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羅氏的事情安排好了,安甯回去便開始準備樂陽成親的事宜。
原先蕭元的意思是今年秋給樂陽和董大成親的,可因爲戰事耽誤了,一直到了冬天,才把所有的事情準備好,将樂陽風風光光的嫁了出去。
樂陽出嫁之後,蕭元和安甯便真正安定下來。
他們也不急着再去攻打江北的大齊,而是要休生養息,與民休養。
江南洪災加上疫情,真的是死了不少人,如今江南好些地方都還亂的很,需要好好的治理。
這個冬天蕭元一直都很忙。
他忙着讓人去修路。
将水泥路從南夷修到蘇州這邊來。
江南百姓經過洪災,很多日子都不好過,手裏沒錢,家裏也沒糧,這個冬天若是沒人管,恐怕會餓死凍死很多。
蕭元正是因爲想要補助這些百姓,才大力修路的。
凡是願意跟着修路的百姓,都會讓人給工錢,還有的可以給一些糧食和鹽什麽的。
這麽一來,很多家境困難的百姓都報了名要修路。
蕭元即補貼了百姓,讓百姓的日子可以過得下去,又做了基礎建設。
安甯在這個冬天讓人下鄉去給百姓宣傳南夷的好的糧種,務必讓百姓在明年春耕之時願意種上南夷那邊運來的糧種。
同時,安甯還打算讓一些百姓種植紅薯和土豆。
這年冬天,兩個人都忙的不行,日子也就覺得不經過了,時光如流水一般,還沒覺察呢,這一年就過去了。
到開了春,因爲宣傳工作做的好,江南的百姓就很願意種南夷運來的糧種。
安甯讓這邊一些地方種了雙季稻,還有的地方種了小麥,另外也有一些地方種了紅薯和土豆。
春天江南的百姓除了種地便是養蠶,安甯等春耕過後,就讓人建了一些織坊,專門織造上好的絲綢。
安甯自己弄了一種閃光緞,還有一些霞光緞,她教導了一批織娘,專弄了作坊織這個賣到大齊那邊。
大齊的女子喜奢華,喜歡那種流光溢彩,顔色鮮豔的服飾。
而不管是霞光緞還是閃光緞都很符合大齊女子的審美,賣過去之後,真是被那邊的好些大家夫人和小姐哄搶一空。
除了做基礎建設,蕭元又大力的提拔官員。
從南夷那邊帶的人員根本不夠用,蕭元便開了恩科,選拔了一些江南有見識的文人派往各地爲官。
梅伯清的弟子張和也參加了這次科舉,他考中進士,被派往柳州爲官。
這麽着,一直到了這年冬,整個江南局勢大變。
各地的官府有了新的官員入駐,将亂局穩住。
另外便是春天種的高産的糧種,到了秋季收獲,使得江南很多人家都是糧滿倉,再不愁沒吃的了。
而江北的大齊因爲缺了江南這個糧倉,種的糧食根本不夠吃用,富貴的人家還好些,平常人家飯都開始吃不飽了。
越是如此,大齊的糧介越是瘋長。
安甯就趁機運了一些糧食往大齊,轉手就掙了不少錢。
蕭元别的兒子都封了郡王,隻有蕭英還是光頭皇子,并沒有封王。
但是,從去年開始,蕭元不管是上朝還是接見大臣都一直帶着蕭英,讓他跟在一旁多聽多看,好好觀察,有的時候也會問問他的意見,讓他說說對一些事情的看法。
靖朝這邊的朝臣都能看得出來,蕭元沒有給蕭英封王,那是要讓他做太子的。
而蕭英倒也是個勤勉的孩子,跟在蕭元身邊學了很多。
這次,安甯運糧往大齊,讓蕭英很是不解。
這日蕭元拿了些折子給蕭英,讓他幫着批折子。
蕭英批閱之後交給蕭元,蕭元又看了一遍:“批的很好,就照這麽辦理吧。”
蕭英笑着應了一聲,然後就問蕭元:“父皇,江北缺糧,這對于咱們來說是好事,畢竟,江北越亂,咱們将來越好行事,可這個時候,母後偏偏讓人往江北運糧,這是什麽道理,兒臣怎麽都想不透。”
蕭元笑了笑:“你去問你母後。”
蕭英就沒有再追問下去,而是又跟着蕭元看了一些奏折,等到吃晚飯的時候,蕭英給安甯請安,這才問了安甯同樣的話。
安甯先讓蕭英吃了飯,再讓下人們出去,這才和蕭英對坐說話。
“你是不是覺得江北亂了,百姓記恨官府,到了實在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揭竿而起,到時候,咱們就可以見機行事,以最小的代價拿下大齊江山?”
蕭英點頭:“兒子是這麽想的,兒子就是想不透母後爲何會賣糧往江北。”
安甯喝了一口水:“英兒啊,你說這治理江山最重要的是什麽?”
蕭英想了好久:“是權衡,是平穩。”
安甯笑了笑:“這個很重要,爲君者,本就需要平衡各方面的關系,要讓朝中文武平衡,朝中衆臣平衡,要讓官商平衡,讓百姓平穩,如此,這個國家才能夠發展下去,但是,這卻不是最主要的。”
蕭英起身:“請母後教誨。”
安甯輕聲道:“平衡各方利益關系,這是術,卻不是道,爲君之道在于人治。”
呃?
蕭英不明白。
安甯就笑:“國土很重要,但是,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片土地上沒有人,那要來何用?治理這天下,需要以人爲本,你說,江北亂了起來,等咱們打過去的時候,不知道餓死多少百姓,那時候,一個個的村子,一個個的鎮上都沒了人,那得怎麽辦啊?不管是我還是你父皇都早已将大齊看作囊中之物,大齊的江山,我們早晚都會取來,那既然早晚是咱們的,那便要把大齊的子民也看作咱們的子民,自己的子民餓肚子,爲君者能容忍麽?”
安甯說的很透徹,蕭英也聽明白了。
正因爲聽明白了,這才讓他心中一驚。
他後退幾步跪下道:“謝母後教導,兒臣想錯了,兒臣這些日子太過自大,竟是把母後往日的教導都忘在腦後,這是兒臣的錯。”
“起來吧。”
安甯歎了一聲:“英兒,你回去再多讀幾本史書,多瞧瞧曆代開國之君都是怎麽做的,想想他們做的好的地方,再看看他們哪兒做的不好,需要怎樣改進,等着你看透了,想好了,再和你父皇說說你的想法。”
“是。”蕭英答應一聲:“時候不早了,母後歇着吧,兒臣告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