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牒如下:1.查封任何引起對奧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視的刊物。
2.馬上取締民族自衛組織(NarodnaOdbrana),并取締其他作反奧匈宣傳的組織。
3.即時從教育團體及教學方法中,删除任何會或可能會煽動反奧匈之宣傳的教學内容。
4.革除軍部或行政部中被指進行反奧匈之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政府提供。
5.接受與奧匈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在塞爾維亞鎮壓企圖颠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活動。
6.在奧國政府指定的有關部門之協助與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1914年6月28日之刺殺事件,在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7.即時逮捕奧匈初步調查所顯示的兩名被點名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軍火走私。
9向奧匈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内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級官員之言論。
10.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奧匈帝國。
貝爾托爾德準備在7月12日對塞爾維亞政府下達最後通牒,不過這個時候一件大事先生讓他的動作先行停了下來。
當時俄國駐塞爾維亞大使哈特維希,拜訪了奧匈帝國駐塞爾維亞大使吉斯爾。他向吉斯爾表示對費迪南大公遇害感到由衷的哀悼。結果在晚上9點20分他在奧匈大使館内心髒病發作,幾分鍾後就死了。這位哈特維希大使是塞爾維亞參加巴爾幹戰争幕後推手,也是俄國在巴爾幹的負責人,奧地利方面對他十分的痛恨。
其中在費迪南大公遇刺之後,各國都進行了肅穆的吊念活動,降半旗、低頭默哀,盡管有些矯揉做作的成分,但都表達了對奧匈的同情。隻有俄國在大使館表現出反常,在羅馬和貝爾格萊德大使館都沒有降半旗。即使在塞爾維亞官方爲費迪南大公舉行的吊念儀式,俄國人也是照樣拒絕。很明顯這是哈特維希的意思。
這讓塞爾維亞到處傳言,奧地利人謀殺了哈特維希,這件事也拖延了奧匈帝國的腳步。
在奧匈帝國被拖住節奏的時候,英法對于費迪南大公被刺殺一事表現的不太關心。
其中英國現在爲了愛爾蘭自治法案而焦頭爛額。在大英帝國吞并愛爾蘭之後,這位小島上的民衆一直對大英帝國的統治不滿,尤其是在愛爾蘭大饑荒時英國的表現。爲此英國在是1886年和1892年接連讨論了兩次愛爾蘭自治法案,最終都是以格萊斯頓政府垮台爲結局未能通過。
在去年阿斯奎斯擔任首相後爲了取得愛爾蘭議員的支持,于1912年4月向英國議會提出第3個自治法案。根據這一法案,愛爾蘭可建立兩院制的議會,上院議員由英王任命,下院議員按選舉法産生。但議會無權處理對外關系、征收稅款、支配土地和管理警察、軍隊等事宜。行政權則仍掌握在英國總督手中。
這個法案同樣受到保守黨的反對。經過不少波折,總算被英國下院三讀通過,但仍遭上院否決。根據英國1911年的法律,凡一個法案,經下院三讀通過,就可以不顧上院的否決,直呈國王簽字。在此情況下,保守黨人在議會阻撓不成,轉而在愛爾蘭制造事端。以A.卡爾遜爲首的保守黨人,先是策動北愛爾蘭的新教徒,于1912年9月28日通過“莊嚴盟約”,揚言要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來粉碎目前在愛爾蘭建立地方自治議會的陰謀。
接着就在北方掀起武裝暴亂,從而引起英國的“憲法危機”。阿斯奎斯政府決定派兵平息暴亂,而軍官拒不受命,并以辭職要挾。保守黨人策劃的北方暴亂發生後,愛爾蘭方面也組建了義勇軍,全國戰争有一觸即發之勢。
