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城東二十裏的位置,大概就離現今的沈陽東陵不遠了。
如果曆史沒有任何的波瀾不驚,沈陽東陵本來應該安葬太祖努爾哈赤和元妃佟春秀。
不過皇太極登基後,把先皇後改成了他的生母葉赫納拉氏。
扯遠了,還是說賀世賢吧,他和搭檔尤世功都是秦軍出身,這裏說的秦軍是他二人出自陝西榆林的世代軍戶,二人是同鄉。
沒有資料顯示他二位是熊廷弼的十個援剿總兵官,明末的曆史大多被後來的文字獄給修飾過了,許多得靠拿到手的各種明人的日記本綜合分析。
不過賀世賢應該是援剿總兵官之一,尤世功則是袁應泰上任後被提拔爲總兵的,肯定不算十總兵之一。
這便是猜測了。
再說賀世賢,在熊廷弼的四面築城、步步爲營戰術下,不久後,金軍由皇太極率領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抵達沈陽城東。
代善和阿敏率左翼:正白、鑲黃、鑲白、正藍來到城北。
賀世賢出兵再戰城北,殺敵二百,八旗撤退,賀世賢德勝而還。
兩次小勝麻痹了賀世賢,他沒有察覺到金兵一旦發覺戰機不大,戰鬥就隻會是一種嘗試。
而這一次,人家認爲機會來了,不是來和你小戰,而是要一口吞掉沈陽城和你賀世賢、尤世功的全部。
兩位世字輩的将軍絕對值得敬佩,不過沒有敏銳地察覺到戰局的變化。
根據滿人記載,金軍三次進攻沈陽城,賀世賢第一次戰于沈陽城東,殺敵八十九,人家連個位數都記得清楚。
第二次戰于沈陽城北,殺敵二百,便是剛剛說的那場仗。
這第三次,也便是這次,賀世賢就不是殺敵二百了,而是自損一千。
他帶出去的一千人馬被人家引誘到更遠,然後給伏擊了,當骁勇的總兵大人逃回沈陽西門的時候,守城官兵驚駭地發現,總兵大人竟然身中十四箭。
再說得到賀世賢的求援後,袁應泰便調遣各路總兵馳援沈陽。
而當時陳策和童仲揆兩個總兵的駐地并非在遼陽,而是在黃山。
這個黃山不是歸來不看嶽的黃山。據說在遼陽城東一百裏,未經考證,但作者本人經常在遼陽和鞍山一代遊玩,猜測這個黃山應該是千山的一部分。
千山某處景區确實有小黃山之稱,且景色宜人。
這個猜測除了地理距離的猜測,還有兩個根據是大唐薛仁貴征伐高句麗時,便也曾在那附近駐兵過。
而甲午海戰清軍失敗後,日軍侵入東北,部分東北清軍便也是退入了這裏據險防禦。
童仲揆兩萬援軍從黃山出發,走了一百裏路,到了遼陽,再到沈陽的下一段路程還有一百多裏了,可這支援軍卻是最先到達的。
然而童仲揆到達戰場的速度再快,也沒有沈陽城丢的快。
史載努爾哈赤在天啓元年三月十日下決心開始發兵去攻打沈陽。
準備攻城器具用了一天,行軍走路用了一天,然後破城竟然同樣也是用了一天。
這讓人是哭還是笑呢?
容在下大哭三聲再大笑三聲好了。
再說走在去沈陽路上的陳策和童仲揆,得知高大堅固的沈陽城僅僅一天便被攻克後,小夥伴們全都被驚呆了。
去過沈陽故宮的朋友應該發現,沈陽城的皇城城牆都有十幾丈高,目測差不多有六七層樓。
雖然那是兩代汗王的後金城牆,可沈陽城的明代城牆也是足夠高足夠堅固的。
可再堅固的堡壘也抵不過從内部被攻破呀,童仲揆和陳策便有心打退堂鼓了。
既然城池以破,那還援救個屁呀?
就算是退兵也無可厚非,可這裏就要說到一個人的作用了,這個人對兩位總兵大吼,要求必須打過去不可。
按說總兵大人都發話要撤兵了,爲啥底下還有不同意見呢?
那就還要說童仲揆和陳策兩人雖爲總兵,卻基本沒有多少自己的兵可以總,名義受他們節制的麾下又都是大明最強的軍隊。
再聽聽這些軍隊的名字:戚家軍、石柱軍、永甯軍、酉陽軍。
每支軍隊三千人,共計一萬二,(其實酉陽軍從四川帶來的還不止三千,可三年中有了戰損)。
而倆總兵自己的隊伍不過幾千人,面對麾下一群狼兵,他們說話就和放屁差不多,而且連個響屁都算不上。
而非說要打努爾哈赤的這個人呢,也有自己的理由。
這個人便是永甯參将周敦吉,什麽理由呢?前文說了一半,因爲他是急着戴罪立功。
永甯宣撫使奢效忠卒後,妻子與小妾争印,這就有點兒意思了,若不是老公生前寵妾滅妻,小妾豈敢如此?
大老婆和小老婆之間的撕逼,竟然一撕就是十多年,尼瑪有這時間多做做美容和絲帕兒多好,省的撕逼十年,雙雙剩下一臉老褶子。
争到最後,奢效忠的兒子奢崇明竟然健健康康地張大了,還襲了爵。
當然這得有朝廷的點頭才能如此,隻是如此後,他爹的大小老婆全都一邊涼快去了。
可大小老婆的部衆不答應啊,打了十幾年的仗,竟然被一小屁孩摘了桃子。
于是就起兵颠覆奢崇明,這些造反派裏便有周敦吉一個。
而且在内亂期間,造反派還将永甯、赤水、普市、麾尼,統統劫掠了一邊,讓數百裏的地方成爲一片赤地。
天威降下,叛亂被平息,周敦吉按罪當死。
不過被朝廷支持的奢崇明也不是好鳥,忘恩負義的他也正琢磨着怎麽造大明的反呢。
于是便有前文發兵兩萬赴遼,到了重慶就奪下城池不走了的騙局。
不過在奢崇明徹底暴露意圖之前,朝廷也不是想象中那麽好騙的,疏通了上官之後,奢崇明便把一個反對自己的周敦吉,當做誠意送到了遼東戰場。
周敦吉明着是戴罪立功,還得感謝奢崇明,實則就是炮灰一枚而已。
奢崇明實在狡猾呀。
童仲揆想要撤退,戰鬥經驗極爲豐富的老将軍陳策也覺着這樣更爲穩妥。
畢竟如果這支軍隊若是覆滅了,遼陽城也就岌岌可危了,繼而整個遼東也就徹底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