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總兵要撤退,一心立功贖罪的周敦吉便瞪着眼睛對他說:
“要是沈陽不能得救,我們這些南兵在東北這嘎達挨凍了三年是爲啥呀?”
在東北待得時間久了,周敦吉都會說幾句地方化了。
而他說的三年,是虛數,并非三整年。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撫順失守,萬曆四十七年明軍薩爾浒戰敗後诏令調集天下精兵。
四川兵馬來到遼東,算上天啓元年已經過去的三個月,差不多是兩個半年并一個整年。
可周敦吉的帽子扣得挺大,陳策和童仲揆都不敢反駁,于是黃山的兩個總兵便硬着頭皮繼續趕赴戰場。
而來自其虎皮驿的總兵朱萬良,來自武靖營的總兵姜弼和奉集堡總兵李秉誠,也隻能硬着頭皮前往。
剛剛說了,明末不止是黨争,軍方也有南北兵日漸不合,上述三位總兵便全都是北兵。
南兵不退,而北兵退了,驕傲如他們,實在丢不起這個人。
尤其李秉誠的資格還非常老,而且履曆尤其光彩。
遼東軍的所有火炮手都是他訓練出來的,他曾和袁崇煥一起在孫承宗麾下聽用,那時候人家便是總兵。
當年在孫承宗手下,袁崇煥負責蓋房子修城堡,這是袁督師的強項。
而李秉誠還曾在孫元化手下幹過,衆所周知,孫元化是火器方面的專家,李秉誠和孔有德等人一樣,都是他的學生,而且是得意弟子,否則怎會被孫承宗看中帶去遼東呢?
這些北方邊軍待遇優厚,尤其李成梁時期,家将騎兵各個良田百畝,廣廈數十間,放在歐洲的話人家分明就是騎士階級,算半個貴族呢。
當兵當到這個份兒上,能不爲朝廷爲邊帥賣死力嗎?所以邊帥李成梁能有笑傲大明二百年的戰功,真不是吹噓。
泰昌帝隻當了五個月皇帝,卻是撥銀一百五十萬兩發軍饷,南兵一兩銀子沒撈着,給的都是北方邊軍。
邊軍又瞧不起曾經在東南沿海穿着紙糊盔甲被一群三寸釘倭寇打得稀裏嘩啦的南兵。
以爲南兵更适合去唱戲,而且還是悲情戲的配角,最多活三集的那種。
至于說打仗,那就呵呵了。
而南兵中也有自己的驕傲啊,東南沿海各衛所的那些城管沒資格代表全體南軍,他們中也有戰鬥力超強的隊伍。
俞大猷是福建人吧?
戚繼光雖然是山東人,可戚家軍卻全都是地地道道的浙江義烏人。
戚家軍東南平倭,平定倭寇後又鎮戍薊北長城十年,蒙古騎兵都一次次被他們團滅呀,一時間與李成梁并稱。
戚繼光是最好的把家虎,一次次把蒙古騎兵團滅在長城之下。
李成梁就是一條惡犬,被放出去把蒙古和女真各部咬得是各種體無完膚。
南兵還有生于江西的武狀元,大刀劉綎,時稱晚明第一猛将,萬曆三大征劉大刀參加了兩場,戰死于薩爾浒。
還有來自廣東韶關的抗倭英雄陳麟,他别的戰功都無需說了,隻一場露梁海大捷,便是同三寸釘海陸聯合互毆。
最後三寸釘沒抗住陳麟的老拳,侵朝倭寇被老頭子全殲,覆滅了數萬,德川家康趁你病要你命,滅了豐臣秀吉幕府。
一位據說人品平平的老蠻子,也夠流氓的,把個日本曆史都改寫了,您說日本人憋屈不憋屈?而且被他這一頓暴揍,可長記性了,三百年内沒有再敢踏足大陸一步啊。
這次援救沈陽城的幾支南軍,便全是翹楚。
因爲對情節的逐漸展開太過重要必須再交代一遍。
其中有戚金率領的戚家軍,有和秦良玉一漢(漢族)一土(土家族),并稱雙鳳的酉陽白再香白夫人和她的小叔子冉見龍,冉人龍,還有永甯參将周敦吉。
代州甯武關有一位和他名字很像的英雄,大明山西總兵官,忠武公,周遇吉。
這位英雄作爲大明最後一道防線于崇祯十五年面對大順軍數十萬兵馬,率自己媳婦和全家并五千甯武關守軍力戰而死,包括媳婦在内全都死戰盡沒,殺大順軍精銳七萬。
李自成就是因爲勝利就在眼前卻死了這七萬精銳,在北京又遇到了鼠疫,才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那個要媳婦不要爹的老色鬼的。
當時若是隔壁老李能先赢了吳三桂,多爾衮便不會有勇氣進入關内,畢竟皇太極那會兒,大明的北京城保衛戰給了八旗太多震撼,說這裏邊有七成是秦良玉帶給他們的震撼都不爲過。
崇祯初年八旗入關後,皇太極開篇打了一年多的便宜仗,結果女軍神神仙歸位,一衆散仙小鬼立刻被打回原形,皇太極損兵兩萬多。
那一場戰役代價是沉痛的,多爾衮經不起這樣的損失,或者說冒這個險去花兩萬多條性命入關打一次劫,實在不值當。
說多爾衮沒有入主中原的野心肯定是忽悠鬼呢,可多爾衮和皇太極的區别是皇太極大智大勇,而多爾衮隐忍謹慎,善于以柔克剛。
他要不是太過小心,還能輪到小福臨當皇帝?
甚至說吳三桂如果不是看出了李自成和大順軍在北京這段期間的孱弱表現,都根本不敢率關甯軍和他硬拼。
當然這都是崇祯和皇太極的曆史翻篇兒以後的事了,别把時間搞混了。
而這位和二十五六年後擔任甯武關總兵的周遇吉周英雄名字像是親哥倆的周敦吉同學,其骁勇也是不遑多讓的。
而此時秦良玉在哪兒呢,要知道天啓皇帝可是最崇拜女軍神的。
以女軍神大明朝三公級别一品頂戴(爲了順口這麽說),若是有女軍神在,童仲揆、陳策還不都得靠邊站麽?
秦良玉最初不在戰場,是因她還要把守榆關,也就是山海關。
遼東是袁應泰的地盤,秦良玉官居一品自然不會屈居袁白癡麾下,朝廷自有重用。
況且這場十總兵馳援沈陽城是突發戰況,秦良玉,乃至京師廟堂一開始都不知情的。
于是石柱軍便由女軍神之長兄秦邦屏,庶兄秦邦翰,弟弟秦民屏與侄兒秦翼明率三千白杆兵歸于童仲揆麾下,從黃山出發進入戰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