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宸親自培養航海員和舵手等理論知識,他如果實踐起來,肯定不行,别說掌舵劃船,就是坐船還有點暈呢。
因爲這個時代的木船,在海面上,哪怕很大,也是晃的厲害,這幾次蘇宸做船出海,都有些暈船。
所以,他隻提供海圖和指南針,告訴一些季風的原理,比如夏季風和冬季風,爲何從不同的地方吹來,因爲一個是亞熱帶季風,一個是西伯利亞寒流影響之類的。
這些詞語,這些水師校尉和舵手,可都是第一次聽了。
不過,蘇宸并沒有着急把世界的地圖畫出來,也沒有告訴他們地球是圓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因爲月球引力,導緻潮汐和季風變化等等。
太複雜了,擔心那這些人聽不懂,而且也完全沒必要做這一步,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畫蛇添足。
而且擔心一旦這些地圖提前外流到西方、西域等,很可能加速歐洲中世紀的發展。
蘇宸覺得,等中原穩定後,逐漸推進商業發展,平衡好封建社會與資本社會之間的關系,一點點改革,才能夠一直領先世界。
這些國運發展,暫時還不是蘇宸需要考慮的,他隻要不把許多先進思想和理論,過早傳出就行,必須要掌握在他的手裏,日後一點點使用。
“目前我們擁有的大船,載重多少?”
“回将軍,目前有大船最大一艘,其長十五丈,深三丈,闊三丈二尺,可載四千料。”
蘇宸聞言,在心中計算,這個時代的對船艦載重的計量單位,一料等于一石,相當于今天120斤,這艘航海大船,可載四千料,即載重240噸,也算很大了,但宋代還有更大的船,千噸的都有。
據記載,北宋徽宗年間,宋廷因爲要派遣使團訪問高麗之需,诏令船塢制造了兩艘巨艦,一艘命名爲“鼎新利涉懷元康濟神舟”,一艘命名爲“循流安逸通濟神舟”。
這兩艘巨船裝載量至少是六千料,換算成今天的計量單位,載重達360噸,排水量可達1000噸以上。難怪宋人記載時候,形容兩艘神舟“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鹢首,屈服蛟螭”的震撼了。
蘇宸詢問:“這種大船有多少?”
一位叫張枭的校尉回答:“這種大船有十二艘,其它多是略小的舟船了。”
在古代船舶共分三等,大者曰‘艦’,中者白‘舟’,第三等曰‘舡’。大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帆皆以竹爲橫架,織成席狀。
大船一隻可載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另有小艇三隻附屬之。
每船皆有四層,公私房間極多,以備客商之用。廁所秘房,無不設備周到。
“那舟船有多大?”
“可載兩千料!”張枭回答。
“哦,那就是小了一半。”蘇宸點頭,明白過來。
蘇宸又問:“舟船有多少?”
“三四十艘左右!”
蘇宸猶豫片刻,覺得這些船都是戰船,給他們用來航海出去貿易,應該不會太多,以後市舶司還需要自己重新制作船隻,發展更多的商船才行。
“好,我暫時跟幾位将軍說,多借給我們一些船艘使用,等跟遼國做生意,售出那些瓷器和白酒、肥皂等,會得到很多利潤,到時候義軍會得到很大的補貼,對大家都有利。”
蘇宸說完這些話,讓這些水師校尉、舵手先回去消化,同時研究海圖路線,爲半月後出海做準備。
送走了這些水師的人,蘇宸得到荊泓前來彙報,說半山腰上的兵器坊,已經在今日正式開爐鑄造武器了,請蘇宸過去視察。
這個是蘇宸主張建造的兵工廠,選擇了五十裏外的一個鐵礦,在這裏直接開設兵器工坊,鑄造兵器,提高武器的質量。
“好,我這就過去瞧瞧。”
蘇宸現在事必躬親,要親自看過才行。
目前秘諜部門、市舶司、内庫管理、商業體系、武器裝備等,都是蘇宸來主抓。
因爲這些東西,呂超群等武将,根本不知道那麽多,他們這些年都是占島爲王,如同海盜一般的生活,許多物資都是依靠購買和搶奪,在島上根本沒有完善的運行機制。
因此,這支複國組織來到陸地,除了打仗和争奪,并不精通治理民政、對商業體系的打造,對于賦稅、安民的處理等,這些,需要名相才行。
蘇宸暫時就做了這種事,雖然他經驗不夠,但是好在漳泉兩州地盤不大,他想用來練手了。
而且,他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一千多年的視野,自然可以在大方向上判斷準确。
半個時辰後,蘇宸騎馬,帶着荊泓和衛隊,來到刺桐城外五十裏的一座山嶺。
這裏有鐵礦,就地取材,建立兵工廠,十分便捷,有山有河,取水也方便。
蘇宸詢問:“這裏駐紮了多少人保護兵工坊?”
“大約五百人。”荊泓回答。
蘇宸一眼望去,覺得設施簡陋,還沒有完全用圍牆修築起來,暫時隻是用木栅欄而已,他認真說道:“派人用磚石修築高牆,要建造成一個堡壘,嚴加防護,我想成立一個神機營,專門負責新兵器的打造,以及火器的研制,這些都是軍事機密,不能外傳出去。”
荊泓抱拳道:“明白了,末将回頭安排妥當。”
五代至宋之間,新的戰争型态又蘊釀成形,由于火藥的發明與使用,熱兵器登上了曆史舞台,這是宋代中後期戰争的一大特點。
在此時,由于中原缺少馬匹,所以騎兵戰力相當有限,主要以步戰、城池攻防戰與水戰居多。
在短柄兵器上,形式龐雜,有鞭、棒、錘等,在接戰時配合長刀、長槍使用,以破解敵軍的鐵甲。
蘇宸進入兵器坊,看到了剛出爐打造的長刀,與唐刀稍微有了變化,刀身微曲、刀頭較寬、厚脊薄刃,并帶有護手的型式,堅重有力。
他觀察鑄造工藝之後,發現鑄劍師們已經運用了純熟的夾鋼技術,提高刀的硬度,但是,還不是真正的煉鋼技術。
而且對于現在的刀形,蘇宸覺得,沒有戚家刀好用。
在明代,鑄刀因倭寇的侵擾而有重大的變革,當時的明朝軍隊在接戰倭寇時,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傷極重。不久後,明朝軍工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器又沉重,遠不如日本刀的靈動沉猛。
所以,戚繼光将軍便找人設計出了戚家刀,結合了唐刀和日本刀的特點,整體強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适合戰場的格鬥。
蘇宸覺得,如果步兵大部分使用新式的戚家刀,品質精良,然後再傳授兩套刀法,讓神策軍日夜操練,到時候戰鬥力,一定會讓吳越軍、宋軍吃個大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