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的冬雪下了一年又一年,幾乎每一年下雪的時候,那個山坡上都會坐着兩個人,看着雪花飛盡,看着那白皚蓋住荒原。
顧楠偶爾會在雪地中舞劍,端木晴會坐在一旁看着, 她不懂劍,她隻是覺得那灰白色的衣裳在雪中很美。
挑揀着藥草,看着那人每日寫着那些她不懂的東西,說些故事和玩笑逗她開心,陪着她望着那不見盡頭的荒原一片。
或是每一日,每一年都是如此,讓她都不曾覺得時間在過去, 像是被停留在了一個時刻,一個讓她不想離開的時刻。
直到她的發鬓開始泛白,開始慢慢老去,她恍然發現已經過去了小半生。
而她身旁的人卻一直從未老去,青絲依舊,依舊是當年的模樣。
她記起當年,顧楠曾經說她的年紀已經很大了,還說,她是她的故人之後。
當時沒有多想,隻當是一時胡話。
如今想來,可能她從來說的都是真的,是自己糊塗了而已。
顧楠從來不說自己沒有變老的事情,端木晴也從來不提。
那一年又是一場大雪,兩人坐在山坡上, 那飛雪在側, 端木晴卻隻是看着顧楠。
顧楠有一些疑惑地問她。
“你在看什麽?”
很久之前,兩人看得第一場雪裏, 顧楠也曾問過她一樣的話, 那時的她回過了頭,說雪很美。
這次的她沒有回頭,隻是看着白裳,眼神怔然,笑了一下,喃喃地說道。
“你很美。”
顧楠不知道端木晴爲何突然這麽說,笑着靠坐在雪地上糾正道。
“這叫俊。”
端木晴看向雪,微微笑着,眼眶似是微紅。
雪片飛着,出神間,她想變成一片雪花,這樣可以落在她的肩上。
那個雪天之後。
早晨的空氣有一些冷,端木晴背着一個背簍,口鼻間呼出的氣凝結成一小片霜霧。
顧楠還在屋裏休息,端木晴回頭看了一眼那屋中,透過沒有關緊的窗戶,她還能看到裏面的人。
整了一下背簍,她回過身,失神地順着小路漸漸走遠。
等到顧楠醒來的時候,小院裏已經隻剩下了她一個人。
端木晴給她留了一話,寫在一根竹條上,說她要去關中尋藥,不用再去找她。
顧楠在桌邊站了半響,她不知道該做什麽。
或許她應該去找她。
她慢慢地将竹條放在了桌案上。
或許,她确實不應該再去找她。
那天夜裏,顧楠背着她這些年寫的那些書卷,離開了這裏。
她将鬥笠待在自己的頭上,提着無格。她也要去關中,去做一些她沒做完的事情。
漢武帝時期,武帝用董仲舒之言以尊儒術,罷黜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以是朝堂之上,多盛儒生。同時也多有提拔布衣出身的治學儒家之人。
因如是,朝堂博士治以儒學,世間布衣皆學孔孟。
相反的另外的百家之說則是多有冷落,許多學說甚至因爲無有後人而來有了傳承之危。
于後人說,此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其實此話是有些重了的,與漢武帝說,獨尊儒術是有,罷黜百家則無。
作爲一個國家自然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和統治制度,如此可以鞏固皇權。
在西方通常都是以宗教作爲手段,承蒙先祖所創,中國古往進來所用的統一思想一般都和宗教無有關系。
法以治統,儒以治世,道以治民,不同的時間段這幾種不同的政治思想都可以互相交替。在漢武帝年間他無疑隻是選擇了儒術而已。
但是選擇儒術不代表罷黜百家,就漢武帝個人而言,他不一樣在将法家用于朝堂?
而朝堂之上整治的兩家之說也是多爲法家和縱橫家。
法家作爲一種統治思想,不得流傳于民間,所以被禁止在民間修行。而縱橫家呢,被視爲動以唇舌,擾治不安的學說被罷黜。
至于其他學說其實都算不得被整治了,而真正的苦處就在于朝堂上大多都提拔學習儒術的儒生,如此一來大多數的人都跑去學儒術了,其他的百家之說就少了不少後人傳承,多也就銷匿了。
其中墨家就是一者,墨家思想與統治者思想是不契合的,究其原因也是因爲墨家多是站在弱者的立場争取利益。
也是因爲如此對于統治者來說,墨者的思想并不适用用于朝中,墨者難爲官,其思想也太過兼愛,在人世道上也難存,使得墨者難爲貴。
而在漢朝,墨家的聲望也降到了最低,這使得這一學說之人根本不受人待見。
不能爲官,不能爲貴,還不受人待見,學習墨者的思想,就是終一生的苦修。
但凡是有些志向或是私求的都不會學習墨家,這人間又何來的沒有私求的人呢?
如此想要在這時候傳承這一道的學說,恐怕真是要是不食人間煙火,沒有所求,沒有志向的閑人才可能得以成道了。
不過這世間又哪裏找來什麽不食人間煙火,沒有所求,沒有志向的閑人呢?
“哒哒哒。”
天上的小雨将行人的身上衣衫打濕,雨是不大,但是沾濕了衣裳就是難受了,行人們的腳步紛紛快了幾分,想要躲開這些擾人的細雨。
道上的一個人也正匆忙地抱着一個書箱子在街上跑着,她将書箱抱在懷裏,該是怕那雨打濕了裏面的書文。
看模樣,像是一個遊學的學子,穿着一身白色的衣裳,頭上帶着一個鬥笠。
那人看着普通,但是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一些奇怪之處,她的腳步踏過地上的積水不會使得水花濺起,甚至隻會泛起微微的波紋。
她跑進了一個屋檐的下面,才是停了下來。
“晦氣。”擡頭看了一眼天上的雨,顧楠低聲罵了一句。
将書箱放在了一旁稍幹燥一些的地上,在屋檐下也就淋不到什麽雨了,拍了拍身上的水漬。
她從關外出來,所做的事也就是拜訪各地的百家之人求學,将他們的學說得記。
據她所知在漢朝之後許多的百家學說都流失了,其中有很多先人的賢論,若是都是失傳實在是可惜,所以她是準備記下,以讓這些東西能有後人。
這也算是她一個人少能做上的一些事。
她算不得賢才,治不得國,也治不得世,但是也希望能做些什麽能對後人有些用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