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董卓已經神憎鬼厭了,王允又是聲望地位甚高的司徒,呂布在王允的唆使下,又考慮到自己和董卓的惡劣關系,因而刺殺了董卓。
話說很快宮外又傳來消息,說并州刺史丁原被殺了,麾下大軍散的散,降的降,董卓變得威勢越發大了。
“好戲開鑼了!”李陵笑道,他等的花兒都要謝了!董卓,不過是他眼中的跳梁小醜而已,要不是還有用,他完全可以一指頭碾死。
當然,這時候董卓并不知情,他眼中弱雞一般的少帝劉辯,其實有天大的靠山!所以蹦跶的歡着呢,更是不用皇帝劉辯同意,便:
“自領前将軍事,封弟董旻爲左将軍、鄠侯,封呂布爲騎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而他的女婿爲他出謀劃策,李儒勸道:“早定廢立之計。”
丁原被滅了之後,董卓最大的敵人也沒有了,整個京城的兵權都在他的手裏,正是廢舊帝立新皇之時,這才是從根本上壓制士族門閥并立威的最佳手段。
于是董卓又擺酒“請”客了,這回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僅帶着李儒,還讓呂布帶了一千多個弟兄跟着。《三國演義》是這樣描繪的:
乃于省中設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将甲士千餘,侍衛左右。
是日,太傅袁隗與百官皆到。酒行數巡,卓按劍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廢帝爲弘農王,立陳留王爲帝。有不從者斬!”
群臣惶怖莫敢對。
這回董卓也不像上次開口說讓你們聽聽,我跟你們核計核計,這回不核計了,直接就說“有不從者斬!”
上回丁原起頭反對,結果沒幾天腦袋就沒了,這下誰還敢反對他,文武百官全不敢吱聲啊,“群臣惶怖莫敢對”。
不過宴席上有個人心裏是十分的不爽,誰呀?袁紹啊。
上次董卓“吾欲廢帝”宴會事件,袁紹從頭到尾沒吱聲,這回忍不住了,跳出來了,不跳出來不行啊,袁紹看自己忙活了半天,現在一看都是給董卓鋪路了,再憋着不說話不行了。
《三國演義》中這樣描繪: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
“今上即位未幾,并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
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爲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
袁紹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
兩個在筵上對敵。
袁紹怎麽敢拔劍相向?
他有底氣啊,四世三公之後啊,而且心中有怒氣,自然更加沖動了,要知道他袁紹之所以上下撺掇何進弄死十常侍這幫宦官,爲的不是何進外戚掌權,而是好讓他們士族上位。
結果把董卓招來之後,士卒這一夥人混的一天不如一天。當時大漢朝還沒亡呢,實在是讓他沒有想到,董卓如此大膽,直接敢視皇帝爲無物,以緻挾天子以令朝堂。
他也後悔啊,曾經同爲西園校尉的鮑信就想讓他領頭來對付董卓,那時候西園的兵馬還實際控制在他們手裏,董卓新到雖然極力拉攏何進死去後群龍無首的兵馬,卻還沒有來得及掌控。
可是袁紹以爲,上面有皇帝壓着呢,誰知道董卓會“無法無天”如此!真是膽大妄爲之極!
在看董卓,他見袁紹真跟他叫闆,就要弄死袁紹,李儒輕輕一拽董卓,在他耳朵便嘀咕道:
“袁紹他老叔不還在這麽?你跟他一個小輩置氣多丢身份,看他老叔怎麽說。”
說完裝模作樣的大聲勸道:“大人,事還沒定呢,先不着急殺人。”
袁紹一看董卓被拉住了,他裝作一臉正氣,拎着刀氣咻咻的出去了,其實他剛才就是要表表态,顯示一下自己的氣節,袁紹又不傻,知道董卓要是真動手,他帶來那一千多兄弟,弄死自己還不跟玩似的,這時候不走等啥呢。
袁紹知道自己這官肯定也幹不下去了,不過正好,自己家那是“四世三公”,有的是親戚,有的是弟兄,上哪還混不起來,他把自己的官印往東門一挂,上冀州去了。
董卓也沒搭理袁紹,繼續拎着劍,回頭問袁紹他老叔,當朝太傅袁傀:
“我看着你的面子,不跟你侄一般見識,廢皇帝這個事,袁傀,你怎麽看?”
袁家的四世三公,屍位素餐者居多。比如這位袁隗,趕緊回答董卓:“太尉所見是也。”
意思很明顯了,堅決擁護啊。
如果沒有李陵存在,自此,董卓将名正言順的廢了漢少帝,立了漢獻帝,把持朝政,作威作福。而遠走高飛的袁紹,在渤海積蓄力量,壯大自己的勢力,小日子也過的很舒坦,逐漸成爲了天下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個。
從何進和張讓明争暗鬥開始,袁紹在洛陽城裏瞎摻合,董卓在洛陽城外瞎摻合。一場場争鬥過後,張讓、何進都死了,同樣跟着瞎摻合的丁原也死了,甚至漢少帝、何太後都死了。最終獲得利益的是洛陽城裏的董卓和洛陽城外的袁紹。
這倆人真是摻合界的魁首,漢末的政治明星。
其實這一些列的實踐當中,曹操都參與其中。之所以顯得默默無聞,主要是曹操沉穩的性格導緻。曹操的沉穩跟袁紹的優柔不一樣,曹操講究的是先控制一下節奏,看看再說,隻要瞅準機會,他就會當機立斷。
而袁紹是個愛動腦子的人,他能做出種種方案,然後在各種方案之間舉棋不定,猶豫不決。這種性格就是江湖中傳說的“好謀無斷”,這種人适合當謀士,不适合當老闆。
曹操是個會站隊的人,在何進、蹇碩之争的時候。曹操料定蹇碩必敗,因此跟随何進的腳步,間接搞死蹇碩。
當張讓與何進水火不容的時候,曹操選擇了跟随袁紹的腳步,放任張讓、何進拼命,自己始終跟着袁紹,該殺人殺人,該放火放火,都走遠了再指揮人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