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三章精耕細作


至此牛耕終于在李陵的緊緊盯着下,開始走向大商每一個角落,大商的新時代來臨了,原始社會“刀耕火種”——商周“石器鋤耕”——春秋戰國以後“鐵犁牛耕”的曆史在這裏已經拐了一個大彎。

田間地頭到處可見或兩頭或三頭牛在拉犁耕作:

農民們先把牛绠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缰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拽缰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鞭、扯缰繩進行耕作。

多麽美好的田園畫面啊!

不過李陵也知道,農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精耕、化肥、農藥、套種?那是萬裏長征才走了一小步啊!

要知道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産才算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并以耕—耙—耱爲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當然那時候還是直轅犁,但結構已經相當完善,應用更加廣泛。

大商在李陵的指點下,有了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将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産率和耕地的質量。至于曲轅梨的改進,比如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镵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作效率也更高等等,這些就需要在實際生産中,持續摸索了。

我們很少人知道:正是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成爲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原因在于:石制和木制農具的工作效率很低,不可能精耕細作。原曆史時空商和西周雖有青銅農具,但使用不廣,鐵農具出現于春秋,至戰國而廣泛使用,鐵農具的廣泛使用,使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這一切大商已經有了,那麽自然而然,精耕細作便在大商孕育而生了。

曆史書上這樣記載:“精耕細作萌芽于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

李陵附身纣王所在的大商,不需要多麽精深的精耕細作技術,他不着急,可以慢慢來,隻要個大體框架就可以了。

精耕細作,有個專業的解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産率。

爲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時期,實行了壟作法,西漢時實行代田法,還采用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

壟作法: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種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國華北、東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區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馬鈴薯等薯芋類作物

壟由高凸的壟台和低凹的壟溝組成。其優點:

壟台土層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闆結,利于作物根系生長;

壟作地表面積比平地增加20%~30%,晝間土溫比平地增高2~3c,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光合産物積累;

壟台與壟溝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澇,幹旱時可順溝灌水以免受旱;

壟台能阻風和降低風速;利于集中施肥。

壟的高低、壟距、壟向因作物種類、土質、氣候和地勢而異。作壟方法有整地後起壟和不整地直接起壟以及山坡地等高起壟。

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爲中心。最早出現的一種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畝法。畎畝法,由畎和畝兩部分組成。畎是溝,畝是壟,畎畝法也就是一種壟作法。

這種耕作法對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棄畝,下田棄畎”兩種方式。它的特點是:

在高田裏,将作物種在溝裏,而不種在壟上,這就叫做“上田棄畝”。在低田裏,将作物種在壟上,而不種在溝内,這就叫“下田棄畎”。高田種溝不種壟,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種壟不種溝,有利于排水防澇,且有利于通風透光。

抗旱主要體現在“上田棄畝”之中。西漢的代田法便将“上田棄畝”的抗旱原理發揚光大,其具體作法是:在長方形的一畝地面上作三甽(溝)三壟,甽寬深各一尺,壟寬與甽同,甽壟相間,每年更換位置一次,故名代田。

代田法的技術特點:一是溝壟相間。種子播種在溝中,待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将壟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風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實際上體現了畎畝法中“上田棄畝”的原則。

二是溝壟互換。壟和溝的位置逐年輪換,今年的壟,明年變爲溝;今年的溝,明年變爲壟,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來。由于代田總是在溝裏播種,壟溝互換就達到了土地輪番利用與休閑,體現了“勞者欲息,息者欲勞”的原則。

三是耕耨結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開溝起壟,等到出苗以後,又要通過中耕除草來平壟,将壟上之土填回到壟溝,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宋代以後,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爲了提高土地生産率,人們通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形成耕耙耖技術。

所謂“耕”,就是犁地翻土,“耙”就是用鐵齒楱、鐵齒杷等把土塊耙碎,可以用釘耙打土塊敲碎,再用鐵齒楱用牛牽引耙地,人站在或坐在鐵齒楱上駕牛,以增加重量,壓碎中小土塊。

“耢”也就是“摩”、“耱”、“蓋”。先秦秦漢時期稱碎土與平整耕地這道工序作“耰”或“耨”。

秦漢時期的“耰”,是手執的木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耢也是用牛牽引,耢一般沒有齒,用柳條或樹枝等編成,駕駛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

耕耙耱技術:就是要把土塊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層松軟的土層,切斷土中的毛細管,盡可能地減少水分蒸發,起保墒防旱作用。這也就是《齊民要術·耕田篇》所說的“再勞地熟,旱亦保澤”。

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幹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春夏少雨,蒸發量大,容易因爲幹旱影響播種和作物生長。耕、耙、耱耕作技術體系較好地緩解了這一矛盾,意義十分重大。

南方的耕耙耖類似,其中耖是在耕、耙地以後用的一種把土弄得更細的農具。用耖弄細土塊,使地平整。形制特點:耖爲木制,圓柱脊,平排九個直列尖齒,兩端一、二齒間,插木條系畜力挽用牛轭,二、三齒間安橫柄扶手,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農具。

元代王祯《農書·農器圖譜》載:“高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

适當密植作爲獲得豐收的要訣,是戰國時代總結出來的一個突出的寶貴經驗。除草很早受到重視,但到戰國時代因農具改良而效率提高,并且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細緻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還強調不違農時和因地制宜,也注意到選用良種和防治蟲害。這些就是精耕細作技術措施的具體表現。

以上精耕細作技術積累,除了農民自主之外,李陵自然不會吝啬指點迷津,積極推動農業技術向前發展。另外就是爲了改變農業環境,提高土地生産率,李陵很重視農田灌溉,要知道:

現代時空從古至今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改善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的好壞。”給了他足夠多的熏陶了。

要說灌溉的起源較早,李陵不知道新石器時代灌溉種稻的遺迹,約有5000年的曆史,大發展則在戰國時代,但李陵有着現代人的見識做後盾,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

公元前1600~前1100年的殷商時期實行井田制度,劃分田塊,利用溝洫灌溉排水,正是李陵眼前的大商朝的情況。

到西周時代,溝洫工程進一步發展,并出現了蓄水工程。約公元前600年,孫叔敖興建期思雩婁灌區,是中國最早見于記載的灌溉工程。

“挖溝?蓄水?”這麽簡單的灌溉措施,李陵自然很清楚了。

不僅如此,他還要修建更多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比如春秋戰國時代曾修建過的著名的“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等,李陵完全可以在大商就完成。

鉚勁幹吧,什麽使用稭槔提水灌溉?用上!這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沒有李陵的參與,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也會開始采用桔槔。

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杠杆,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挂一個重物,前段懸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當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滿水以後,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輕易把水提拉至所需處。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相當普遍,而且延續了幾千年,是中國農村曆代通用的舊式提水器具。這種簡單的汲水工具雖簡單,但它使勞動人民的勞動強度得以減輕。

什麽讓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農民三歲小兒認識到農田水利的重要意義,開啓民智啊,有沒有!《荀子·王利》曾指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熟,是天下之事也”。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