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生民呐!”
同樣是身臨高位,又久事戎旅,郗鑒自然能夠體會到這區區幾個字當中所蘊含的沉重意義,一時間神情都略顯迷惘,隻是口中一遍遍的念叨。
戰争打的是什麽,或者說社稷根基何在?那如草芥一般微小的生民, 涓滴成流,百川歸海,他們才是華夏生機元氣所在。尤其對于偏安江左的晉祚而言,生民多寡更是關乎存亡。
往年郗鑒或還覺得流民聚嘯成患,又不遵從法令約束,爲此苦惱不已。但是随着大片領土的收複,便更加意識到人口的可貴。
單以徐州軍論,其實他們過往幾年包括今年的事功同樣卓著,收複徐州全境,包括青州、兖州。但其實真正的實力,并未因此激增,凡而由于需要控制的疆土太大,分兵駐紮,不得不背負沉重的負擔。
郗鑒不是沒有動念收納難民,但徐州的底子擺在那裏,很難做到大規模的收容難民。所以比較現實的應對方法應該是,軍隊主要集中在一些戰略要地比如彭城、泰山這樣的要塞地點,至于其他更廣袤的疆土,則就需要擄掠而還。
所以南渡以來,雖然徐州始終處于對抗羯胡的最前線,軍勢有漲有消,但即便是有進,也很難将成果鞏固住。久而久之,徐州一衆将領們也就不再執着于城地得失,每次用兵都需要考慮擄掠所得這一因素,雖負王師之名,但較之奴軍已無太大差别。
像沈哲子這樣一口氣收容過百萬的生民, 郗鑒真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由衷的欽佩沈哲子的氣概,不獨兒輩莫及,就連他自己也是自愧不如。
至于這當中所蘊藏的兇險,郗鑒自然也能深有體會。這種事如果容易做的話,往年江北任事者何至于那麽保守,要讓沈哲子一個後進專美于前。這當中稍有不慎,便極有可能前功盡毀,乃至于粉身碎骨!
“時人不乏妄論維周你恃功而驕,恃武而橫,但隻憑此等壯舉,中興以來所謂賢能,全都不及維周遠甚!”
以往郗鑒對沈哲子也是多有稱許,但像這麽高的評價,卻是第一次,也是由衷的肺腑之言。這種事情,沈哲子本不必做,單憑他過河痛擊石堪,旋而收複河洛,此等功業,已經足以一生受用,哪怕千載之後史臣秉筆以論,也要盛贊壯闊。
但在已經取得如此功業的情況下,沈哲子仍能不滿足、不畏難,主動攬下如此重擔,便可知其人胸襟格局,遠非時下所謂群賢能論。
“我如此鬥膽忘形,歸鎮以來,已經多爲道晖兄等同僚痛貶。郗公盛譽如此,倒是讓我受寵若驚。若那諸多生民都能得以妥善安置,我倒也不懼居功。但眼下是功是過,仍難定論。今次難關,還要仰仗郗公等賢長多多相助啊!”
沈哲子苦笑一聲,倒也并不隐瞞自己當下的困境,這本就是他邀請郗鑒前來的原因之一。
“關乎百萬晉民生死,維周你即便不言,我又怎麽敢置身事外。今次随行三十萬斛谷米,希望能解燃眉之急。稍後再歸徐鎮,我也會盡力使人籌措物用。不過徐鎮狀況終究與淮南有異,于此也不敢過分樂觀。”
郗鑒鄭重點頭說道。
說話間,一行人便抵達了都督府。而都督府外那車水馬龍的盛況,又讓徐州衆人們半是羨慕半是嫉妒。
郗鑒畢竟年邁,舟車勞頓,沈哲子也并不急于就正事進行讨論,先将徐州一行人安排在都督府内,給郗鑒留出時間來休息養足精神。一直到了晚上,才擺起接風宴正式宴請郗鑒等一行人。
這晚宴雖然規格不低,但也并未牽涉太多人等,隻是兩鎮官員們齊聚一堂。畢竟郗鑒今次來壽春,往嚴重了說那是私自離鎮,方鎮勾結,在中樞強勢的情況下,言之意圖謀反都不爲過。
但就算是如此,也有不和諧聲存在,比如那素來耿介而不合流的山遐,雖然受邀出席,但卻直接在席上拂袖而去,仿佛出場僅僅隻是爲了甩臉子以示不恥于這種方鎮勾結的悖逆行迹,鬧得雙方都頗爲尴尬。
不過總體而言,郗鑒入鎮好處還是大于壞處。畢竟淮南王也是入鎮在即,其人到來将會給淮南帶來怎樣的變化,又或者身負着怎樣特殊的使命,都難免令人心生遐想,不能淡然。
沈哲子雖然無懼淮南王挖牆腳,但說實話也不希望這段時間裏,都督府内部鬧得太不和諧,畢竟眼下正是用人之際,當務之急還是盡快穩定住北面局勢,餘者一切都要押後。
席上郗鑒也毫不掩飾對沈哲子的贊賞,他是無有保留,對沈哲子旗幟鮮明的支持。如此以來,也讓淮南内部稍有紛亂的人心轉爲安定下來。
倒不是說如今的郗鑒仍然俱有超過沈哲子的人望,而是因爲眼下徐州乃是江北唯一能夠對淮南稍作制衡的方鎮力量。如今就連徐州都站在了淮南這一邊,不要說僅僅隻是淮南王這樣一個少年宗王,哪怕台輔重臣聯袂而來,能夠做的也着實有限。
當然如此以來,淮南與台城的矛盾便不再隻限于兩者之間,而是擴大到方鎮聯結對抗中樞這種局面。
老實說,沈哲子也不想事态演變到這一步,但皇太後這一次不太理智的行爲,逼得他不得不如此。在江東那些聰明人看來,淮南王此行或許隻在于敲打沈哲子,但問題是沈哲子可不是什麽庭下受教的幼童!
