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人們總會将他與其父親做比較。
而他本人也是以父親作爲目标,想要成爲對方那麽出色的優秀将領。
在滅亡了趙國之後,王翦的名聲也是更加響亮了,隐隐有着大秦第一武将的頭銜。
近些年來,除了趙國武安君李牧之外,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跟上父親的腳步無疑是很難的,除非自己也爲大王攻下一個國家。
所謂知子莫若父,王翦自然也了解自己兒子的心中所想,所以這一次就推薦了對方擔任主帥。
當然,王翦之所以如此做,雖然是想要爲兒子鋪路,但也算不上任人唯私。
畢竟王贲的實力他也是很清楚的,目前秦國的青年将領之中沒有人比其更加優秀了。
蒙家的蒙恬雖然也很不錯,但畢竟還是太年輕了,有些稚嫩。比不得自家兒子那麽沉穩老辣。
魏國的實力比不上趙國,也沒有李牧那樣的鎮國大将。
如今的魏武卒也是遠遠比不上當年,王贲想要将其攻下雖然有難度,但也不是不可能。
而王贲之所以毅然接受了這個指派,也不是爲了封侯拜将。他就是想要告訴其他人,王家不隻有王翦。當老子的是很厲害,但自己這個當兒子的也同樣不弱于人!
就這樣,秦國以王贲爲帥,領兵二十萬朝着東邊的魏國猛然發動了進攻。
魏國被這突然發起的攻擊打了個措手不及,讓秦軍在十日内連續占據了數座城池。
而魏王也是被此時吓了一跳,回過神來之後,連忙組織軍隊阻擋前者的攻勢。
不僅讓魏國的大将軍親自領兵,更是以舉過之力調遣了二十五萬大軍。
其中魏武卒的數量約有兩三萬的樣子。
雖然兩三萬的魏武卒也不算少,但要知道在巅峰時期,魏國至少擁有五萬的魏武卒。
并且當時的魏武卒皆是百裏挑一,每個士兵都穿戴着三層甲衣。并且配有長戈,甲胄上還帶着利劍。
能夠拉開十二石的硬弩弩,負矢囊内裝弩箭五十枝。攜三日口糧,行軍速度可以在半天内達到一百裏。
曾經以區區數萬人正面擊敗了秦國數十萬的軍隊,幾乎沒有過敗績。
當然,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
數十年前,秦将白起于伊阙大敗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不僅占領了了大片的土地,就連魏武卒也損失殆盡。
雖然魏國也想要重建魏武卒,但是卻力不從心。
在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後,再加上土地兼并嚴重,導緻了魏國無法保證魏武卒的土地配額。
并且由于長期征戰,武卒無法保障生産,土地收入大量縮減,但是負擔并沒有任何的減少。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武卒喪失了經濟支付能力,也無法爲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
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下降,嚴重的影響了武卒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财富。這隻能通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
簡單來說,魏國因爲戰敗而損失了原本的魏武卒。
新的魏武卒則因爲衰弱後的國家,沒有了足夠的能力無法繼續支撐軍費支出,而無法重現往日輝煌。
如今的魏武卒雖然名義上還在,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度縮水,質量也遠不如從前。
如果說以前的魏武卒一挑十都可以獲勝,那麽現在的一打三都不一定能打得過。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歸根究底,還是統治者的昏庸。
而如今魏國的領導者,是魏王假。
魏王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君王,不僅昏庸,而且還昏庸的很有個性。
他從少年時代就喜歡狗,未當國君前就養了十八年狗,比起治理國家,他對于自己養的狗似乎更加富有責任心。
因爲他,讓魏國的名犬魏獒聞名于世間。于是引得很多貴胄以及大商大賈,到魏國去購買魏獒。
魏王假視狗如命,每次賣出一條狗都會親自去過問,與買家商談,如果對方沒有飼養能力,買家縱然開出重金他也會一口回絕。如果符合條件成交,他會宴請買家,并與魏獒親灑淚道别。
這樣的君王,也成了不少人的笑料與談資。
就算有人譏諷他是狗王,他也不易爲意。或許在其看來,做狗王比人王要更加有成就感。
不過,無論他是喜歡狗還是喜歡人,最愛的終歸都會自己。
所以在得知秦軍來犯的時候,不僅調動了二十多萬的人馬,就連魏武卒與披甲門都上陣了。
披甲門與魏武卒還是有着不小的淵源的。
上一任魏武卒的統帥,也是披甲門的門主,後來被魏王與羅網給害死了。
在其死後,魏武卒便由其他人接管了。
不過即便如此,魏武卒的頭目之中仍有不少的披甲門之人。
比如,披甲門的大師兄典慶,就是如今魏武卒的先鋒官。每次打仗,都是他率領着門中的師兄弟們沖在最前面。
也正是因爲還有這些人作爲支撐,才保留了魏武卒僅存的一絲光彩。
經過了多次戰鬥後,披甲門的人也死傷了不少,如今也就僅有百餘人了。而且這其中還有不少的少年,硬功隻是剛剛入門。随時有可能死在戰場上。
不過即便如此也沒人選擇退縮,因爲披甲門沒有怕死的人。而且守護魏國也是師傅的遺願,自然要盡力完成。
他們以前也遇到過不少的對手,但卻都頑強的堅持了過來。
但這次的情況卻不一樣,因爲将要面對的是二十萬的秦軍。
可以預料,這次的情況非常危險,不僅魏國很危險,披甲門的人也可能出現極大的傷亡,包括實力最強的典慶。
但此刻,這位披甲門的支柱卻沒有其它辦法,他能夠做的就是沖在最前面,爲師弟師妹門多成受一些攻擊。
半個月後,魏國的大軍終于集結完畢,趕到了前線。
數十萬大軍相互對峙,戰鬥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