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可謂四世三公,加上袁紹自己後來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術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
成王敗寇,無論袁紹本質是什麽樣的,幾千年過去,曆史對他的評價早已蓋棺定論了。無外乎:
外表寬容,内心猜忌,喜好謀略而不能決斷,有人才而不能用,聽到好的計謀而不能采納,正如曹操曹孟德所言:
“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不過袁紹年少時,漢朝上下對他的評價還是蠻高的:
“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
袁紹出身于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紹庶出,過繼于袁成一房。
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爲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
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着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之後,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陽。
這時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爲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隐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颙、許攸等人。
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颙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兩人都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锢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
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争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爲目的的政治集團。
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擡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麽!”
袁隗聽到風聲,于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但袁紹依然不爲所動。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将軍何進的辟召。
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後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
從此,兩人關系非同一般。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并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捕殺獄中。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爲中軍校尉,曹操爲典軍校尉。但大權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将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調度指揮。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激化了。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後所生,名劉辯;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名劉協。群臣請立太子,漢靈帝因劉辯輕佻淺薄,很不中意,但廢嫡立庶,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舉棋不定。
蹇碩等宦官當然心領神會,最主要的是不願意大權落入何進手中,因此借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将軍領兵西上平叛。
在這個關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複起爲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兖,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
不幾天,漢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後立劉協,于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軍隊于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
蹇碩迫于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爲帝。劉辯即帝位,何皇後以皇太後臨朝稱制,太傅袁隗與大将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
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對宦官的一個勝利。這時,袁紹通過何進的賓客張津對何進說:
“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掌大權已經天長日久,專幹壞事,将軍應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爲天下除害。”
何進甚以爲是,于是任命袁紹爲司隸校尉、何颙爲北軍中候、荀攸爲黃門侍郎、鄭泰爲尚書。同時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們都成了何進的心腹。
對此,蹇碩非常不安,再度謀劃誅殺何進,但被人告發,何進下令捕殺蹇碩。鑒于宦官蠢蠢欲動,何進恐怕發生意外,稱病不參預靈帝喪事。
袁紹認爲隻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他對何進說:
“從前窦武準備誅殺内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洩。五營兵士都聽命于宦官,窦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将軍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領強兵,軍隊将吏都是英俊名士,樂于爲将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将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将軍應該一舉爲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後世!”
何進報告何太後,但何太後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後意旨。
事後他想:“或者隻殺幾個罪惡昭彰的?”
袁紹見何進動搖,又進而對他說:“宦官親近至尊,傳達诏令,如果不一網打盡,必将贻患無窮。況且如今計劃已經外露,将軍爲何不早下決斷?事久生變,下手晚了會遭禍殃的。”
但是,由于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賄賂,因此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于何進素無決斷,猶猶豫豫,所以仍然沒有結果。
袁紹看見這種情況,心裏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說:
“可以調集四方猛将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後進行兵谏。”
就是袁紹這一個“兵谏”葬送了大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