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一聽,心說我這手下狠人也不少啊,那就讓着華雄先去試試火力。當時就給華雄加封了一個骁騎校尉,派兵五萬,讓他帶着李肅、胡轸、趙岑等幾名龍套戰将連夜趕奔汜水關迎敵。
等華雄帶人到了去打前陣,一行人到了汜水關,盟主袁紹等十八路諸侯,派孫堅爲前鋒去交戰。
這時諸侯裏有一位濟北相鮑信,他當初在京城的時候,就曾經找過袁紹和王允,商量着要對付董卓,結果被這二位推脫了,他這才自己跑回了老家。
這會一看聯軍要正經讨伐董卓了,他心中暗想,按說這收拾董卓的功勞,本來就該是我的,我才是第一個發起者,于是鮑信暗中讓他弟弟鮑忠,帶了三千士兵,繞小路先行趕到了關下挑戰。
華雄也是剛到汜水關,屁股還沒坐穩呢。一聽關外有人罵陣,華雄心說來的好呀來的巧,我在相國面前誇下了海口,這會正應該顯顯手段。
華雄帶了五百鐵騎,從關裏就沖了出來。鮑忠一看,對面一馬當先的這位:“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就跟《西遊記》裏跑出來的山精野怪似的,頓時膽氣一怯。
華雄見了鮑忠心怯,氣勢就更足了,倆人一個照面,華雄一刀劈死鮑忠,随後帶着部隊一陣猛攻,鮑忠部下群龍無首,亂成一團,被華雄殺的大敗而逃。
董卓見了大喜,将華雄升爲了都尉,火箭一樣蹿升,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啊。
李陵已經控魂董卓,自然知道前線戰事,他不急,這隻算是開胃菜,鹬蚌相争,他漁翁得利,隻需穩坐釣魚台即可。
這邊鮑忠剛死不久,那邊孫堅才帶着部下趕到汜水關,“前赴後繼”啊。
孫堅身披銀铠,頭紮紅巾,手拿古錠刀,指着關上大罵叫陣。
華雄立于關上,副将胡轸求功心切,上請迎戰,兵對兵将對将,主将對主将,華雄沒出場,孫堅自然不用出陣,于是他手下的程普策馬挺矛,不用點将便早沖了出去,直取胡轸。
兩人鬥在一處,隻幾招下來,程普的蛇矛就戳的胡轸連連敗退,胡轸心頭大驚,随後便是一怯,就想退回本陣,他要是不逃吧,還能繼續跟程普對付幾下,這一逃,賣了好大一個破綻給程普,程普哪能放過這樣的好機會,擡手一矛,把胡轸刺于馬下。
孫堅在後面看程普擊殺了敵軍頭目,把刀一舉,帶着士兵掩殺而來,把胡轸部殺的潰不成軍,大敗而回,一路追殺到汜水關下。
華雄在汜水關上一看,這孫堅還真是名不虛傳,當真紮手的狠,他也收起了輕敵之下,下令萬箭齊發,落石齊下,抵擋孫堅。
孫堅追的匆忙,什麽雲梯之類的攻城器械都沒跟上來,隻能暫且後退,在梁東駐紮下來,讓部下把胡轸的腦袋送到袁紹那請功,順便去袁術那催糧。
本來,如果是孫堅獨立作戰,肯定不至于隻帶這麽點糧草,但現在是聯盟作戰,孫堅又是先鋒官,講究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除了去汜水關搦戰,還有爲大軍開道的職責,帶着太多辎重反而不方便,所以隻帶了點路上吃的,尋思到了汜水關,紮營完畢之後,再讓主管後勤的袁術把糧送過來就來得及。
孫堅的想法本來是沒錯的,可惜這袁術就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玩意。袁術怕手下立了大功,搶了他威風,于是拖延給孫堅糧草,以緻孫堅先鋒軍沒糧鬧騰起來。
華雄得知消息,夜襲孫堅,得勝而回。
孫堅就慘了,剛赢了一局便輸得褲子都要掉了,一邊清點損失,救治傷員,一邊恨得咬牙切齒,連夜跟袁紹彙報這裏發生的一切:
要不是軍中缺糧,士兵混亂,怎麽會發生這樣的慘敗?!
袁紹接到彙報之後,大吃一驚:“孫堅打仗可是把好手,這些諸侯裏沒幾個比他猛的,沒想到他竟然敗了。”
他就不尋思是因爲缺糧才導緻了孫堅的失敗,一點都沒覺得他老弟袁術才應該負主要責任。
要不說老袁家這倆貨都不怎麽地呢,前面袁紹就任盟主的時候,口号喊的那叫一個響,什麽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等到他自己弟弟不發糧惹了禍,就不管不問了,這樣的人還配當盟主?
當然這事曹操都有記錄在案,到時候呈給漢獻帝劉協或者說李陵,一筆一筆,最後肯定讓這些人吃不了兜着走,他也算“師出有名”了!
誰讓皇帝做事,就是要講究給堂堂正正,讓人說不出個不是來,才能長治久安呢!要不是如此,李陵也不會坐看十八路諸侯讨伐董卓的好戲了。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着孫太守赤帻,來寨前大罵搦戰。”
孫太守說的是孫堅,前番他因缺糧兵敗,慌亂間不敵華雄,被對方挑下頭巾,算是他的恥辱。
袁紹問道:“誰敢去戰?”
袁術背後轉出骁将俞涉答道:“小将願往。”
真是有什麽樣的主子,有什麽樣的将士!俞涉搶着前去,還不是爲了壓孫堅一頭,你被華雄打敗了,我俞涉要是打赢了華雄,那就美滋滋了!
可惜,等俞涉出馬,不多時還報:“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
孫堅聽聞消息,暗哼一聲,匹夫活該。
《三國演義》中描繪這時候的場景是這樣的:衆大驚。但是随後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将潘鳳,可斬華雄。”
韓馥是怎麽想的呢?當然是出來表現的啊!心中正得意呢:看把你們吓得,一個個大驚失色,真是少見多怪,等我手下大将待會顯威風,你們一個個還不得掉一地眼球?
接着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出陣了,一般來說,純粹的龍套大都那些刀啊、槍啊之類的大衆化武器,這位潘鳳拿個大斧,應該也有兩下子,要不韓馥也不能對他那麽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