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曹操在第一次征陶謙時對家人說:“我如果回不來,你們可以去投靠孟卓(張邈字孟卓)。”
從這裏看出曹操對張邈是極其信任的,以至于将自己的家小托付給他。結果曹操凱旋而歸,見到張邈,兩人相視而泣。
這在曹操所交往的人中,還少有人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就在曹操再次東征陶謙時,這個好朋友卻背叛了曹操,迎呂布共占兖州,幾乎使曹操失去了賴以成就事業的根基。
張邈爲何這樣做呢?
一說最根本的原因是張邈不甘屈于人後,落爲人臣。當時張邈也擁有着較強的實力,當曹操帶走大量軍隊後,一個反叛的時機就來臨了,并且曹操的将帥陳宮勸他說,呂布是一位骁勇善戰的将軍,如果迎回呂布共同占據兖州,那麽就可以脫離曹操成就一番大事。
曹操聞訊後率領主力回師,在兩年的時間裏,曹操将失地全部收回,并在巨野打敗呂布。呂布東逃,投奔了劉備。
張邈跟着呂布一起逃跑,留下張超帶着家屬守雍丘。曹操圍攻雍丘數月,攻破并屠戮城池,誅殺了張超及其家屬。張邈去向袁術讨救兵,尚未見到袁術,自己卻被部下殺害。
另一說事情的起因源于袁紹。張邈與曹操的關系是很親密,可是,兩人之間還有一個袁紹。
呂布被董卓的部将打敗後,打算投奔袁術,袁術厭惡他反複無常,根本就不願接納他。呂布隻好北上投奔袁紹,袁紹便和呂布一道攻打常山的張燕。
呂布作戰勇敢,常常沖鋒陷陣在先,終于打敗了張燕。得勝後的呂布要求擴充自己的隊伍,再加上呂布的隊伍軍紀很差,這引起了袁紹的擔憂。
呂布對此也有覺察,便請求袁紹放自己離去。袁紹害怕呂布以後回過頭來危害自己,就表面答應下來,背地裏安排武士想趁夜殺掉呂布。
事情敗露,呂布打算逃亡河内,和張揚合兵一處。在投奔張揚的途中,呂布特别登門拜訪了張邈,兩人想談甚歡,還執手發誓。袁紹聽說了這件事情,就更加痛恨張邈。
這時候,又有陳宮的挑撥離間,起到了關鍵作用。有了前面讨董卓時的嫌隙,再加上這次呂布的過往,張邈更加擔心,總害怕曹操會爲了袁紹而攻擊自己。
說起來這種事情也不算多餘,畢竟,政治家講的是利益,在利益面前,友情是次要的。問題是作爲張邈來說,應該對事物和自身有一個正确的判斷,然後做出一個正确的應對預案。
這時候的袁紹和曹操,兩人搶奪的地盤還不相重疊。也就是說,袁紹和曹操還沒有到了直接刀兵相見的時候,你張邈這時候還沒有成爲利益交換的砝碼,曹操不會爲了袁紹和這個朋友反目。
袁紹這時候還有張楊、公孫瓒等強敵,還沒有能力來進攻張邈,否則,他也不會假借曹操之手。張邈所在的地域,倒是和曹操的利益相關,但這時候曹操有徐州等更大的利益索求,不可能爲了袁紹一句話而和好朋友反目。
可惜張邈碰到了一個居心叵測的人,這就讓張邈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這個居心叵測的人是陳宮。
陳宮是曹操的部屬,這時候曹操再次東征徐州的陶謙,留下陳宮守衛東郡。而陳宮這時候正在和張邈的弟弟張超一起,謀劃着背叛曹操。
陳宮對張邈說:“當今豪傑四起,天下分崩,您擁有那麽廣闊的土地和衆多的士兵,占據着四方必争之地,撫劍四顧,也可稱得上是人中豪傑,卻反而受制于人,不是太沒有出息了嗎?今天兖州城裏的軍隊開拔東征,城内空虛,呂布是位壯士,善于打仗,勇往無前,如果暫且将他迎來,共同管轄兖州,靜觀天下形勢的變化,相機行事,這也是縱橫四海的大好良機啊。”
張邈聽從了陳宮的話,陳宮率領着曹操留給他的人馬,把呂布迎接過來,呂布自任兖州刺史,并占據了濮陽。
這話應該不錯,但在鼎立之勢尚未形成之前,天下還是一個亂紛紛的形勢,可以說是諸侯林立,任何人要想成就大業,就不能過多的樹敵,而是要更多的結交一些同盟者,哪怕是暫時的。
有些人雖然将來也會成爲敵人,但要分清主次,隻能是确定一個主要敵人,逐次進行。更主要的是,要想自立,首先要自強,否則,你又憑什麽不被人所制?
另外,像呂布這種人,跟随誰就坑誰,爲什麽要和這樣的人結合?所以,張邈錯就錯在,他舍棄了多年相知的生死相托的朋友,而選擇了一個天下諸侯都看清楚了的具有狼子野心的呂布!
更要命的是,張邈沒有看清陳宮的真面目。陳宮是曹操的部屬,曹操留給他兵馬他才有了資本,這樣的背主之人,你憑什麽要相信他?
這時候的呂布,像是一個喪家之犬,應該是找人容留他,要接納呂布,也應該是你張邈爲主,爲什麽倒成了“迎接”呂布來當主子?讓他來當這個“兖州刺史”?
假如還是要依附于人,找一個主子,爲什麽不選擇地域内的“長官”,真正的兖州刺史曹操當這個主子?所以說,陳宮是在拿着張邈的錢,謀自己的利。
而張邈是被陳宮利用,人家把他賣了,他還在幫着人家數錢!對于陳宮來說,呂布能戰,但沒有謀略,他需要的是一個謀士,而陳宮正好可以填補這樣一個空缺。
曹操身邊謀士衆多,比他陳宮才高的人不是一個兩個,陳宮想在曹操陣營中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談何容易。而擁戴呂布,能立刻一步登天,成爲像後來司馬懿、諸葛亮一樣的人。
從這方面看來,張邈的确不具備成就大事的基本素質。陳宮和呂布應該說是一路貨色,都是背主求榮之徒,但張邈看不清楚,他甚至都不如一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