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的英法政府對于應對方法,在其政府内也有着巨大的分歧。其中激進派認爲波蘭是既然是盟國那麽就應該給予保護,所以需要對德國宣戰,同時趁德國大舉進攻波蘭的機會,由萊茵地區攻入德國,推翻德國**政權。
至于羅馬尼亞,在解決掉德國之後,可以要求其退出原希臘領土。如果羅馬尼亞看不清形勢,那麽英法兩國完全可以聯合希臘、南斯拉夫與匈牙利一同進攻羅馬尼亞,推翻埃德爾的獨裁統治,建立更加民主符合歐洲潮流的政府。
當時這不過是激進派的想法和打算,而兩國政府中穩重派對此有着不同意見。
他們認爲,如果英法從背後攻擊德國,這會進一步加劇德國的兩國的敵視。而且這雖然達到牽制了德國的目的。但有很大可能會讓德國将精力放到兩國這邊。而且這也會導緻兩國與蘇聯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協議。(目前英法還并不知道蘇德互不侵犯協議)
而且雖然英法對德國進攻能夠牽制其兵力,但是波蘭并不會因此受益。因爲還有一個羅馬尼亞的存在,對于波蘭能不能頂住羅馬尼亞的進攻,他們也抱着悲觀的态度,而英法對于從希臘進攻羅馬尼亞牽制其兵力也是不感興趣。
這其中關系太複雜,而且還有一個态度不明的意大利存在,更讓他們不想在地中海做出某些過激的舉動。
當然他們也不是什麽都不做,首先需要對德法邊境集結兵力,防止可能遭到的攻擊。其次需要在北海和東地中海集結海軍,封鎖兩國的資源進口,斷絕其貿易往來,減少其戰争潛力。最後可以讓波蘭政府向蘇聯求援,将蘇聯拖入戰争。
沒錯,雖然英法政府的綏靖政策失敗了,但是英法依然不願意被拖入戰争中。一方面是因爲上一次大戰傷亡太大,讓人觸目驚心,到現在英法國内都還有很大一批反對戰争的人。
所以英法政府之前綏靖政策,才會有那麽多人的支持。雖然綏靖政策失敗了,但這不代表兩國民衆就都願意打仗了。
而英法國内還有一種聲音,那就是以最小代價結束這場發生的戰争。這不僅對民衆有影響力,對于英法政府内部也是有巨大影響力。
其實這種想法不過是綏靖政策的變種,在明知道必須宣戰的情況下,依然希望将德國注意力放在東面的蘇聯。當然最好是蘇聯應波蘭的請求,進入波蘭境内與德國人打個你死我活,順帶在烏克蘭地區,與羅馬尼亞也打的不可開交就好了。這樣整個文明世界就安全了。
而這兩種強硬與穩重的想法交織在一起,讓英法兩國發生了劇烈的争執。剛剛加入戰時内閣擔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更是在内閣會議上,強烈的抨擊大家的想法。
認爲應該立即派出援軍,與法國一道向德國本土進攻。并且還說,這次戰争原本在開始時就可以輕易制止,但因英國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隻不過丘吉爾的想法更多隻代表少數人,而更多人的想法是将這場戰争壓下來。
爲此法國外長喬治·博内還打電話給法國駐羅馬大使弗朗索瓦·龐賽。要他轉告齊亞諾,法國政府歡迎墨索裏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議:邀請希特勒和埃德爾于9月1日來舉行一次會談,以便“審查已經成爲當前紛争根源的凡爾賽和約的一些條款”。英國也同意會談,隻是需要兩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波蘭就可以。
沒錯也是在波蘭戰争都爆發之後,英法依然希望将戰争壓下去。而希望通過墨索裏尼傳達英法的意見。
而這次意大利領袖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在德羅兩國對波蘭宣戰後,他呼籲德羅兩國最好用和平的态度,解決争端,當然是他最喜歡的領導人會談。
隻不過他的好意,希特勒和埃德爾都沒有理會。因爲兩人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根本不願意搭理他的意見。
被鬧了個沒臉沒皮的墨索裏尼對此一點也不在意,因爲他被兩國對波蘭戰績驚呆了。羅馬尼亞當天就已經擊潰了波蘭的外喀爾巴仟集團軍,其最遠已經突入波蘭境内80公裏的紮莫希奇。
而德國也差不多,一開戰德國的裝甲部隊也在波蘭西部撕開了,在此防守的70萬軍隊,目前已經奪取了戰略要點波茲南。
兩國如此犀利的攻勢,看的墨索裏尼有些張口結舌,他沒想到兩國軍隊如此強大。之前意大利軍方預計,兩國想要打垮波蘭,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這要是不能犯錯才行。要是犯錯了,至少一年起步。
沒錯這不僅是意大利軍方的判斷,這也是英法乃至蘇聯方面的判斷。目前各國思路還停留在一戰模式,對于閃電戰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都還是各國宣戰,動員,然後沿着鐵路集結兵力進攻防守那一套。
所以面對德羅兩國勢如破竹的攻勢,墨索裏尼被吓到了。其實不止墨索裏尼,其他國家都被吓住了。
以至于英法兩國現在都不在要求談判了,連忙将兩份最後通牒發給羅馬尼亞與德國。
上面要求,終止一切對波蘭的侵略行爲,并從波蘭領土上撤出軍隊。否則,聯合王國和法國将履行我們的義務,去幫助波蘭。
而對于這份最後通牒,羅馬尼亞與德國根本就無視,繼續進攻波蘭。
而這種情況,讓英法不得不于開戰後的第三天宣布,與德國和羅馬尼亞處于交戰狀态。
而面對如此情況,遠在北美洲的羅斯福宣布美國中立的态度。
至此大戰才算真正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