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讀書時,家裏很是貧窮,曾受過好友丁奉的接濟。後來,武大郎中了進士,而丁奉沒有高中,隻是個舉人身份。
兩人身份有了反複,畢竟進士比舉人高了不止一籌,别看隻差那麽一級,實際上卻是天差地别。首先進士可以做官,舉人那就基本不可能了,就這一點就有溝壑之差。
雖然武大郎中了進士,但并沒有就此疏遠好友丁奉。畢竟他有雪中送炭之恩嘛,不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也不能忘恩負義,是吧?
也真是巧了,武大郎想還丁奉的恩情,還真讓他等到了。因爲有一天,好友丁奉的房子被燒了,無奈之下來投靠于他。
這時武大郎已經當了縣令,就是陽谷縣令,可謂一方“土皇帝”了。
這丁奉心想:
“我曾資助過武大郎,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如今,武大郎他已經升官發财了,怎能不出錢出力爲我重建家園,否則就是忘恩負義!”
他不覺得這是攜恩求報,反倒以爲這是理所當然,因此心裏占着優勢,這不是求人投靠,這是要對方還恩情,他是來讨債的!
前文已述,丁奉見了武大郎,便被武大郎以禮相待。甚至武大郎的縣衙的兩個年輕俊俏的侍女,被丁奉強行霸占了,也沒有動怒。
但是丁奉卻心裏不滿了,盡管住在武大郎府上的這些天,倒是好酒好菜招待着,但關于資助的事兒,武大郎卻絕口不提。
“你現在是升官發财,又娶了嬌妻美妾!可我現在隻是當你手下一名師爺,領那點微薄俸祿過活!這怎麽可以?”丁奉心裏憋着一口氣。
萬事就怕對比,縣令的師爺,又頗得縣令信任,對普通人來講這已經很好了。但是對于起步比他低,反而後來居上的武大郎,丁奉便嫉妒眼紅不已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
前途:武大郎是進士,年紀輕輕就是縣令了,自然前途無量;他自己隻是個舉人,半管半民不上不下,前途暗淡。
婚姻:武大郎去了知州的小姐,官宦之家的貴婦,白富美一枚;他丁奉呢?還是光棍一條,隻有幾個小妾陪伴。現在又燒了房子,想謀一份好姻緣簡直不要太難!可謂遙遙無期!
相貌:武大郎身材高大,器宇軒昂,模樣俊朗,腹有詩書氣自華!他自己呢,身材矮小,形容猥瑣,俗得不能再俗,絲毫沒有氣質!
“不肯資助我重建房子,置辦家産,這算哪門子的好兄弟?”
“娶了那麽漂亮一媳婦,藏着掖着就算了,兩個陪嫁丫頭都不肯割愛,給我暖床,真是豈有此理!”
丁奉越想越氣,羞怒不已。于是,丁奉就展開對好友武大郎的報複了。
他自然不能找人打武大郎一頓了!畢竟有幾個流氓敢大官老爺的,那簡直是太歲頭上動土,與整個統治階級爲敵!
而且丁奉隻是個小舉人,影響不了官場,自然不能給武大郎的仕途上挖坑添絆子了!
剩下的一些招數,無非就是那幾招。其中最常見的報複就是抹黑造謠,把人家名聲搞臭!
想到就去做,這丁奉邊暗地裏四處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醜事”:
什麽武大郎是長的又矮又醜,是個三寸丁枯樹皮!
什麽是個做炊餅賣的,妻子潘金蓮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
什麽潘金蓮勾引小叔子,紅杏出牆……
就這樣,武大郎堂堂一個相貌英俊器宇軒昂的進士縣令,被他抹黑成三寸丁枯樹皮的賣炊餅的。而出身名門大家閨秀、知書達理且對武大郎一心一意的潘金蓮,也成了勾引小叔子不成,又勾搭外人殺死自家丈夫的淫花蕩柳!
你說冤不冤?
拿武大郎來說——首先,武大郎非但不矮,還是個身高馬大的八尺男兒。武植之墓,早已被人發掘,經科學測驗,身高起碼在一米八以上!
如今,一米八幾的身高,也是讓人羨慕的。那在幾百年前的人們平均身高比現在矮一大截的時代,可想而知,武大郎的身高在當時多麽令人仰視了!
而且他是一位“唯有讀書高”的讀書人,自幼聰敏,寒窗苦讀多年,終于中了進士,當上縣令。他在任期間興利除弊,清正廉明,爲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就這樣,最後丁奉覺得用嘴說還不過瘾,于是寫在紙上,四處張貼“大字報”。
果然,這麽一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名聲頓時成了更加“言之鑿鑿了”,畢竟寫出來的比道聽途說更有說服力許多,而且流傳更廣更久!
此時,西門慶也适時出場了。西門慶本是一個流氓無賴,唯恐天下不亂,見丁奉抹黑武大郎後,決定給丁奉出主意,讓故事更加精彩一些。
最後,這位仁兄還“犧牲”自己,讓自己成了謠言裏的“男小三”,與諸位女人譜出一段段荒唐之曲。當然,這僅是西門慶的一廂情願,現實中,西門慶是小流氓,女人很反感這個人!
不過武大郎并不是原來的武大郎了,那是李陵的化身,早認清了丁奉的面目,豈能還對後者青眼有加!查明真相後,沒有怎麽責罰他,把他趕走了事!
“原本丁奉安心當他的師爺,不出這些幺蛾子,甚至觊觎于你!我會給他家裏建起新房子的,還會舉薦他做官。”李陵不屑說道。
前者給丁奉家裏重建房子,這便是曆史上武大郎對好友的回報!後者,是李陵原本想順手推舟,讓他做官謀個好前程,畢竟高俅對他可是言聽計從,不用浪費啊!
可惜,這人心态不好,見武大郎沒有主動提起資助他重建家園的事,便生了嫉恨之心。于是也因此錯過了一場機緣,而且是大機緣!
不說一舉人的身份做官,這是祖上燒高香了!更主要的是武植武大郎将要上天成神做祖的,因此能帶動他一起“雞犬升天”!
要不然怎麽說呢——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隻能怪他人品不行啊!
“造謠容易,滅謠難。謠言一傳十,十傳百,這可如何是好?”潘金蓮氣憤不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