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秦家諸将面前,還是天浪、鄧凱、侯性眼中,秦良玉都是一生最難得遇見的良師。
大家都對她的話豎耳傾聽,喝酒反倒是其次了。
“爲将者,求勝先慮敗,這一點萬歲做得很好,壺頭山的伏兵,便是萬歲壓抑住了得到常德城所帶來的誘惑,提前嗅到了尚可喜的危險。
哪怕派出千餘諜子也未曾發現壺頭山伏兵的任何蛛絲馬迹,也依然謹慎用兵,這一點老臣相當佩服。”
天浪也客氣說,這當然主要還是上柱國的功勞。
秦良玉不置可否,有些話還過于辭讓,反而讓人覺着惺惺作态,秦良玉到底還是個直爽的人。
“而爲政者,于細微之處布局天下,志大才疏、好大喜功最是要不得。
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而所謂飓風之大,起于萍末。”
萬曆十一年,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祖上遺留铠甲起兵。
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大金,兩年後十大恨伐明,這三十多年間,大明的耳目都長哪兒去了?
再說逼得崇祯自缢煤山的李自成,便是被崇祯炒了鱿魚,撤銷了天下驿站驿卒,不給李自成飯吃了,李自成的老婆這才嫌棄他,和别人私通,李自成也因此怒而殺人,又從罪犯變作流寇。
就此蝴蝶的翅膀展開,乾坤爲止翻轉。
大明犯過的錯誤實在太多,等等不一而足。
而最大的錯誤還是秦良玉開篇說的那句話,人心所向。
天子不愛民,隻愛财,隻顧平叛、平叛再平叛,不顧人心向背,百姓易子相食餓殍遍野的悲慘。
百官相殺,黎民塗炭,如何人心所向?
秦良玉三緘其口,循循善誘,天浪卻聽得明白,謝得真誠,頻頻點頭頗以爲然。
這是一位四十年沙場老卒用無數親人和戰友的生命換回來的一本教科書。
大明廟堂的失德,卻讓如秦良玉這般的漢家忠骨付出了最最沉痛的代價。
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所有兄弟和唯一的兒子。
封她爲太子太師兼太子太保銜,封她忠貞侯封她太子太傅,最高榮寵的三師集于一身又有何用?
封她爲上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四川招讨使,挂鎮東将軍四川總兵又有何用?
這一切的一切說白了都是虛的,真正的秦良玉,隻是爲了國家犧牲了一切,孤忠三十餘年的可憐寡婦。
三十餘年的守寡、數年的失獨,英雄莫問出處,更莫問歸途,英雄的代價,便是一生鳏寡孤獨。
女軍神顯然不想做什麽英雄,可秦家卻有着讓她砥砺一生、履行一世的組訓:執幹戈以衛社稷。
今天,唯一的嫡孫成婚,一代戰神,史稱蜀界女偉人的秦良玉,說話時,痛哭流涕。
霸王終歸要卸甲,雙喜之後十日,張居正舊居喜服換喪服,城西鐵女寺,爲女軍神超度。
猶記壺頭山中,天浪與秦良玉在剿滅山中最後一股清軍後,來到當年馬援讨伐五溪蠻地,最後身死之地。
那裏有一座馬王廟,秦良玉在和馬家族人祭拜過先祖馬援之後,還不無感慨得提寫了一首流傳千年的詩篇:
沅水千峰成堡壘,壺頭一病困英雄。凱歌未奏身先死,悔向五溪輕伐戎。
卻未想到這首詩不但映襯馬伏波,更是成了一代女軍神的谶語。
女軍神當日在荊州城外跨上戰馬要巡視軍隊,卻是一陣頭暈,從馬上栽落下來,不日便薨逝了。
霸王卸甲,英雄遲暮,大明國朝,君臣恸哭。
人生不過百年,雖然女軍神已故,雖然她的故去令大地悲泣、令日月失聲令蒼穹落淚,但生命的火種絕不會熄滅。
三軍皆缟素,百姓敲喪鼓,馬家和秦家兩代兒郎在靈前答禮。
同樣身穿缟素的朱天浪,油然還記得和女軍神那最後一頓喜宴,還記得生死離别時秦良玉飄忽卻并不渾濁的眼神。
女軍神在臨别前,所有親人都圍繞床前,還有天浪也一直陪着。
彌留之際,偉人眼神恍惚,依稀是在回憶什麽。
四十年戎馬、一生百戰,殺敵數十萬,恐怕能在人生中最後時刻回憶起的,還是那場自大明盛世垂暮以後,千年青史之中最最蕩氣回腸的渾河血戰吧?
無敵之師——白杆兵,是秦良玉結合及笄後研究出的秦家軍陣,打造的一支兵種。
這兵種以白蠟杆制作的白杆槍作爲武器,十分适合西南地域山川居多的戰略地貌。
此物以白木爲杆,槍頭後部帶鈎,類似古代的戈,杆尾還設計了一個鐵環。
作戰時,鈎可砍可拉,環還可作爲錘擊武器用來打擊敵人。攀登高山時,那長槍與長槍又可鈎環相扣,天險變通途真的不在話下。
天浪眼中的秦良玉,很親切。
結婚是比武招親,年少成名是從走路遇見一隻土狗咬人,她攔住斷喝,然後那隻狗便灰溜溜夾起尾巴跑路開始的。
她很喜歡和别人講馬萬年甚至馬祥麟小時候的趣事和糗事。
她也曾走過貴州崎岖道路時,同天浪這些年輕人一起一邊說笑,一邊牽馬登山,從不辭勞苦。
她說打仗,是積小勝爲大勝,而《明史.秦良玉傳》中說:
“良玉爲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娴雅。
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号‘白杆兵’,爲遠近所憚。”
青史和熟人眼中都有一個秦良玉,然而在國朝三百年中,有這麽多奪目的将星,爲什麽秦良玉會是唯一的一位可以代表所有漢家女子在上下五千年的正史中大放異彩呢?
幾乎每個中國人提起巾帼英雄的故事都會随口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故事來。
花木蘭替父從軍啊、楊門女将代夫出征啊、梁紅玉擂鼓戰金山啊。
可這些都隻是在民間流傳着的故事,也有的是出自民間戲曲的描寫、還有的出自小說中的演繹。
民國時期的戲曲中還大力褒揚過秦良玉抗倭呢,您說那不是關公戰秦瓊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