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沒錢,學着元朝的辦法炮制着提前收稅的鬧劇,中戶們大抵都已把當年的田稅交過了,便是舍不得自己土地裏的收成才甯願冒着被清兵抓住的風險也不肯逃難的,沒了收成,他們的日子同樣也就沒了盼頭。
這些中戶或許是最勢利的一群,他們仰望富貴,不肯淪落爲下賤,他們甯願冒險也不願意失去僅有的财産和一點可憐的尊嚴和期盼。
富戶在戰亂将臨之時,則是多會選擇收拾細軟逃難去的。
戰亂過後,哪怕家園被占了,清兵也不會像交戰時那樣繼續濫殺了,到了那個時候,他們還可以回來的。
唯有中戶還能把土地當做全家生活的保障,生死關頭,富戶可以不在乎一兩季的收成,而窮人也可以直接卷個鋪蓋打個包袱走人,甚至是直接選擇上山去做流寇,這也是明末爲什麽起義軍越剿越多的原因。
有的農民因交不起稅,棄耕變成流民,有的則是被起義軍搶光了家産,沒了過冬的糧食,迫不得已被裹挾着去造反。
明軍戰鬥力固然比起義軍強悍的多,例如戚家軍和川軍,還有九邊的邊軍更是威震遐迩,在剿滅起義軍的時候也都立下了無數戰功。
奈何流民多得數也數不清,起義軍便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曆史上的陳勝,吳廣、黃巾軍、黃巢,這些秦、漢、唐年間的農民起義雖然造成了王朝的最終崩潰,而起義本身卻最終能被平定。
但是元末和明末的農民起義卻形成了燎原之勢,絞不滅,殺不絕,最後把整個國廈掏空,讓得江山易手。
天浪該怎麽辦,如何能不讓流民繼續變成流寇,這是他來到大明後便一直在想的問題之一。
他想過大明亡覆的症結究竟在哪裏,若想中興大明,不把症結找到并根治,是根本不可能的。
建立一個王朝憑的不是你從現代開來一輛坦克或是一艘航母就可以辦到,民心不服,統治者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哪怕你是銅筋鐵骨,百姓的滔天怒火也可以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天浪來到柳州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這些考慮,弱想讓大明長治久安,就必須下猛藥,用重典。
大明不是前漢,同樣分封諸王,漢高祖開基立國之時,全國登記在冊的人口才四百萬,當然那時有許多逃戶,饒是如此,合并算起來卻也不足明初洪武時期六千五百萬總人口的兩成。
前漢經過兩百年的發展,人口峰值也隻打到了六千萬,不過就是明初的規模而已。
而明末萬曆年間,人口據研究統計已經打到了一億三千萬至兩億之間。
吃飯的嘴越來越多,可活路卻越來越少,崇祯受東林黨蠱惑,把江南士紳要繳的監稅轉嫁百姓頭上,三饷壓得窮苦人喘不過氣,老百姓如何不反?
前漢,也就是西漢,發展了二百年,農民和統治者的土地矛盾同明末相比根本不在同一量級。
所以光武帝可以中興後漢,而天浪想要中興大明則非常之難。
好在明末的那些蛀蟲碩鼠大多也随着起義軍的報複和王朝的毀滅而毀滅了。
而今天浪要想解決土地問題,阻力是有,但絕不比文治第一的孝宗弘治皇帝面臨的困難更大。
聽有人說孝宗皇帝就是動了勳貴這方面的奶酪而被暗害而死的,加之他的兒子武宗皇帝的死因也很蹊跷,不過這問題隻能是一個謎。
然而孝宗至死都未能解決的問題,天浪或許有機會的。
大明之禍,禍在蕭牆之内,而非北擄。
朝廷若能不加稅,限制土地的兼并,再分給民戶土地,讓他們安心種地持家,而不是任由權貴搶奪兼并百姓手中一點兒可憐的土地,把稅負轉移到窮人頭上,大明不會亡。
試問若有一絲生的希望,誰會冒着掉腦袋的危險再去造反?
陳勝吳廣、黃巢、李自成都是瘋子,也是順遂了時代潮流,若無民怨沸騰,瘋子也興不起風浪來的。
流民要推翻大明,是因爲他們活不下去;大明扼殺不住起義軍,是因爲頂層的既得利益集團,尤其是那些地方藩王和兩百多年的公候勳貴,他們根本不肯把自己多年搜刮的金銀和囤積搶奪而來的土地分給百姓,貪婪到毫無人性的地步。
“如今的大明雖然到了這步田地,”天浪慘笑着繼續說,把國朝的興衰對着百姓們剖析了一番:“可大明要想起死回生,不隻在對敵戰場上的兵力強弱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給百姓們一條活路。”
天浪來回踱着略顯随意的步伐,而後一邊說:
“隻要朕的赤子能衣食無憂,平平安安,朕是不是皇帝,天下是不是大明的都無所謂。”
天浪的話說得很漂亮:“可若有人膽敢像這些貪官一般,肆意殘害百姓壓榨民脂民膏,朕必殺之。”
天浪手指着這些犯官挨個點評着,指着其中最胖的一頭肥豬說道:
“柳州知府錢如明的落網,起因是一地方鄉紳殘害百姓,朕帶人去爲這家的老人孩子出氣,這件事想必如今都已經傳開了吧。
不過爾等不知道的是,朕原隻爲揪住了一個鄉紳,未料竟是順藤摸瓜揪出了一隻碩鼠。
朕在抄錢如明的家時連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因爲在錢如明家,僅僅查貨到的不明來路的金銀共計便是八十五萬兩,在冊的田地池塘竟然達到了三千五百頃。”
“南甯、全州、梧州、鎮安、太平、浔州......”
天浪一一例舉了這些官員們的罪狀,竟然用秉燭難書來形容都一點不過分。
包括譚有法、錢如明二人招供舉報的二十多名官員在内的一百多名犯官,從天浪來到柳州的第二天開始籌謀布網,并審理至今,不計金銀,僅一百多犯官家中田地池塘一項,便是近一萬多頃。
人群中傳出一片咋舌聲。
天浪報出的這個數字絕對是相當恐怖的,舉例當時廣西的玉林州,所轄三個縣,實際田地池塘總數量隻有不到四千頃。
而且這個數目還比元朝時期翻了數倍,被記載進了《永樂大典》,成爲令大明引以爲傲的盛世典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