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保加利亞如此的信心,除了已經在達達尼爾打不動了的協約國軍隊,還有意大利參戰的表現。
1915年4月,因爲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于是意大利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後準備對奧匈帝國宣戰的。有意思的是出于對德國的懼怕,這次宣戰意大利隻針對奧匈帝國,直到拖到1916年8月28日才敢對德宣戰。
而對于意大利來講,英法主要是需要其相對于強大的海軍。這時候意大利擁有3艘無畏艦(一艘但丁級、兩艘加富爾伯爵級),如果加上奧匈的3艘聯合力量級,同盟國在地中海将有6艘無畏艦。
而擔任防守地中海重任的法國艦隊,在開戰隻有兩艘無畏艦還有兩艘正在舾裝。而爲了保證對德國公海艦隊的優勢,英國不敢輕易調遣無畏艦增援地中海。不過因爲意大利和奧匈因爲領土的矛盾,在戰争一開始的時候意大利選擇了觀望。英法在看到同盟國中的裂痕後,加緊拉攏了意大利的步伐。
于是才有了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對奧匈的宣戰。在海上意大利主要同法國一道封鎖奧匈海軍,在陸地上意大利準備對奧匈進行攻擊。
于是意大利軍隊于伊宗佐地區發動了對奧匈的攻擊,不過由于這個地區地形複雜,加上奧匈在此修築有堅固陣地。由卡多爾納将軍指揮的意軍也犯了火炮準備時間過長(山地地形意大利準備了一個星期的炮擊,将本就不多的意大利彈藥儲備消耗了六分之一),戰線分散等原因。
而且意奧雙方的指揮官對于這場戰役都有一個簡單而又截然不同的戰略。意軍指揮官路易吉-卡多爾納的戰略是進攻,他認爲隻有通過進攻才能獲得決定性的戰果。因此半年内意軍連續對奧軍發起了四次大規模的攻擊。面對這些攻擊,奧軍指揮官博若馳将軍采取了一種極爲樸素的戰略。他的對策就是防守。因此他隻下達了一道命令:“所有部隊應構築好工事并在其前設置障礙物,就地固守。”
這樣憑借完備的防禦工事他就能迫使意軍在河流和高山的不利地形下作戰。這種策略使他在部隊中聲名大燥,在戰役初期階段也沒有給他帶來太多麻煩。然而由于意大利士兵軍事素質底下以及軍官們的昏庸指揮。讓意大利帶上了一戰中最弱的主要參戰國,不過現在意大利依然在努力攻擊奧匈帝國,隻是成果感人。
卡多爾納将軍還是堅持進攻的戰略,但他仍然忽視了另外兩個重要并爲互補的戰略因素。集中兵力,在決定性的地點最大限度地投入兵力。合理分配,在非決定性的地點保留最低限度必要的軍事手段。
在1915年,意軍的決策者們決定在伊宗佐六十英裏寬的戰線上發起全線進攻,這樣使得他們無法在任何地點集中使用兵力,并使部隊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削弱。他們的進攻,似乎永遠是沒有協調的,不适宜的炮擊,則經常落在了步兵的後面。此外,由于奧軍占據着許多高地,攻擊也談不上出其不意了,因爲奧軍可以從高地上觀看到意軍所有的攻擊準備。結果,在大約六個月裏意軍有25萬人傷亡和被俘。四次主要的進攻地點各不相同,但都是傷亡慘重,進展微小。
意大利最大的成果就是通往戈裏茲亞的門戶小城波德戈拉被奪取,不過意大利爲此消耗太多時間。奧匈在打完戈利采戰役後,就開始陸陸續續的調遣部隊防守和意大利的邊境。而現在奪回奧屬波蘭重創俄軍後,奧匈帝國将目光轉向南線,這次歐洲大戰的元兇塞爾維亞依然活蹦亂跳。
從戰争爆發以來奧匈已經入侵塞爾維亞三次,都被塞爾維亞所擊退。這個人口在四百三十萬的小國,爲抵抗奧匈的入侵也是奮不顧身,在開戰的時候塞爾維亞就動員了四十萬軍隊。不過經過三次抵抗奧匈的戰鬥後,塞爾維亞已經将動員擴大到女性,有不少塞爾維亞軍隊都單獨編有女性部隊。
哪怕是如此塞爾維亞現在也隻有二十多萬軍隊,其全國已經有16%的人口被動員軍隊,幾乎青壯年都被編入軍隊。哪怕如此拼命,塞爾維亞也沒有多少軍事實力了。不過奧匈因爲被塞爾維亞擊退三次,位于其背後的保加利亞變得無比重要,而這時候一個無比重要的消息傳來,塞爾維亞天氣反常,由于傷寒流行,約有15萬塞爾維亞士兵染病,喪失了戰鬥力。
奧匈帝國加緊了拉攏保加利亞的動作,終于在給保加利亞保證,讓其奪取的塞爾維亞領土,擴大至中部克魯舍瓦茨地區。面對如此的誘惑,加上俄國丢掉重鎮華沙的影響,最終保加利亞決定加入同盟國作戰。
加利亞參戰的前期政治和軍事談判是在1915年9月6日完成的。分别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和德國,在東線的德軍司令部普勒斯和德奧兩軍簽署了3份文件,2份政治性和1份軍事性。同一天,奧斯曼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簽署了調整兩個邊界的條約。
軍事上主要是最後解決塞爾維亞的計劃。爲此按照約定,9月22日保加利亞發布了總動員令。到開戰之日,總共動員了61萬6680人,而當時保加利亞總人口493萬人,其中男性248萬4122人,打個比方說大概成年男性8個裏就有3個參軍。
現在塞爾維亞完全不知道來自背後保加利亞的惡意,他們還專注着正面的德奧軍隊,這次對塞爾維亞攻擊,奧匈終于把德軍拉了過來,德國第11集團軍(7個德國師)加入了入侵塞爾維亞的行動。所以塞爾維亞現在完全沒有精力顧忌背後的保加利亞,現在他們将軍隊都在防禦德奧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