回長白山的千裏林莽之中靠打獵充饑。
所以不是戚金和秦邦屏們愚蠢,而是他們都太過相信自己冒死來援的沈陽守軍了。
饒是這樣,石柱軍在敵人炮火、步甲和鐵騎立體打擊下,依然等到酉陽軍徹底退出戰場,這才且戰且退,而努爾哈赤的右翼四旗對面前的石柱軍,依然辦法不多。
秦邦屏最爲遺憾的是,沒有搶回自己二弟的屍體。
石柱軍終于成功退回到渾河南岸了,可是否就以爲
他們退回到河南,避開了居高臨下的沈陽城頭火炮的猛烈轟擊,便可以重新與努爾哈赤較量一番了呢?
秦邦屏沒有這麽樂觀,沒有永甯軍和酉陽軍在,僅憑石柱軍一己之力,是無法再達成戰略目的的了。
他的左右兩翼已經再沒有友軍提供保護,而渾河南岸的大片曠野,則更适合騎兵發揮往返突殺的威力。
努爾哈赤當然不會放過這些令他嘔血三升損兵上萬的明軍,于是他緊随而至,命令八旗全軍向南岸進擊,并再次以正面進攻,兩翼包抄的看家戰法,以圖徹底的消滅石柱軍。
剛剛撤退到南岸的石柱軍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的喘息,便迅速陷入了後金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在這裏,石柱軍又将面臨一番更加殘酷的血戰。
渾河血戰,渾河血戰,這場戰役,除了血,還是血,無論是明軍還是金軍,都隻能看到流不盡的鮮血。
當看到石柱軍剛剛退回南岸,便迅速被金軍團團包圍時,作爲後援的明軍幾乎都在想着如何安全撤離。
奈何這些軍中有一個戚金壓着,誰也不敢妄動。
他們之中也唯有戚金和陳策這些漢家忠魂,想的是自己的一腔熱血将要撒在哪裏。
在本方軍陣對前方進行火炮支援?
已經不太可能了,前方隻有不到三千兵力的石柱軍所能攔阻住的正面,根本無法擋住金軍的穿插滲透。
戚家軍根本開不了幾炮,在金軍徹底完成對石柱軍的包圍之後,便會有至少兩三個旗的金軍直撲五裏外的戚家軍陣地。
五華裏呀,戰馬就是十幾個呼吸之間的事兒。
後退?呵呵,戚金從沒有想過,至少他絕不會自己後退而把石柱軍扔在戰場,他做不到。
那就隻有......
在做出最後的決定之前,戚金對身邊一個年幼的親兵說:
“我弱冠之時,便随叔父南征北讨,這其實不是一份驕傲,而是國家的悲哀。
國家不應該把娃娃送上戰場,所以我不能看着你随我一起赴死。”
這位少年同樣是十五歲,這是戚金從軍時的年紀呀。
少年猛搖頭,淚如雨,就是不肯離去。
戚金無奈笑了笑,用自己粗粝的大手拭去少年臉頰的淚水說:
“别像個小姑娘似的,丢我們戚家軍的臉,記住,以後要照顧好自己,讓你走還有一個原因。”
“要爲戚家軍留下一顆種子?”少年瞪着清澈的大眼睛,他的确很會遐想。
“還留屁的種子。”
戚金側頭望天,一臉的桀骜,他當然有桀骜的資格。
戚家軍于嘉靖四十年台州之戰始,大破倭寇于龍山,又将倭寇一路追殺至雁門嶺,戚家軍傷亡僅僅數人。
福建橫嶼之戰,戚家軍面對四面環水沒有渡橋的城池,更是不可能有一艘船隻。
戚軍神一聲令下,麾下便硬是抱着稻草填壕而進,斬殺倭寇兩千二百餘。
于福清和牛田,踏破倭寇六十餘營,斬首無數。
平海衛之戰,斬首兩千七,追殺斬首三千餘。
腦海裏快閃過那些必定要讓戚家軍榮耀千年的光影,就如同一行行多彩的膠片。
還有他随叔父戚繼光鎮戍薊州、永平和山海關的那十六年,先後殺敗蒙古騎兵十萬計。
隻是想到這裏,戚繼光停頓了一下,心生怆然。
戚家軍每次戰役的犧牲都從未超過百人,包括戚繼光被排擠到廣東以後,又十年,他戚金率三千戚家軍進攻倭寇主力死守的高麗城,大破之。
而現在呢,别說距離戚繼光麾下那支戚家軍已經過去三十年,就算距離攻打高麗王城的那支戚家軍也已經二十年了。
老狗無牙,唯有回憶。
現在的戚家軍,幾經廟堂政客們的撕扯,其實已經不複當年無往不勝的戰力,否則就算再次面對十萬草原鐵騎,戚家軍依然敢說可以戰而勝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