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終也沒有虧待鮑信的子孫,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追思鮑信的功績,上表鮑信的兒子鮑邵爲新都亭侯,并征召鮑信的另外一個兒子鮑勳擔任丞相掾。
到了曹丕的時候,就有些變了味,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本身沒有很大過錯的鮑勳被曹丕派人給處死,鮑家的兩代人的遭遇真是值得人們玩味。
據說,曹操還爲鮑信修建起了衣冠冢,位置就是在現在泗水鎮大鮑村村西,那裏的人把他叫做“鮑王墳。”現在如果去那裏,還是能夠看到。
第十個諸侯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首,是東漢末年着名的文學家。對于孔融我們知道的或許不多,但一提到“孔融讓梨”,想必許多人都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是他!
孔融少時成名,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于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舉高第,爲侍禦史,與中丞不合,托病辭歸。
後辟司空府爲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贲中郎将。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爲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爲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爲“孔北海”。
興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
後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後擔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5歲。
孔融其人,李陵是不怎麽在意的。畢竟曆史上他就沒什麽功績之說,盡管對他“孔融讓梨”耳熟能詳,但不可否認,他也是缺乏實幹才能的,儒家,一向如此。
孔融本身,也有着讀書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爲才華蓋世,想幹些大事,但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幹。
所用的都是輕浮士人,隻會飲酒做詩,高談闊論,但幹不了也不想幹實際的事。所謂“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滿,吾之願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寫照。
讨董聯盟解散後,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後來北海被黃巾賊圍困,幸得有太史慈殺出重圍,找劉備幫忙,解了北海之圍。
然後與劉備、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隻是勸說劉備接任徐州刺史。曹操把獻帝遷到許都後,孔融先後擔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
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
他推薦的祢衡也觸怒了曹操,如同前面講述的一樣,曹操對孔融這個不識時務的政敵,再也忍無可忍,最終尋找很多莫須有的罪狀,将其殺害。
就這一點來說,儒家或者孔融還是忠于皇帝的,這也是漢後曆代皇帝推崇儒家的原因,因爲他們講究“忠君”。
因此也有人爲孔融鳴不平,完全不同意李陵覺得的孔融之輩誇誇其談結論。具體的情況是:
孔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曹操以“招合徒衆”,“欲圖不軌”、“謗讪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處死。其中有一條罪狀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父子之間其實并沒有什麽恩情,父親生孩子隻不過是情欲的結果”而這句話就被定爲了不孝。
這句話是否真的是孔融說的已經無從考證,很有可能是路粹在曹操的指使下捏造出來的。孔融爲人剛直不阿早早的就忍受不了曹操的奸雄詭詐了,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曹操。
再加上他常常向漢獻帝提奏正确的言論,曹操擔心孔融坑阻自己大業于是就害死了孔融,同時還株連了孔融全家。
孔融被捕的時候,他的兩個孩子一個歲一個九歲依然在悠閑地下着棋,當别人問他們爲什麽還不逃跑的時候他們的回答是“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
能教育處如此成熟聰慧深明義理的孔融怎麽會是一個不孝之輩呢?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十三歲時喪父,當時孔融悲痛過度,還得要人扶着才能站起來,十六歲時因爲家裏收留哥哥的好友而被捕,被捕時孔融,孔融的哥哥還有孔融的母親都争相去頂罪。
一門人都争着赴死,如此之人如果真要背負一個不孝的名聲的話真是天理難容。
其實在今天,關于父母于子女無恩論已經不是什麽大逆不道的話了,從新文化運動的魯迅《我們怎樣做父親》到前一段時間的羅永浩《對“父母于子女無恩論”的思考》,都對這個論點有自己的見解。
也有人認爲孔融讓梨名不符其實,其人更是虛僞詭詐。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到目前全中國婦孺皆知,而中國人也喜歡引用“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子孫後代要懂得謙讓、爲人大方,有禮貌。
有人認爲曆史上真實的孔融卻讓人大跌眼鏡:曆史上真實的孔融和千百年來被宣揚的“孔融”簡直是“判若兩人”!
首先,孔融是一個故作姿态、虛僞狡詐之人。在建安九年,軍閥袁紹之子袁譚率兵圍攻青州城,此時城内的守兵僅僅剩下了幾百人,形勢萬分危急。
當時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内,爲了維護自己“臨危不懼”的名士形象,其選擇故作淡定,飲酒作詩,拒絕上城督戰,令守城士兵又氣又惱。
後來,在袁譚大軍攻破青州之時際,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護下悄悄地逃離了青州城,無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