所以現在大英帝國對于奧匈皇儲的被刺殺,根本顧不過來。
至于法國,卡約醜聞現在才是全國民衆關注的焦點。這一被視爲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曆史上最大醜聞之一的謀殺案,發生于1914年3月16日,法國前總理、時任财政部長的約瑟夫·卡約之妻昂裏埃特·卡約槍殺了《費加羅報》主編加斯頓·卡爾梅特。
促使卡約夫人行兇的動機,緣于卡爾梅特所操縱的一系列針對其丈夫的人身攻擊。作爲當時法國政壇的重量級人物,約瑟夫·卡約的反戰立場無疑使其成爲右翼的眼中釘。
法國最重要的右翼刊物《費加羅報》的主編卡爾梅特在報紙上對其展開了長篇累牍的筆墨攻擊。自1913年11月開始,卡爾梅特在報紙上宣稱,卡約在1911年擔任财政部長期間在一起财政醜聞中阻礙司法,他還指控卡約對德國過于軟弱。後來,卡爾梅特甚至打破了巴黎新聞界的不成文原則,将槍口對準卡約的私生活。
卡爾梅特首先将13年前卡約寫給其第一任妻子的情書公諸于衆,卡約兩面派的立場在其對情人的傾訴中暴露無遺:“收入稅正因要實施它所以表面上我得反對它。”卡爾梅特還威脅要繼續公布卡約與其第二任妻子昂裏埃特之間的情書。由于在卡約與昂裏埃特相戀期間兩人都另有家庭,這封信無疑也是兩人通奸的證據,足以表明卡約在道德上的缺陷。爲捍衛尊嚴,卡約已勢必要向卡爾梅特提出決鬥的挑戰。
但在此之前,忍無可忍的卡約夫人于3月16日拜訪了卡爾梅特。在獲準進入後者的辦公室後,卡約夫人掏出早已準備好的左輪手槍連發六槍,卡爾梅特即刻死亡。卡約夫人被當場逮捕,并對槍殺行爲供認不諱。
如此好的時機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于此同時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和總理維維安尼在敦刻爾克乘坐法國号戰列艦,開始起航準備前往聖彼得堡訪問。他們是爲了鞏固法俄同盟關系,同時也是關于巴爾幹問題進行商讨。
在法國看來巴爾幹問題對其沒有太多利益,他們希望俄國将更多精力放在德國身上,這才法國同俄國結盟的主要目的,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巴爾幹與奧匈争奪上,很明顯他們對于俄國在巴爾幹搓搓逼人的态度也是有所不滿。
在7月20日抵達聖彼得堡後,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在同尼古拉二世的歡迎晚宴中提出。俄法同盟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對德國的恐懼上。這個同盟使用陸海軍支撐起來的,雙方都看中對方。他還向沙皇承諾,陛下可以信任法國,法國在未來會像過去一樣與俄國展開真誠的長期合作。
不過這位法國總統并不知道奧匈的企圖,而俄國通過解譯奧匈的電報,知道維也納想和塞爾維亞打仗,這爲将來埋下了伏筆。
在随後法國代表團參觀了聖彼得堡這座城市,觀看了俄國的各個階層的生活。在法國代表團的最後訪問時間,總理維維安尼(也兼任着外交部長)命令法國大使寫一份公報,總結一下這次首腦峰會的成果。
大使帕雷奧洛格在餐桌上草拟了一份簡短的稿件;兩國政府爲維護歐洲實力平衡交換了各自的觀點和意圖,具體到巴爾幹半島,兩國的看法是絕對一緻的。維維安尼對稿件的最後一個短語表示不贊同,指出法國和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并非絕對一緻的。
帕雷奧洛格考慮到這隻是一個措辭問題,于是收回了原稿件。他又從新草拟了另一份;法俄同盟對有關歐洲的和平、實力平衡等諸多問題形成了完全一緻的看法,而且對于東方的看法更是如此(沒有人會懷疑這指得是塞爾維亞)。随後兩國高層都完全同意這份雖說乏味卻具有暗示性的公報。
至此法國完全在不知情的狀态下,給予了俄國對同盟的保證,現在就看維也納方面的如何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