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園建設在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中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波士頓州附近的128号公路園區和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三角園區都是成功的典範。
它們依托著名大學群,形成創新生産銷售的産業鏈,專家及生産者在複雜的科技之間相互學習和調适,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實驗、市場、科技、地方機構、大學之間交流互動,加快人才培養和使用,出人才、出産品、出創新,這是科技網絡建設的成功案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加大力度,設立各種項目,給科技人才提供研究機會。其中學術與工業聯盟資助機會計劃成爲科學技術與工業之間的橋梁,幫助知識和技術成長,獲取市場成功。
類似的項目,還包括工程教師實習計劃(engineeringfacultyinteshipprogram),提供工程教師到行業實習和創業的機會。這一計劃爲工程教師進入實業界提供資助。
(七)全球創新創業競争時期
進入全球創新創業競争時期,從國家創新戰略和教育戰略中可以看出,美國對于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方面的人才更加重視,并吸引和保留stem外國人才。
美國國土安全部于2012年出台政策,用于吸引和保留外國人才,将擁有stem學科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簽證持有人的畢業後實習期簽證延長17個月。
像twitter、facebook這樣的公司可以通過“向stem類的畢業生提供培訓”的方式讓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在美國繼續工作29個月的時間。
“好,太好了!這事就交給愛卿領銜,然後制定相關計劃,然後立刻推行下去!”李陵大贊此策甚妙,這令他想起了曾經道聽途說的上述有關美國的各種人才計劃。
他不知道,就是李陵今天的這番話語,不僅大大削弱了西岐,砍掉他們的腿腳,同時也讓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時代,提前到來大商。它基本上形成了華夏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華夏曆史的發展。
是華夏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階段,奠定了華夏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這裏沒有孔子、老子、墨子,但他們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卻在曆史的強大慣性下,依然在大商形成了。與“春秋戰國社會處于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爲富國強兵,招賢納士”不同,大商招賢納士的人才吸引計劃,是李陵“高瞻遠矚”的結果。
當然,兩者相同是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産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物質的豐富反過來助推了文化的繁榮,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上解脫,得以鑽研學問。
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
同樣與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社會大變革不同,大商沒有那麽多繁文缛節,前者還需要将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制羁絆中解放出來。
而大商的士在社會身份上,本身就有相對獨立的地位,這些知識分子都是寶貝,李陵有清醒的認識,重視人才的他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個以“勞心”爲務、從事精神性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形成,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
而且李陵不僅重視人才,還注重培養人才,重視教育。他知道不僅是大商,就是更發達的漢唐,也存在知識壟斷現象,這令李陵十分痛恨。這樣不僅導緻人才少,而且會形成門閥政治,皆因人才出于壟斷知識的高門大戶。
夏商周時代,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确規定,“古者學在官府”。
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爲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官府完全控制着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爲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
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隻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
李陵自然要打破這個制度,興辦學堂,廣收寒門學子,讓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于民間,這種曆史現象被稱爲“文化下移”,緻使“私學勃興”。
大商的儒家,以六個專業人才抱團而立,六個人傳六藝爲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别。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爲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爲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儒家分有許多派:
六人之一老大的理論和孔子類似,都是“仁”,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爲的準則是“克己複禮”。
主張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爲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
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别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别人,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爲。
第二個學派,同樣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倫理觀是“性本善”。
第三個學派,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認爲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爲君子,普通人變爲聖人,這種主張,被稱爲“性惡論”。
這個學派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應社會的需要。
道家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道”的學說作爲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類似現在的哲學。
認爲天道無爲,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爲,守雌守柔,以柔克剛。
政治理想是“無爲而治”。政治上提倡“無爲”、“順應自然”。無爲是指不妄爲,不胡作非爲,爲所欲爲。
道家内部也分化爲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
墨家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爲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别,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
“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墨家有兩大分支:一支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
另一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钜)子”,後期轉化爲秦漢社會的遊俠。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願望。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爲法家。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爲教,以吏爲師。
其學說爲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産,研究農業生産問題。另有方劑家就是後來的醫學流派,雜家兼收并蓄,陰陽家重視天文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