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史料所說沈陽城七萬守軍,其中蒙古降夷很多,聽聞賀世賢敗退,降夷紛紛叛變,城堡頃刻淪陷。
這裏面說明什麽問題?
說明沈陽守軍除了兩萬多正規明軍,還有數萬蒙古守軍,而這些蒙古守軍看到賀世賢率一千親軍騎兵出城,回來時隻自己,且身上插了十幾支箭,立馬就對沈陽明軍反戈一擊了。
更說明沈陽守軍将近七萬的數字中,蒙古軍的數量也絕對不可忽視的,否則他們無法做到連八旗軍都沒有出動攻城的情況下就憑自己的力量拿下沈陽城。
而這部分蒙古守軍在沈陽城失陷以後,便歸入了努爾哈赤的麾下。
所以,可以斷定渾河血戰(清人稱黑山血戰)中,在努爾哈赤集合了所以八旗兵力及沈陽城的蒙古降兵的情況下,起兵力肯定達到了十萬這個數字。
這還沒算滿八旗八大姓之一的李永芳的兵力呢,李永芳此戰後一直追随罕王左右,其所轄兵力也一直在九千到一萬這個數字。
此時雖然沒有建立八旗漢軍,但漢軍八大姓之中,已經有兩家已經大大方方登上曆史舞台了。
即:李家的李永芳、佟家的佟養正及養字輩。
兩大姓麾下,此時都有萬人左右的漢軍。
如大海潮般的清軍步甲四面襲來,而三支川軍紀律清嚴,不動如山。
“三年了,兒郎們,我們永甯軍已經駐紮遼東三年了,寸功未立,你們甘心就這樣回去嗎?”
“不甘心!”永甯軍齊吼。
而酉陽軍的前鋒将領冉見龍和冉人龍是酉陽宣撫使冉躍龍的兩個異母弟弟。
酉陽中軍則是宣撫使躍龍的兩個兒子冉天育和冉天允。
這一族土家族将門統治地方數百年,十幾年前卻也和永甯一樣,經曆了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
長兄爲人忠厚,不忍對屢次想要害死自己的庶弟下手,最終卻還是被狠心的弟弟和自己的妾室聯手搞事情。
被親弟弟灌醉,而後被自己不受寵的妾室活活勒死。
長兄死後,與他同爲嫡母所生的二弟冉躍龍繼位,朝廷殺了庶母弟弟,他又親手淩遲了那個不知廉恥養小叔的小嫂子。
然而冉家并不是隻有養小叔的妾室,還有一個可以令冉家名垂青史的妾室。
在納妾這一點上,和長兄比起來,冉躍龍是幸運的,當年父親親自海選,爲他挑了這樣一個即貌美又可領兵的妾室。
父親當時選白再香給兒子做妾,隻是因爲白再香漂亮,那是真漂亮,可沒想到白再香還有領兵打仗這一附加技能。
冉躍龍确實賺到了,因爲白再香的戰功,讓冉躍龍一躍成爲了受封正二品的第一個西南土司。
哦,這個第一是男人中的第一,不好意思說的是,人家秦良玉是正一品,而且還把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公全都給包了,在大明這是獨一份兒。
這一戰,白再香便是在渾河之戰中于酉陽軍的後軍坐鎮,并爲三軍擊鼓。
這位白再香,便是與秦良玉一漢一土同爲大明雙鳳的白夫人。
對于白再香其人,有詩爲證:
萬古英雄白再香,九州巾帼酉陽光。
遼東剿寇三軍遣,重慶平奢百世芳。
明國棟梁天造就,女中俊傑業輝煌。
诰封一品榮環宇,彪炳千秋懿德揚。
這詩雖然一般般,可白夫人絕對是二班的,不是一般的。
她并非宣撫使的正妻,卻與冉躍龍的正妻舒氏一同得到了朝廷的一品诰命,不可謂不榮耀。
而白再香也的确配得上這份榮耀,兩個小叔和兩個嫡子在陣前紛紛拔劍,白再香在陣後一邊擊鼓一邊激勵将士:
“酉陽軍的兒郎們,我等奉宣撫使之命,萬裏赴戎機,從西南來到東北,與秦總兵的石柱軍一同發起了遼陽之戰、虎皮之戰還有黃山之戰,三戰三捷,奪回我大明在遼東的城池和要隘。
沈陽城兩次告急,我酉陽軍再次出擊,解圍沈陽,驅敵于奉集堡,又勝兩戰。
兒郎們,在你們面前的八旗有十萬強軍,可我要問一聲,你們怕不怕?”
酉陽軍全都血紅着眼睛,林立着刀槍,剛要回答說:不怕。
隔壁的石柱軍忽然齊聲嘶吼出一句:“爲了大明的榮光,爲了執幹戈以衛社稷的誓言,全體石柱軍,死戰!”
九千川軍的腳下,震感越來越強,大地隆隆轟響,天空甚嚣塵上。
如地獄中殺出來的五萬鐵騎,仿佛三江彙聚成一片汪洋。
九千川軍的背後,又是一條橫亘的渾河,背水一戰,川軍死戰!
說川軍與努爾哈赤的五萬鐵騎殺得天昏地暗,直叫日月無光似乎有些俗套。
可的确是這樣,在老罕王的親自率領下,右翼四旗的五萬鐵流不顧一切碾壓而來。
一場彗星與地球的碰撞,迸發出十七世紀最最激烈血腥的一場戰役。
倒不是說這場戰役的傷亡最多,這畢竟不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如揚州和廣州城破之後那樣,手無寸鐵的百姓任由漢奸劊子手們宰割。
揚州百姓的屍體堆砌成了城北的梅嶺,那是一座山。
廣州的百姓被殺十八鋪,屍填六脈渠,那是被廣州百姓用屍體填平的六條河流。
不知金庸先生筆下的六脈神劍和六脈渠有沒有聯系。
而在沈陽城南的戰場,是一支十七世紀最強大的鐵騎與一支最倔強的步軍的一場鐵與血的碰撞。
爲何明末清初的戰場,清人說,大清問鼎的無數次戰役中,野戰之壯無出黑山。
大明說,野戰之壯莫過于渾河。
黑山血戰和渾河血戰,說的都是同一場戰役的不同名稱而已,然而無論是清人還是明人的冠名,都稱之位血戰。
單就渾河北岸兩軍的兵力對比來說,算上沈陽城裏的人馬,金軍已經達到了十一比一的壓倒性優勢。
更有前赴後繼的鐵血八旗如群狼兇獸一般抵死的沖鋒。
然而在這樣絕對瘋狂的猛攻下,九千川軍依舊巋然不動,沉穩挺拔如山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