他乃是如今江北權位最重的方伯統帥,麾下十數萬大軍,另有将近三百萬生民受其庇護,豈能說打臉就打臉?
就算他自己能夠容忍下來,也需要考慮部下們如何感想,還要在那些新複領土生民鄉宗面前維持住該有的體面和威嚴,而不是要陪着皇太後胡鬧,上演什麽“三娘教子”的戲碼。
宴席之上畢竟還是人多口雜,聊不到什麽實質性話題,而且郗鑒年邁不能熬夜,該有的意思傳達到了之後便各自散席。
沈哲子在将郗鑒送歸宿處後,也來不及再返回城南千金邸别業休息,直接召集群僚開會。如今他歸鎮的消息已經公開,自然不可能再不露面,許多準備數日的事情都要一一展開。
至于郗鑒,在返回宿處後也并未急于入睡,而是将兩個兒子召入房中來,發問道:“今日你們都在席上有觀,各自是何感想?”
“梁公麾下确是人才濟濟,難得兼容并包,風骨、氣度俱有不同。能将如此品類衆多時賢俱都納入麾下,可知梁公其人确是雅量能容。而其府下能用者不乏,卻仍能夠包庇舊好,提攜故知,可謂義氣深厚。”
郗愔先一步回答說道,他本身性格倒是恬淡好靜,對于這種濟濟一堂的交際既不擅長,也不熱衷,因此在席上少有發言。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就沒有自己的觀察所得,畢竟身在這樣的門戶中,若完全不通人情事務也不可能。
今日席上,類似山遐的風骨,謝尚的風流,李充的嚴謹等等,都給他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同時又難免聯想到自家那個同樣出身淮南都督府的姊夫,因而有此感慨。
郗鑒聽到這裏,便冷笑一聲,指了指長子說道:“毋須厚彼薄此,你家姊夫能夠立身群賢之列,自然有其幹才,隻是爾輩不識罷了。未來家業前程相托,或許還要落在長民此身。至于沈維周其人,其動靜隐現,還非你能評判。”
聽到父親訓誡之言,郗愔雖然有些不能認同,但也并未出言反駁,隻是颔首表示受教。
另一側郗昙倒是不乏興奮,幾番張口似要發聲。原本此前在船上,他還嗤笑沈維周前倨後恭,但随着觀察更多,也覺自己認知有些片面。尤其在席上看到父親對沈維周極力的推崇,更有一些似悟未悟的所得。
待到父親轉望向自己,郗昙便開口道:“此前兒尚因梁公似有不恭而懷怨,但在席宴之後才知所覺仍有片面。父親不辭勞苦,西進提攜後進,而沈維周也是不乏恭謹,不讓父親身陷物議非難。這原是長幼和諧,倒并非疏于禮數,隻是兒子量淺,讓人見笑……”
郗鑒聽完這話後,先是微微皺眉,而後才漸有舒展。他這少子尚未及冠,眼量短淺也是情有可原,難得是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且能修整自己的認知。
他如今雖然已經年邁将退,但留下的遺澤庇護兒輩綽綽有餘,隻要不犯大錯,便不至于橫禍臨頭,倒也有足夠的時間讓這少子更加長進成熟。
郗鑒原本還打算誇一誇郗昙,可是轉念一想沈維周在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成了江東時流共望的少賢翹楚。自家兒子僅僅隻是知錯能改這一點,而且改了仍然是錯,便覺索然無味,也實在不值得誇贊。
“唉,你們都去休息吧。趁着在壽春盤桓這段時日,且多作遊覽觀賞,未來各自安身立命,仍需各自把握。”
郗鑒擺擺手,示意兒子們退出,眉目卻很難舒展開,更加覺得沈充這個老貉子實在狂得有道理。
相似的年紀,自家兒子仍是懵懂天真,沈維周卻能安坐庭中,靜待自己拱手送上徐州重鎮權柄,這當中差距,實在難以步度眼量,讓人絕望啊!
這一章其實還是屬于昨天的,假裝自己很勤奮。。。
(本章完)