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軍統帥暫時空缺,由高層們共同執掌,南軍高層也換了人。
其實客觀上來說南軍統帥被撤的有些冤枉,雖然在這次戰鬥中,南軍沒能像以前那樣發揮出戰鬥力,沒能把敵軍打的落花流水,但是在北軍非常羸弱的成績的映襯下,南軍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南軍的中軍營是第一場把對手打的一臉懵的隊伍。然後入太原城後,又讓太原城成了敵人聯軍西路軍最大的障礙,直到現在太原城都是一副牢不可破的樣子。
而且南軍主力的南下救京城,也是這次能讓敵軍答應和談的重要原因,若不是有這幾十萬南軍,敵人恐怕還要再打些日子才有和談念頭。
所以南軍的新任統帥其實做的還算不錯的,畢竟他上任也沒多久,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把南軍帶成這樣很不錯了。
但是也因爲沒能對敵造成以前那樣的碾壓态勢,統帥也被撤了職務。不過這位才幹了一年不到的南軍統帥并沒有被下獄,隻是撤了職閑散在家。
不像北軍統帥被抓起來下獄聽候處置。
又換了一個從兵部上去的将軍爲南軍統帥,因爲跟陛下心腹關系不錯,所以推薦了他。
來跟陛下離京述職的時候,這位老持成重四十多歲的将軍惶恐的跟陛下保證,一定讓南軍盡快恢複戰力。
陛下拍着他的後背語重心長:你也知道,之前的統帥有些冤枉,但他作爲統帥,撤他的職也是應該的,責任他需要負。你呢,朕對你要求也不高,半年内讓南軍能跟敵人打個旗鼓相當,半斤八兩,朕就滿意了。能不能做到?
将軍磕頭保證,一定做到。
處理完這些事後,帝王開始做一件一直想做的大事,那就是新政。
或者也不能說是一直想做,原本是他之前在思索怎麽讓李戎生加罪名轉移百姓注意力。
想的久了他就想到,一個好的政策的确可以讓天下百姓都銘記他這個帝王千年。
他知道帝國雖然很富庶,但再富庶也有天災人禍的地方和時候。
百姓們經常被天災給弄的顆粒無收餓殍遍地。
就算沒有天災,也有青黃不接的時候。
所以這位帝王想出了一件可以緩解百姓青黃不接的好政策。以平價的方式購入百姓的糧食,然後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朝廷以低利息借給百姓渡過難關,等秋收的時候百姓豐收了再把糧食還給朝廷。
這樣一來,百姓們就能安然度過青黃不接的時節。
平日裏這種時候都是富戶們掙錢的好時機,富戶們以很高的利息借給百姓糧食,借此壓榨百姓窮人,來堆積自己本就如山的糧倉錢倉。
如果施行了這個新政,普通百姓窮人就不用受富戶壓榨了。
帝王越想越覺得這個新政很好,真是太好了,也隻有自己這樣英明的君主才能想出如此利國利民的政策。
帝王把戶部尚書叫來,把新政的想法說了。
戶部尚書聽罷思索片刻道:“如此新政聽起來很好,隻是.隻是總覺得有哪裏不對,陛下可是聽别人說的?”
戶部尚書曾是晉王的心腹,在登基上站在晉王身邊,跟帝王說話他沒什麽好拐彎抹角的,直言不諱。
帝王猶疑道:“是朕無意間想到的,怎麽了?不好嗎?”
戶部尚書道:“好肯定是好的,隻是一項新政的施行,恐非簡單。這個政策看起來很合理,但如果施行起來不好的話效果也不一定好。臣覺得朝議讓大家都想一想最好。”
那是自然,朕本就是這麽想的,隻是先讓愛卿聽聽如何。帝王裝作一副不在意的樣子,心想恰好沒有表現的太興奮,否則惹臣子笑。難道這個政策不夠好嗎?
戶部尚書退下後,心中想了一晚上。其實他覺得這個政策很好,對百姓的好處很大。他想,如果這條新政施行,陛下的名字和他的名字都将在史書上留下一筆。而他之所以在陛下面前表現的鎮定,是因爲他在想這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陛下想出來的。
他當初支持陛下,站到陛下這邊,其實更多的原因是慶王年紀小,而晉王年紀正好,況且晉王殿下又不是那種玩物喪志之人。
他也早就看出來還未當上陛下的晉王殿下,隻是爲了讓自己更安全而故意裝作纨绔子弟。
他覺得陛下可以做好一個皇帝,所以選擇站在陛下這邊。
而這條新政如果真的是陛下自己想出來的,那戶部尚書是很高興的,自己沒有看錯人。
但即便如此,他更不能捧陛下,他想讓陛下做個千古明君,像先帝那樣的君王,他就不能捧,不僅不能捧還要對陛下适當的打擊,讓陛下絕對不産生驕傲的情緒。
這是一個好臣子應該做的。
第二天,戶部尚書在戶部照常每月一次的會議上,抛出一個問題。
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很多地方的百姓們日子都不太好過。而百姓們這時候就要像富戶借債,其中有很多借債直接或間接導緻了一個家庭的毀滅。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麽看法可以說一說。
同僚們有些不解,尚書大人這是有什麽想法,所以先讓我們說說嗎?肯定是了。官場規矩,長官從來都是先讓下屬先說,待下屬說的差不多了,充分了解了下屬的想法,然後長官才再說出自己要大家做的。
于是下屬們都說了自己的看法。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因爲這個現象官府很難插手,如果問陳樂天的話,陳樂天就會用在未知來信裏的知識跟大家解釋說,這叫生産力跟不上。
也就是總共生産的糧食不夠多,不夠很多人都吃飽。甚至或許就算富戶們把自己的糧食都拿出來給大家分了,整個大宋的百姓也還是有一部分人沒得吃。
下屬們一通說之後,尚書大人也不置可否,也不下結論,隻是點點頭說了句,散會。
然後就沒了,諸位同僚不明所以不敢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